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的絞肉
-
2 # 最新資訊X
漢初的黃老之治實際上是脫胎於道家的思想,但是又兼收刑學之名和法家思想,推崇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政府少干預民間之事,讓百姓自己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這種思想非常符合漢處的社會現狀和國情。
漢朝剛剛建立之時百姓剛剛結束了秦末的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青壯的大量戰死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驟減,經濟凋零,民間百姓的極為生活困苦,據說劉邦當初出行都找不到四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上朝都得做牛車,由此可以想象出當時社會的貧苦現狀了。
而當初秦朝滅亡的最大原因被歸結於重用法家作為統治思想,過於嚴苛的政法是暴政的緣由,有了秦朝的負面經驗,漢朝統治者自然不可能重新拾起來法家作為統治思想了!
再者當初始皇帝焚書坑儒,諸子百家都普遍凋零,昌盛一時的墨家後繼無人,儒家也慘遭重創,所以黃老之說則成了顯學,在漢處頗為流行。
汲黯則是武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之術唯一的堅持者,最高官職為主爵都尉,汲黯也多次對武帝和其他儒生痛斥,他認為黃老之學講究的的無慾,無慾則百姓得到修養,而儒家的內聖外王,致君堯舜之上,青史留名等諸多儒家思想都是慾望所致,有欲則導致擾民亂世。
例如在漢初文景二帝實施黃老之術時,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其實汲黯與儒生的爭鬥也是兩種學派的鬥爭,不過在武帝的決心之下幾乎沒人可以與之抗衡,所以黃老之學也註定要退出政治舞臺,而汲黯用自己的一生都在向皇帝和諸儒展示道家治世的精華和璀璨!
-
3 # 坊間五千年
前有“百家爭鳴”、以及各國在內部推行的各種政見主張(比如秦國力推的法家思想),接著又是“焚書坑儒”,思想上的紛爭加上長年的戰爭動盪,百姓思想上無所適從、社會民生更是消殆不起了。
這情況下,漢朝在立國之初只能放手、寬懷、“怠政”,儘量少干預社會民生,因為朝廷既無錢無力安撫戰亂創傷(確實也拿不出更適合的舉措),就惟有“無為而治”了,就好比今天海洋生態上的“休漁期”一般:不是完全不管,更多是藉助其自然恢復的能力,來延緩和消弭戰後的負面作用。
這種“休養生息”其實是被動和無奈的,依賴的是百姓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要不惹大事,怎樣能填飽肚子就怎麼做,政府能做的就是“少過問”。
一旦沒了戰爭和官府壓迫,人們自然會各出奇招去恢復生產,社會經濟就是靠這樣的“放任、無為”慢慢恢復了過來,雖然各地步伐並不統一、效率也不高。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這性子就看不慣如此節奏了,這才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舉,
-
4 # 借古思今
華夏第一次出現思想碰撞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為主流思想,開始在政壇或民間大肆宣揚,思想的浪潮開始主導國家的走向
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百年時間,成功統一六國,華夏迎來第一次大一統,但是統一後的秦帝國執政十幾年就灰飛煙滅
在秦末時期,以劉邦為首的起義軍,重新奪取天下,漢初的劉邦總結秦帝國覆滅的原因,是思想所致,法家思想開始被終止。經過戰亂,國家與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老子的思想”正符合國家發展走向,於是劉邦在全國範圍內遵循“黃老之術”,使大漢帝國得以延續幾百年,中華大地首次真正的實現大一統,而這一統一思想已經流淌在我們每個華人的血液裡
統一成為華夏的主旋律,歷代帝王前赴後繼,為這一夢想嘔心瀝血,這片神奇的大地賦予每個中國真正的民族精神
-
5 # 我沒忘記home
”黃老之治“即崇尚黃帝時期的政治清明,以及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淨儉約,強調同時治身和治國,是西漢漢武帝之前的治國政策。
那為何要採取”黃老之術“來治理國家呢?
秦朝二世之後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前經歷了近十年的戰爭。西漢建立以後,社會生產被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從而導致西漢國力弱;為了迅速恢復國力,蕭何、張良等人制定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三大政策;吸取秦朝因實行嚴刑俊法導致秦朝滅亡的教訓。
附圖,蕭何像。
那西漢是如何實行“黃老之治”的呢?
“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原道》篇就闡述了這一思想原則。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要遵循《淮南子·覽冥》所說“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和《淮南子·齊俗》中所說“上無苛令,官無煩治”。這種“無為而治”的政策並不是什麼都不管或者放任自流,在於最大程度的減少政府對民眾的干預,這種政治風格在當時的條件下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讓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以此來作為警訓。陸賈根據黃帝和老子思想,吸收其他儒家、兵家等思想,並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所以這一時期崇尚的是黃老的清靜無為,約法省禁,減輕賦稅,與民休息。
"蕭規曹隨“便是這一時期無為而治的例子。劉邦死後,執政的呂后沿襲無為之治,不輕易改變國家政策,使得“君臣俱欲休息餘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與民休養”。“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西漢初年,國敝民窮,而到了到了文景之世,人口迅速增加,農業生產也大幅提高。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
”輕徭薄賦“、”崇尚節儉“。自漢朝建立,就一直為促進農業生產而減輕賦稅,實行“什五而稅一”;而到漢文帝在位的時候,進一步降低稅率,實行“三十稅一”,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漢文帝而且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一增加,他曾經想建一個露臺,卻因為要耗費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而放棄。
”約法省禁“。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漢文帝明令廢止,還廢除了黥,劓、刖等酷刑。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西漢的發展已到相當高的程度。《史記·平淮書》:“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汲黯的作用如何?
汲黯(?—前112年),字長孺。漢景帝時汲黯為太子洗馬,漢武帝時任中大夫,是漢代著名的直諫之臣。他深受黃老之術的影響,反對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反對大規模用兵,反對漢武帝任用酷吏,嚴酷刑罰。他的這些主張都和漢武帝想要加強集權的做法相背,所以終其一生只能做一個直諫之臣。
汲黯本人相當推崇“無為而治”,主張休養生息,以民為本,同情民眾的疾苦。河內郡失火時,武帝派他去視察,他到河南郡發現當地正遭水災,饑民塞路,父子相食,餓死溝壑者不計其數,汲黯便以皇帝使臣的名義,持節開倉放糧賑濟貧民。但是漢武帝開始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汲黯估計也是有心無力。
回覆列表
雖然說劉邦建立了漢朝,但經過秦末戰亂。自己也元氣大傷。所以實行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這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在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中,積累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