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138424888
-
2 # 沉香愛好者楊大觀
宋朝由於財政充實,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收學費,收費的官學也只是象徵性的,比如收二文錢,而對實在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可以免學費。官學不僅不收費,有些學校還對學生進行補助,外地學生沒有房住的,政府還提供免費食宿。
不僅官學如此,宋朝的民間學校如私塾、書院也收費低廉。因為宋朝的經濟較好,民辦學校即有政府補貼,又有官員、富豪捐助等,經費比較充足,校方並不指望靠學費賺錢,所以收費很低。對於貧窮讀不起書的家庭,宋朝還建立了“不能養、育者,(政府)給錢養之”的制度。所以說,宋朝是中國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宋朝的書分官辦與民辦。但官辦比較少,佔此僅約15%左右。
-
3 # 茶憝
早在公元前17世紀的夏朝,中國就有學校,那時叫“癢”。從夏、商到西周,學生幾乎都是貴族,也就是所謂當時流行的“學在官府”。既然是官學,學生的學費由政府掏腰包,學生家長自然不用交學費。
春秋時期:收學費維持生存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大膽提出“有教無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理念,並身體力行創辦私塾,與此同時,也開創了“上學要交學費”的新時代。《禮記》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這裡的“乘壺酒”是“四壺酒”;“束脩”則是十條綁在一起的肉乾兒,學生入學時也可以向老師交這樣的“學費”,上學門檻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學校。
秦漢魏晉南北朝:私塾頑強發展學費很低廉
到了秦朝,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因政權更迭頻繁,官學常受衝擊,而私塾(私立學校)卻在頑強地發展。
由於私塾大多招收貧困學生,學費自然很低廉,實在交不起學費的學生畢業後,他們大多會為學校打一年工,算是歸還“貸學金”,這期間師傅不付工錢,但管吃住,學生幫師傅料理學校事務,甚至做家務,幹劈柴、挑水、做飯、帶小孩之類的活兒。
隋唐:砸鍋賣鐵交學費
到了隋唐,科舉取士代替了“門閥制”,這就意味著,再窮的家庭,只要學生能在科舉考試中考得高分,一樣也能做官,這項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民營學校事業的發展。於是,在“萬般皆下品,惟(唯)有讀書高”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鍋賣鐵交學費,只為孩子讀書”的情景輪番上演。
在唐朝,收費最低廉的學校當屬佛教寺院裡舉辦的學校。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只要學習刻苦,不僅不用支付昂貴的學費,而且還能得到獎學金。學校推行“獎學金制度”確實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值得大書一筆。
宋朝:免學費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於財政充實,宋朝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收學費(有的縣象徵性地收二錢,對實在交不起的學生,政府也免學費)。不僅如此,國家和省政府舉辦的“重點學校”還對學生進行補助,如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讀書不交錢,每月每個學子還能領到一些零用錢,“孤寒士子”在校外沒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費住宿和吃飯。
不僅宋朝官學如此,私塾、書院也收費低廉,為什麼?因為宋朝的經濟發展較好,私塾、書院等民辦學校辦學經費渠道廣泛:有政府補貼,有達官貴人捐款資助等,而學費只佔辦學成本很少的部分。對於確實貧窮讀不起書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養、育者,(政府)給錢養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國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時期,民辦學校經費來源分為兩部分。硬體投資方面,一是官辦民助;二是由當地鄉紳、義士或民眾集資,其中無償劃撥土地和捐贈房屋是重要方式。而民辦學校教師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學費,並多與學生家長們共同商議而定。學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麥,一名塾師一年可得2000斤小麥。
-
4 # 曲江家學
宋朝讀書要花多少錢,我們可以順著一路上學的脈絡來捋一捋,也順便把宋代的一些教育制度和後面那個書院的問題一起說清了。
首先,官方體系的教育機構只設置到縣學,這一點和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只設置到縣一級是一致的。雖然縣學也有設“小學”,但一來能容納的學生少,二來古代交通不便利,其在啟蒙之學所佔的比例是極低的。
所以古代要上小學啟蒙,基本上靠鄉學、家教和私塾了,這其中鄉學一般要依靠宗族的力量來建立,通常也只惠及自己宗族內的小孩,雖然是免費的,但如果宗族不給力,質量是很有限的。家教就是有錢人家請到家裡來教小孩,這個費用就跨度很大了。比較多的還是一些教書先生自己開的私塾,這個肯定是要收費的了,從普遍的記錄看,收費倒不高,從幾十文到幾百文的都有。但是,因為古代讀書人比例本就少,有時候可能好幾個鄉村才有一個私塾,能接受教育的貧困學子比例也就更少了。
不過,宋代比之前有所突破的一點是,對於鄉學是有來自官學的補助措施的,這樣就建立起了從鄉社到州縣之學的聯結。
而過去非常重要的開支書本,因為宋代印刷業的發展流行,到了此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宋代一部書的價格差不多在100-200文,那時候普通城鎮居民的月收入平均可以達到2兩銀子,也就是差不多20000文。
綜上,宋代推崇文治,除非追求高質量的家學,否則一般普通百姓的小孩要啟蒙上學,具體成本並不高。但因為讀書畢竟是比較上層建築的事兒,所以總體比例依然畢竟低。
但是,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科舉考試,科舉的錄取率之低是堪比如今的清華北大的,光這個就足以讓很多人打退堂鼓了。於是,為了準備最初一級的州試(宋代叫“州試”不叫“鄉試”),就需要尋找水平更高的教育機構,而州縣學每年透過考試招徠的學生人數畢竟有限,這就是書院誕生的背景之一。
所以,從小學之後,要進一步求學,有兩個主要去處:官學和書院。這裡需要說明,書院雖然很多有官方支援的背景,但並不是官學體系,頂多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屬於官方持股的吧。
進入官學是不要學費的,但如果你離得遠,光在縣城或府城的住宿費、伙食費、書本費、筆墨紙硯費···就往往不是一個普通人家所能負擔的了,往往是需要整個家族的支援的,而在古代家族出了讀書人,全族人一起支援的這種狀況和觀念恰恰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
至於書院,就各不相同了。有的書院,因為本身名氣夠大,有很多的社會捐助,所以甚至會用類似於今天獎學金的形式招攬比較出色的學子前來就學。但是,大部分書院的收費還是不低的,這種狀況就跟今天要上民辦本科大學差不多,你可以想象其費用。
最後就是州試通過後,被推薦進京讀書和趕考的階段了,這個階段上學同樣是免費的,官學也會提供食宿,但路途遙遠,讀書不易,其中還有什麼開支就很難說清了。
綜上,在宋朝讀書雖然從顯性來說,花費不算很大,但若算上附加成本,尤其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成績而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那就確實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宋以後到明清,要出一個讀書人需要全族人共同支援,而出了一個讀書人又反過來會庇廕全族人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計程車大夫官僚集團。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回覆列表
對不起,我只知道宋朝讀書不花錢,而且獎學的政策很是優越,書中自有千鍾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當時的社會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