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壽亭侯關羽
-
2 # 天緣神之夢
是窮鄉僻壤的地方,不過,人家不住城中,只住宅山裡。隱士。也常有幾個好友看望。住茅屋裡。不願爭權奪位,戰火紛飛。一心只讀聖賢書。
-
3 # 姜梓牙
諸葛亮是荊州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他所結交的朋友也是荊州地區的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他住在茅廬很大程度上類似於現在住在度假村別墅,等著人上門考察,訪問……共同探討時局。
-
4 # 文史學生仵三源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意思很明顯,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農民,而且“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羅貫中瞎編胡造的。 不管諸葛亮所說的南陽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但他出山之前在荊州居住倒是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東漢末年一直到三國建立,中間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混亂不堪,當然三國建立之後也是亂七八糟的。在那段時間,年輕的諸葛亮一邊讀書學習,一邊在田地裡面勞作,所以小編仵三源猜測,他應該至少是有二畝薄田的吧。他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哥哥名字叫做諸葛瑾,在東吳孫權手底下做官,弟弟名字叫做諸葛均,比他小的多,估計得有十歲。可以說年輕時候的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相依為命,靠種地養活自己。 至於說到為什麼諸葛亮要居住在荊州,其實這與當時天下的形勢有關。諸葛亮的父親早死,他跟隨叔叔長大,然而他叔叔也不長壽,萬般無奈,諸葛亮這才來到相對平靜的荊州。當時,北方各路諸侯相互攻伐,漢室朝廷形同虛設,可謂是烏煙瘴氣,而帶給老百姓的自然是民不聊生,很多人都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其實,荊州在劉表父子的治理下,相對比較平靜,而且還比較富足,當時,很多人都如同諸葛亮一家一樣,選擇去荊州居住,尤其是一些名人賢士,也到了荊州隱居,比如水鏡先生司馬徽和隱士黃承彥,都是定居在荊州的。 但諸葛亮終究是諸葛亮,他是不甘於一輩子做一個小農民的,正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加上從小受到儒家的傳統教育,諸葛亮骨子裡是有忠君報國的思想的。諸葛亮從小就聰明好學,而且經常參加別人的討論會,當時很多人都討論天下局勢,諸葛亮也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旁聽者,正是有了這些經歷,他才不至於閉目塞聽。同時,諸葛亮學習儒家文化,更是學習兵書戰策和治國安邦之道,為的是什麼,就是希望以後能為這個混亂的國家出上一份力。諸葛亮有很多朋友和師長,朋友有徐元直、龐統等人,師長有司馬微、黃承彥等人,大家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當時,很多人都很看好這個勤奮好學又有獨立思維的年輕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臥龍,就如同一條潛在水底的蛟龍。大隱士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諸葛亮不僅在學習文化和策略方面有獨到的天賦,在其他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比如他家的草廬,就是草房子,建設的相當結實,風雨都吹不透,一直到後世,也是堅不可摧,究其原因,是因為草廬上刷了桐油,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諸葛亮在種地當年也是把好手,他和老婆黃月英一起研究出了自動汲水和灌溉的裝置,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諸葛亮還很注重改變同村人們的風氣,他給大家講解古時候的忠孝故事,又編寫歌謠教給大家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教育同村人。 劉備寄居荊州,無所事事,不僅得不到劉表的重用。還處處被人猜忌和排擠。愁悶的劉備來到荊州郊野,碰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被推薦了“臥龍”和“鳳雛”,臥龍就是諸葛亮,並說這兩個人得到一個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也覺得自己身邊缺少一個謀士,缺一個總管,就帶著關羽、張飛去拜訪諸葛亮,頭一次諸葛亮不在,第二次諸葛亮還不在家,第三次終於遇到了,小編仵三源感嘆,要不是諸葛亮前兩次不在家,估計就沒有三顧茅廬的佳話了。諸葛亮給他分析了天下局勢,並且給他指出了未來的路,這就是《隆中對》。劉備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想到劉備是漢室後裔,還想著要匡扶漢室,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諸葛亮跟隨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劉備稱帝一共只用了十二年。劉禪繼位後,丞相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享年五十三歲。
-
5 # 菩提薩婆訶
歷史上的東西,今人不曾參與見證,只能猜測。就溥儀去故宮看到牆上掛的照片都錯了可想而知,歷史真實的模樣我們無從得知,只能猜測。
諸葛亮號臥龍,他到底是該叫諸葛亮呢?還是叫劉協好一點呢?腦洞大開的去猜測吧……
-
6 # 風逍逍兮易水寒
諸葛亮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是如雷貫耳,已提起他,大家想到的就是千古賢相,智慧的化身。這裡面不排除有《三國演義》神化諸葛亮的因素,但是諸葛亮此人也確實是古代難得一見的忠義良才,尤其是一手《隆中對》,一手《出師表》,奠定了諸葛亮青史留名的地位。
《出師表》中,諸葛亮有一句講述自己生平的話是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意思就是我本來是南陽的一個農民,全靠劉備看重,才能混到這麼高的地位。這本來是一句自謙的話,但是如果真的以為諸葛亮只是在窮鄉僻壤種地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交往的是哪些人。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龐統等都是他的好朋友,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與他亦師亦友。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東漢末年文壇巨擘,龐德公是荊州大儒。由此可見,諸葛亮結交的都是有名的上流社會的人物,這可不是一個只知道種地的人能做到的。
其次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家族傳承。諸葛家雖然沒有當過朝廷重臣的人物,但是也出了不少官。諸葛亮的祖宗諸葛豐是西漢時期的光祿大夫,他的父親諸葛珪也是泰山郡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荊州牧劉表的屬官,大哥諸葛瑾是孫權的智囊。諸葛家可以說代代有人做官,就算不是名門望族,也是擠入了貴族階層。
最後是諸葛亮的關係網。憑藉諸葛家世代積累的人脈,諸葛亮在荊州也算混得風生水起,水鏡先生司馬徽還稱他為臥龍。又憑藉與世家之間的聯姻,進一步擴充套件了諸葛家的關係網,比如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荊州四大家族之一的蒯家,二姐也嫁給了同是四大家族之一的龐家龐德公的兒子。
他自己娶了四大家族之一黃家黃承彥的女兒,他的岳母是四大家族蔡家的人,荊州牧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四大家族和州牧都是諸葛亮的親戚,全是名門望族,如果再認為他只是個農民,那真的沒救了。
諸葛亮出山之前可能會偶爾種種地,但他並不靠種地為生,而是陶冶情操,打發時間。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農民,而是沒落的名門望族的才子。劉備多精明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屈尊降貴去請一個農民,他看中的是諸葛亮的背景,當然,諸葛亮的才能才是讓他在劉備集團站穩指令碼,奠定地位的根本。
回覆列表
不是,諸葛亮本人喜歡出遊,出遊使他開闊視野,不至於紙上談兵。把理論與當前的天下時局聯絡起來,並能客觀的分析。
諸葛亮喜歡看書,本身就很有才幹。諸葛亮在隆重隱居,實則他是在認真研讀兵書,並時刻關注天下大事。並且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從他們那裡得到不少資訊,不然怎麼能做到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事呢?
再者,諸葛亮住在隆中。可他一點也沒閒著,他一邊讀書,一邊為自己造勢。同時他還注重實踐,他所結交之人,俱是荊襄名士。慢慢的諸葛亮就聲名遠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