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鍫夫
-
2 # 油膩的而立之年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可以用哲學去解釋也可以用佛學去解釋。
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就需要用辯證的方法看這個問題。萬事萬物都是相對存在的,相輔相成的。沒有單方面的存在,所以說存在即是合理。不合理的存在也是對比產生的,正因為有合理的存在,才能顯出不合理的存在。所以不存在單方面的,不合理的存在。
用佛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有報必有應。也是相對的,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的瓜的種子,不會長出豆來。這些都是合理的存在。就像合理的存在跟不合理的存在,也是有起因,才能合理的存在。然後有了結果,才會顯得不合理的存在。
這就是我粗淺的理解。
-
3 # 翕張文章耕耘者
存在即合理是一個錯誤命題 。不合理的存在當然不合理。小偷、強盜以及欺詐等存在難道是合理的嗎?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意思是凡事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實現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想性的。(摘自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這屬於客觀客觀唯心主義的範疇。黑格爾闡述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本質的東西,類似於道家的‘’道‘’,是一種精神,而不是物質外在的體現。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剖析了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提出一個著名命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指出‘’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現為必然性‘’,因而絕不是一切現存的都無條件地也是現實的。必然性指的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是符合理性的要求。現存的和現實的是兩個決然不同的概念。按照黑格爾的思維方法的一切規則,這個命題要轉變為另一個命題:‘’凡是存在的,都一定要滅亡‘’。他揭示了辯證法的革命性。
簡單的孤立的理解一個命題或問題往往是錯誤的,只有還原命題所產生的時間環境人物思維過程,才不會對命題理解錯誤。
-
4 # 福亨播報
如果從佛家角度來解釋
一切的發生皆為因果
不分別合理與不合理皆為心生
哪有合理不合理一說
我認為
一切不合理的是都是我們的因果
我們能不能做合理的事就要看我們的修行了
-
5 # 八字解說
存在就是合理的,至不合理的只是人的分別人心在作怪,認為不好的東西應該不存在,不好的東西是不合理的。比如垃圾,人生活的地方必有垃圾,不能說它不合理,人若不 排垃圾也活不長。但不好的東西存在合理的處理,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應用與合量的回收。
-
6 # 天碼星文史趣談
[存在就是合理,那麼不合理的存在也是合理嗎?],這句話中 “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爾的《哲學法原理》,他的原話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經過各國的翻譯和精簡後就成了“存在即合理”。
透過原話,我們要注意的是,這裡合理的理是“理性”的意思,而非我們平時情感層面、道德層面所說的情理上的合理,它是不帶感情色彩的,有著“背後的原理”這一層意思。所以說透過黑格爾的原話就能基本回答題主的問題:存在的東西是合乎理性的,那些不合人們情理的事情也是由理性決定的,而非憑空產生。所以我們社會中遇到的惡俗、犯罪等不合理的現象,從人的感情上來說是不合情理的,但從探求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來說是有其背後理性原理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句話及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回到年代久遠一點的黑格爾時代,看看他當時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歷史環境在200多年前,當時哲學界處於古典哲學階段,當時為了探討什麼是真理和如何獲得真理到了白熱化爭論階段。世界分成了2派,一派是以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實踐派,他們認為真理全部來源於實踐,人們認識真理要把實踐獲得的現象透過歸納法變為知識;另一派就是理學派,最有代表的就是笛卡爾,笛卡爾很了不起,他還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大師,他當時就提出了“我思故我在”這樣的驚人理論。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句比文言文還晦澀難懂的名言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世界上存在絕對普遍真理,而且這個真理事先先天性的就裝進了我們人類大腦,我們要獲得真理和知識唯一要做的就是透過邏輯思考來推理演算和演繹出真理”。當然他這個思想在科學界是非常大成就的,很多數學定理、物理定理就是透過他的哲學思想指導下邏輯思維推算出來的。 這2派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這時黑格爾閃亮登場了。
理性與存在並存的辯證法雖然笛卡爾是黑格爾的前輩,雖然黑格爾也是偏向於理學派的,但他還是不盲從他前輩,他不認同真理天生就存在於人的大腦內,也不贊同康德的“絕對真理存在於另一個彼岸世界”,他結合了實踐派的理論,認為真理就存在於客觀存在中,也就是客觀事物中,體現出來就是理性規律。這個就是“存在即合理”產生的根源。不僅如此,他認為真理(也就是規律)不是一個靜態的規律,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理性,而且理性跟客觀存在是相互關係的矛盾統一體,人們如果要獲得它,除了理學派的邏輯推理外,還需要利用“正題-反題-合題”的辨證思維法來演繹獲得。這個就是黑格爾最為著名影響力最大的辯證法思想。辯證法的解釋比較晦澀難懂,不做重點介紹,簡單的說就是先肯定關聯性再否定矛盾性最後達到認知的統一性。 在辯證法裡任何理性都是變化的,也就導致事物都是發展的。這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世界上很多現象具有歷史性,那就是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那些存在是理性的,但隨著運動變化,在另一個時代理性變了,那個存在也就過時了。
現實意義我們瞭解了黑格爾說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就不難理解,“存在即合理”是他對客觀事物和人類認知2者間關係的一個定義,黑格爾是把認知和存在看成統一的一個整體,即存在是客觀規律的體現。同時,根據辯證法的理論,由於規律是變化的,所以存在是具有時效性的。比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在當時是合理的,但在當今社會,這個理已經發展了,變化了,不符合時代了,所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要以辨證和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
回覆列表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咱們先搞清楚何謂“理”,想必“合理”與“不合理”的界定就不模糊了,命題中的“存在就是合理”和“不合理存在就是合理”就不成其為問題。“理”的概念通俗點講 ,就是被社會大眾傳統觀念和時代賦予具有積極意義思想所指導下的社會認可的東西,其具有傳統、正向、良知和時代性的內涵。傳統,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可了的觀念和通俗做法。正向,是指各種事情如何做、怎麼做都要遵循人心所向這個根本理念。良知,無論做事還是構想具體的理論架構都要從人心向善這個基點出發。時代性,不同的時代以及同一時代的不同階段,對事物優劣與好壞的評價都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其中融匯和貫穿了決策者的理念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鑑於以上四點,“理”的概念清楚了,“合理”的就是符合傳統的和時代要求的 ,被大家普遍認可的事或物 ,否則不被大家普遍認可的就是“不合理”的。不否認,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層面不同,對某件事是否合理的結果判斷不盡相同,有時可能出現相反的判斷,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會存在類似現象和迷惑,但是“理”在大眾這個基點是相對永存的。一己之言,或有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