-
1 # 狄飛驚
-
2 # 臨界凡心
才高八斗從來和功成名就不能同等對待,過程中每一次選擇都能決定後事的結果,而姜太公、諸葛亮、劉伯溫等千古大賢都做到了。
-
3 # 木子晚齋
劉伯溫雖然35歲預測了大元的滅亡,卻49歲才輔助朱元璋的原因是:到了49歲他才選定明主,之前沒有看到賢良又有才能的君主呀!
劉伯溫生於1311年,35歲時是1345年,49歲時是1360年。
朱元璋生於1328年,1345年是18歲,1360年為33歲。
朱元璋1344年入皇覺寺,1352年25歲才加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娶郭子興養女馬氏。1353年朱元璋回鄉招兵買馬,然後一路招攬人才,於1355年被任命為總兵官,鎮守和州。這一年郭子興病逝,朱元璋實力大漲,1356年被部下奉為吳國公,算是一方勢力。到1359年時朱元璋控制江右、浙右各地,西邊與陳友諒部相鄰。
而劉伯溫是在48歲那年才棄官歸隱的。此時觀望天下,陳友諒、張士誠猜雄忌能,生活腐化,軍隊裡上下驕矜,法令縱弛,對民眾肆行擄掠,官場腐敗成風。而朱元璋生活儉樸,屯田積穀,發展生產,整頓軍隊紀律,同時禮賢下士,知人善用,各方面的政策都符合劉伯溫的“施德政,得民心”的抗元親民的思想。所以劉伯溫才出山。
-
4 # 小鎮月明
劉伯溫的行為,並不是個例。而是一個新舊政權交替之中,知識分子的一個自我發展過程中。對於很多知識分子來說,少時讀書,中年為官,力求挽救社稷,救扶百姓,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後,發現舊的政權已然不可行將就木,因而順應天下大勢,效忠最有潛力的新勢力。
劉伯溫為何49才出山?因為這時衝勁散去,知道自己不可能匡扶元朝政權,而為了儘快安定天下,也為了自己、家人的榮華,所以才做了這個選擇。
劉伯溫,也就是劉基。在民間傳說中,劉基可是繼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之後的又一個神奇人物。傳說中劉伯溫有種種神奇的故事,在行軍打仗上,他會一些奇異的兵法,在政治上,他有深刻的見解。當然最讓人難忘的,是他算命的本事,不但算到自己的安危禍福,從而把自己置身霍亂之外,還對於其他一些同僚,也做出過預警。
劉基的天分從小就被人看出來了。他生在一個叫南田的地方,在中國道家的說法中,這裡是諸多洞天福地中排名第一的地方,生在這裡的人,天生就聰明。而劉基確實很聰明,而且還很好學。其他同窗要學很久的春秋古籍,他很快就學完,並且其他的同學只是能讀、背,他卻能從中看出道理,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此能力,讓教他的先生都覺得神奇。
劉基學成之後,就開始在全國各地遊歷,以此來增長自己的見識,到了20歲的時候,他去了安徽一帶。後來他聽說覆船山一帶傳有奇書,就親自去了那裡探訪。結果在那裡發現了明教人士,後來不但找了那本奇書,而且還在裡面見到了明教的許多智慧之士,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後來憑藉這段經歷,他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再度回家後,便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現世孔明。
在他23歲的時候,他一舉考中了進士,原本可以直接上任,但是時局混亂,他只好在家度日,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三年。後來他兩度為官,第一次做了縣官,負責處理一些治下的事物。他對於這個工作非常認真,而且膽子很大,敢於對案件追著徹查,於是很多本地強族都受到了懲戒。後來這些人怕他繼續追查,居然暗中打點上下,誣陷於他,幸虧長官對他的人品非常相信,這才免禍。不過因為這事,他也主動辭官,又在家賦閒很久。後來他雖然再度被啟用,卻因為自己參了御史一本,受到諸多指責,只好再次辭官。就在辭官後不久,在他35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賣桔者言》,以此語言大元即將滅亡,20年後,元朝果然徹底被滅亡。
41歲的時候,徐壽輝攻佔了他定居的杭州,他回到老家後受到元廷召喚,去招安附近的匪徒,他拒不受命,結果朝廷還斥責他,於是他索性再度辭官,一直到49歲的時候,朱元璋召他去南京赴任。
此時漂泊大半生的他,已經認清了大元覆滅的趨勢,雖說朱元璋是個農民出身,但是看他這些年的行事,應該是個成事的人物,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加入明軍,做了朱元璋的軍師。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資訊量很大,實際包含了三個故事,一是劉伯溫上黃山光明頂求得道家奇書《六甲天書》;二是劉伯溫預言元朝必亡並隱居;三是朱元璋禮聘劉伯溫出山輔佐。
劉伯溫與《六甲天書》劉伯溫是浙江省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他出生在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傳說中,劉伯溫都是一個神奇的人物,儘管正史上的成就不如諸葛亮,但他在民間的知名度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威望極高。
劉伯溫從小就很聰明,少年時很愛讀書,他自幼博覽群書,而且讀書很雜,諸子百家,無一不窺。他不僅博通經史,還廣泛涉獵,對天文地理、兵法數術等這類被儒家認為是“雜學”的知識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不惜時間,潛心鑽研。
劉伯溫在20歲時開始四處遊學,有一次劉伯溫前去朱熹故里徽州遊學,聽說歙縣的覆船山內藏著一本《六甲天書》,這部《六甲天書》原名《上清六甲祈禱秘法》,乃道家經典之術,可役使鬼神,祈請六甲天神下界助法,故又名《六甲天書》。
劉伯溫到達覆船山(如今的大光明頂景區)後,幾經尋找,在主峰擱船尖的一處隱秘山洞發現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元末明初民間宗教,又名拜火教)社會,還找到了著名的《六甲天書》,並跟明教聖者虛心學習,深入掌握了豐富的象緯預言、奇門斗數知識,回到家鄉後迅速成名,時人比之能掐會算,算無遺策的諸葛亮。
劉伯溫預測元朝必亡後來劉伯溫考取了進士,為元朝廷效力,他很快發現朝廷腐敗和官場黑暗,統治者昏庸愚昧,官員們貪汙腐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對元朝失望之極的劉伯溫決定再不出山,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浙江青田隱居不出。
1346年,在隱居期間,劉伯溫撰寫了著名寓言《賣柑者言》,講的是他購買柑橘的經歷,這個語言也是成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淵源。在這篇語言中,劉伯溫結合自己買柑橘的經歷,以及對元朝社會現狀的分析,透過“賣柑者”之口,發出了以下感慨:
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這篇《賣柑者言》的寓言,實際上就是對元朝統治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現狀的批判,也明確預測了遠超必將滅亡的命運,這一年,劉伯溫35歲。
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在隱居期間,劉伯溫一直關注著天下大勢,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掀起巨大的反元浪潮,紅巾軍、明玉珍、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割據,一切都在他的眼中,而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建功立業,一展胸中所學,實現偉大抱負的意願。
1360年,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朱元璋亟需補充優秀人才,他聽說浙江處州一帶臥虎藏龍,人傑地靈,便派人到處州禮聘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四人輔佐自己。
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當場便答應了使者的請求,投靠了朱元璋門下。
這一年,劉伯溫已經49歲,年僅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