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善若水132665866

    知識不同等於智慧,當你的知識達到了盡處時,思考而萌生於智慧。

    擁有智慧,你可以達到常人達不到的認知高度,你可以瞬間頓悟,猶如醍醐灌頂,令人頓時心胸開闊通達無比。

    知識,開闊了眼界。

    思考,衍生出智慧。

    頓悟,離不開思考。

    知識是大家的,思考,智慧,頓悟卻是自己的。

    孤獨的人容易頓悟,但,前提是得擁有知識與智慧,擅長於思考。

  • 2 # 狂喜淡墨a

    當一個人的知識和思考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時,他會頓悟嗎?

    一般情況知識掌握的豐富,又有深刻的思考,可以說掌握的知識能夠理解。因此在做事情,可以應用所學的知識,指導去做一些具體事物。

    是有所頓悟有所運用,活學活用,這是掌握知識的目的,對學到的知識很多,依然機械不會活用。屬於複製知識,沒有思考吸收,對於文人屬於迂腐,對於學生出現死記硬背的知識,無邏輯思維,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應該知識多,智慧多,才是真正的有知識,智慧一方面從理論而得,又從社會生活實踐中來,學會動腦子,加一吸收,並且形成自己的能夠運用的知識,貫通與結合知識與實踐,融於腦海,豐富自己的智慧能力。

    人一生,從小學到成年後的大學都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從懵懂到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假若是有紮實的知識,以及有了思考吸收。會有所頓悟,但是依然需要真正到社會實踐中運用。才能夠檢驗是否學到的知識屬於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 3 # 醉哪吒

    按照佛陀的意見,就算沒有閱歷、沒有知識,只要學到了正確的思考方法「正知正念」,就能開悟、解惑解憂。這就是為什麼,僧團也接受未成年的沙彌。比如,佛陀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就是從孩童時還是學佛,然後證道的。佛還說:越小的孩童,心田越純淨,越容易證道,就像一張白紙,畫上正道、就不會走歪路。

    閱歷多了、閱讀多了,對證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思考的素材、也是思考的障礙。因為閱歷、閱讀,會讓人在思考中,帶上情緒、定式思維。有的二腳書櫥,已經迷信權威,怎麼還能邏輯思考?有的經歷坎坷,已經放棄掙扎,怎麼還能打破僵局?

    佛說:正知正念、邏輯思考、如理作意、獨立思考,就是解惑、解憂的一乘道/單行道,只能透過1乘馬車,沒有別的道路。曹操吟詩:何以解憂?唯有酒漿。可見,曹操也被憂傷、焦慮擾心,只能借酒澆愁。然而,這是無益於解除煩惱的。

  • 4 # 老白有聲

    首先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頓悟”這種狀態和知識和思考無關。知識和思考,都還是在思辨的邏輯範疇。我們可以看一下,經過中土文化薰染而出現的佛教流派——禪宗。禪宗常常強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意思,已經超越語言羅輯思維,心理活動也停止了,到這個時候才會“見道”。超越邏輯思辨,心理活動,顯然是無關知識和思考的。相反學的越多的人,反倒思辨越強,總想思考一下有沒有道理,究竟怎麼回事,“心”反倒不容易定下來。中國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本就不識字的打柴人,只因聽了別人唸誦《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頓悟了,顯然也和知識思考無關。

    不過如果按照現代科學來說,入定的時候,人的腦波是α腦波,高深的修行者可以時刻保持在這種狀態,不受外界的干擾。《六祖法寶壇經》中提到,行住坐臥皆在定中,此是“楞嚴大定”。如果你有辦法一直保持在這個狀態,也許很容易就開悟了。佛教的做法就是透過禪修,如打坐、經行、唸經、誦佛號、咒語、參公案等等,都是為了達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狀態。

  • 5 # 空山鳥語206190131

    華人有向話叫儉能養廉,靜能生悟。頓悟好象與你積累的知識關係不大,與你心地的清淨有關。水清月現,鼠腐蟲生。

  • 6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教的 修持 和 開悟 必須以親證空性為界限

    心經的心和我們神識的識、包括第六意識的意,等等,這三個詞在很多佛教經典當中,它的內涵很多是交集的。等於說它在不同的經典當中,以不同的名詞事相而出現,它包含的內容稍微有差別。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明心見性,通俗地說,明心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顛倒妄念破除了。顛倒妄念、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心破除掉了,就相當於明心的程度。

    破除掉妄心,相當於破除掉無始劫以來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性的那種顛倒妄心破除了,就叫明心。明心就是見性,這是它的究竟說法。

    明心就是見性,見性也可以稱為明心。明心見性也叫開悟,但尚未證悟,它是有次第的。明心見性也叫開悟。開悟有的人把它分了好多個次第。實際次第,真正的開悟次第只有一種,就是明心見性。

    有的人說我告訴你一加一等於二,你知道一加一等於二了。在這個問題上你已經破除了迷惑了那叫開悟,不對!那是一種世俗的說法,真正的佛教修持和佛教理論上所說的開悟,必須以親證空性為界限。

    ——摘自仁清法師《成佛的法華》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 7 # 秋歌988之女

    頓悟,融匯貫通,是人的心得的一種自動聯通,一種基礎的心理活動方式,每個人都會有,時常有,有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這裡的頓悟,是陝義的應用,專指人的人生的重大,重要問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偶然發生的感悟。比如死,人人都會有的頓悟。

    人從嬰兒開始,就欠死的一條命,只是他還小,腦子還沒發育成型,和一般動物一樣,不知道人活著會死。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活著。混沌世界的狀態,如同亙古原始世界一樣。

    人慢慢長大成人,少年青年,身邊的人,熟悉的人,走著走著丟了,走著走著又丟了一個,這回是自己特別在意的,喜歡的人,給死神帶走了。他走著想念著他,忽然有一天,會下意地明白了,自己再也見不到他了,死的含義就開始確定了,這一瞬間的再也看不見他了,就是頓悟。

    這是大白話的解釋。缺少學術味,理論的繁瑣,但有助於你明白它。我年輕時是搞文評的,忽然有一天,決定好好說話,於是就開始口頭語式的,大白話寫東西,在我當時,是正宗的頓悟。多深刻的大道理,不用文謅謅的,大白話照樣能說的明白,那又何必長篇大論呢!

    不是有一個深入簡出嗎,寫東西就是簡出,說明白事即可。讓小學文化水評看懂大道理,才是作家的寫作方向。讓那愛舉大旗的扯大道理去吧。半大老頭喜歡白話說事。就說這幾句。

  • 8 # 中真一

    一般情況下,知識和思考是背道而馳的。但知識和思考是頓悟或漸悟的一種助緣。學習正確的知識和思考是引導你歸道的指路牌,如果你按這個方向去行,那麼就有見道的機會。

    其實可以這樣說:並沒有頓悟,都是漸悟。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頓悟之人,在沒有頓悟之前,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近道的,一直在不修而修的生活中,或者說一直在沒有失德的生活中,一直在道門口,或者己抵達道門口,只待那臨門一腳。這一腳有可能是聽聞一句話,也可能是摔了一跤,看到某個東西,甚至是被蚊子叮了一口,或者是傻傻的坐在那裡發呆,又或者是在睡覺、走路、騎車、跑步……就這樣毫無徵兆的突然進入道中了。

    修行是看破放下中建立起大德,沒有十足的德,就無法歸道。有十足的德,道自來居;所以,此德與道同。在這個基礎上,看到某句話,思考到極處也是可以成為入道的機緣。因為萬事萬物在機緣具足時都可以是那臨門一腳。

  • 9 # m443

    首先不知道頓悟到底指什麼 但我知道達到一定程度多少會有些領悟的 但如果只有菩提樹下或龍場那才叫頓悟那估計多少年也出不了一個

  • 10 # 無知先生z

    頓悟與知識無關,與思考有關。

  • 11 # 使用者思緒87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悟性是固有的天資。如同人體腦細胞,與生俱來,不增不減,永恆!知識的積累,有助於後天的發揮。亦會使人的修養,達到一定的高度。正如白巖松所說:讀書吧!

  • 12 # 文軒愛寫作

    知識是一個人思想的一面鏡子,影響著對每一件事情的思考角度。隨著知識的積累,思考角度也會發生改變。當知識積累到一定量時,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達到一定境界。在這個時候,大部分人會頓悟出知識中的很多道理和事態的發展規律。

    知識和思考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知識決定著思考角度,而思考角度卻決定著最終的結果。因此一個人能不能有所頓悟,要看他對問題的思考角度。換句話說,思考決定著頓悟。

    如果一個人具備很多理論知識,卻不用正確的態度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不會有所頓悟。有人說人的悟性是與生俱來的,我不認同這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生下來之後,不給他灌輸任何知識,讓他生活在沒有思考的生活中。試問:這樣的人能有什麼樣的頓悟?答案一目瞭然。

    所以我認為只要用正確的態度和角度去考慮問題,當知識和思考累積到一定量時,會讓一個人有所頓悟。

  • 13 # 愚翁良知

    頓悟和漸悟是佛教修道的兩個重要門派。

    神秀主張漸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

    六祖主張頓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漸悟也稱漸修。從兩段偈語看,明顯都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也是漸修派。要吾日三省吾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王陽明反其道而行之,接受了佛教的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就可以頓悟。

    可見,頓悟在於修心,修道,在於向內求。漸悟在於修身,修形。理可以頓悟,事需要漸修。其實各有各的道理,都有可以借鑑的部分。每天拜佛唸經,就是漸修,也未必能夠成佛。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刻成佛,確實有點不公。

    還有一種說法是漸修頓悟。靠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思考的成熟,可以達到漸修頓悟的水平。這是常人的做法,用現代的說法就是,量變到質變。沒有很高的智慧,想頓悟確有一定困難。靠譜的做法是慢慢的修煉,但也不要忘記悟道,覺醒和覺悟,是靠自己悟出來的。

    我一直覺得佛學很深奧。我的回答如有不妥請指正。

  • 14 # 大智般若

    頓悟跟世間的知識沒什麼直接關聯,甚至世間知識是頓悟最大的障礙。換句話說越知識豐富的人越難頓悟。

  • 15 # 鄭成才280

    知識多了,福報不夠,是狂慧。福報多了,知識少,指能做大富人,必須福慧具足才能大徹大悟。否則就出偏了。

  • 16 # 智勇雙全星辰o

    恰恰相反,只有當知識和思考一點沒有的時候才能頓悟

  • 17 # 大海lzd

    當一個人的知識量和思考達到一定的積累時,他會頓悟嗎?

    頓悟什麼?頓悟到什麼程度? 這種含糊的提問。太不具體,很難回答。比如說,一次被蛇咬,10年怕井繩。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金木水火土。指導著許多東西。都頓悟了嗎?有人信佛,我是哪來的? 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問題都不清楚。說不通。知識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所以說是相對的。

  • 18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當一個人掌握很多知識,就是念完人類的書,也不會頓悟,因為還是個常人。人類專家,學者,偉人,人覺得很偉大,其實都很渺小,因為是常人,是有情慾繞身的。所說頓悟,是佛家詞語,經過修練才能頓悟,要坐禪,面壁,唸經修心等過程。才能開功,開悟,見到另外空間,不然頓悟不了。

  • 19 # 繽紛海浪kZ

    知識越多,越難悟!要實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示順序的詞語有哪些,(比如:然後、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