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我是一個古裝迷,漢服對我來說有著致命的誘惑,雖然穿著漢服走在街上會被很多人行注目禮,更有些人表示不解。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和我一樣喜歡漢服的朋友,把漢服當作日常衣服來穿。但是有一點,在夏天穿漢服是很熱的,除非在空調底下。那麼古代人沒有空調風扇,穿漢服不會熱嗎?

    其實,古代貴族一般穿的都是絲綢面料的衣服,都是很寬鬆的,所以會有很好的透氣性。拒相關資料記載,古代一件衣服的重量不到一兩。所以可以想像的到,古人穿的衣服是多麼輕薄。拒說曾經有一個官員,穿了五件衣服,都能透過衣服看到身上的痣。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會穿一些麻的衣服,麻的衣服一樣透氣舒服。由此可見,古人的五件衣服能抵現在我們一件普通襯衫。

    古人的居住環境和我們現在的也不一樣,普通老百姓生活有山有水的地方,自然就不會覺得很熱。現在很多人也覺得農村溫度總要比城市的低幾度。如果是住在房宮裡的貴族,夏天他們會使用一些冬天儲存起來的冰降溫,而且,他們會使用玉床和玉枕。是不是看到這,自己都感覺一陣清涼了呢?所以,古人即使穿那麼多件,也不會覺得熱。

    很多人到了夏天,都會說回農村避暑。其實,如果我們平時多注意,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我們城市很可能也會能擁有涼爽的環境。

    在古代,面對夏天,首要的目標就是衣服儘量穿得寬大輕薄!影視劇中的那種層層疊疊的寬袍大袖,是春秋時節的衣物。到了夏天,人們都會穿上薄紗或者絲綢製成的衣服來避暑。這樣一來,身上的擔子輕了,走起路來,風從身體兩側輕輕穿過,瞬間就能帶走表皮上的熱量。

    再加上,寬大的衣服本就有利於阻隔Sunny,降低體表溫度。所以,相應地古人其實在夏天並不會感到特別熱。

    當然,這是富人們穿得,紗衣絲綢啥的太貴,窮人用不起。但是,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穿不了薄紗絲綢的,麻布也是很好的避暑材料嘛!透氣通風散熱又便宜,實乃居家防暑必備之良衣。

    當然,光是從衣服入手,還不是一個合格的避暑人員。避暑,當然是要吃冰的!是的沒錯,古人的夏天也是可以吃冰的。納尼?!沒有冰箱哪來的冰?這裡就不得不說了,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是咱們華人發明的。當然,不是電的就是了。它是通過冬天採冰儲存起來,到夏天再用的方式降溫的。當然,這是皇家專屬的特權,普通人沒那個實力享受。

    這說了不是等於白說麼?咱要看的是老百姓避暑好吧!別急,冰窖咱用不起,做兩、三塊冰出來吃還是可以的。是的,古人發現了,造火藥用的那個硝石,原來是可以製冰的!當硝石溶於水後,會吸收大量的熱,連帶著,水就會變成冰。這樣一來,普通人就都能吃上冰了。

    光是吃冰,也不行,那也是要花錢的。有沒有什麼不花錢還能降溫的呢?自然是有的。看到漫山遍野或者後院的竹林了嗎?劈下來,編個席子不就完事了?臨睡覺前,用溼毛巾擦一擦,晾乾後躺上去,別提多愜意了!

    對了,要是再能在懷中抱一個“竹夫人”,頭上枕著一塊瓷枕,那可真就是“但願長醉不復醒了”。竹夫人就是用竹篾編成的長約1米圓柱形物,四周是竹編網眼,中間鏤空,能收風竄散。

    到這,你以為古人避暑的花樣就完了嗎?不不不,你忘了扇子嗎?就許現代人扇電扇,不許古人搖蒲扇嗎?寬大的蒲草葉子,經過心靈手巧的蒲扇匠人的一番倒騰,最終成為了一把搖起來帶風的驅署利器。

    那麼,到這是不是就完了呢?不,同樣沒完!最後,一定要說一條扎心的事實,古代的樹更多,水更涼,夏天,也沒有現在那麼熱……各位,避暑愉快~

  • 2 # 明月照徵人

    古人到了夏天肯定也熱啊。但是不同階層的人在夏天的待遇也不同了。

    如果是皇帝,夏天會去行宮避暑,一般都在山裡建有別墅。

    即使在皇宮裡,也不會熱啊,高大的殿宇,巧妙的設計,隔熱功能肯定比百姓的土坯房要強百倍。

    另外,皇帝身邊那麼多伺候的宮女太監,可以給皇帝扇扇子啊,肯定不用皇帝自己扇。

    古人很早就有辦法儲存冰了,清代還有專門的冰窖,冬天取下來,收到冰窖裡,到了夏天,放在專門的容器裡,放在宮室的各個角落裡,用來降溫。

    另外,皇宮總得有花園吧,亭臺樓閣,池塘水榭,也是避暑的好地方。

    在穿著方面,古代的絲織品可是非常棒的,從唐代的畫作上可以看出,貴婦人穿的薄紗可是非常輕薄的,比現在的絲織品不差,而且是純桑蠶絲的,涼爽輕薄吸汗。

    達官顯貴們的生活雖說比不了皇帝,但是也不差。山中別墅住著,丫鬟小廝伺候著,新鮮瓜果吃著,綾羅薄紗穿著,也是愜意得很吶!更有一層,他們比皇帝還要自由,沒事兒時竹林裡聚聚會喝喝酒,山中清泉邊來個曲水流觴,再不行就河中游船上左擁右抱,還怕熱著嗎?肯定熱不著啊!

    最悲催的就是老百姓了吧!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是一首宋人的詩,無論多麼熱,農夫依然要收稻,不及時收,耽誤天時,就會餓肚子,此時,無論多麼酷熱難耐,恐怕他們心中想的也不是避暑,而是希望不要下雨,以免影響收成。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是白居易的詩,也表現了暑熱之時,竭力收割的情景。對農民來說,及時收割有一個好收成不餓肚子,比穿什麼才能涼快比如何避暑都重要。在生存和避暑之中,他們只能選擇生存。

    除了農夫,小商小販,引車賣漿者,販夫走卒,通通這些底層民眾,也好不到哪去。借一片陰涼地,守候著辛辛苦苦販來的瓜果梨桃,到夕陽西下,暑熱散去,能有幾個進項,已經是高興不已了。一塊寶貴的陰涼地,夜幕降臨、赤日隱藏,喝一瓢涼水,洗洗滿身汗汙,搖搖蒲扇扇走滿身疲憊,已經是最好的避暑方式了。還能有更好的避暑方式嗎?

    當然,百姓們辛苦之餘,也有夏天的消遣。閒時釣魚、捉蝦、捕蛙、下河游泳、坦腹東床,夏夜喝酒、捉螢火蟲、點燃艾草驅蚊,講鬼故事,也算是辛苦之餘,給自己最好的犒勞了吧!

    至於普通百姓穿什麼?夏天當然是布衣葛裙麻鞋,一律的短打扮,總不能穿著綾羅綢緞幹活吧?穿那個沒法幹活,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

    陸游《初夏絕句》中有“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意這首詩最後一句“始知身是太平人”,在“太平年”,即使辛苦,也還能有樂趣,熱與不熱,穿什麼,怎麼避暑,都還能有選擇,相反,“不太平年”,不要說避暑,活命都難啊!

    所以,感恩我們現在的生活吧!

  • 3 # 晨竹樂縹緲

    窮人穿麻,又是寬衣大袖。裡面嘛頂多用一塊布圍在下體,有點像女士穿的超短裙。所以寬衣大袖反而涼爽。

    要不就是幹活穿短打,有點像七分褲,檔襠特別肥大。上衣像短裙,袖子漏肘,腰裡有麻布腰帶固定交領上衣。

  • 4 # SUUNTO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馬王堆漢墓,曾經出頭一件素紗衣的重量為49克,摺疊之後的大小可以放在一個火柴盒中,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件素紗衣竟然無法複製,經過專家一系列的進行仿製,在考古發現素紗衣的13年後,終於仿製出來一件重量為49.克的素紗衣,比原來的只多了0.5克。

  • 5 # 鉤織圖解雪玲艾蒐集

    可以洗澡,可以用扇子扇風,可以在高出山坡的樹下乘涼,富貴的家庭屋子裡可以放冰,或者去溫度不是很高的城市避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明知征服不了阿富汗為什麼還要侵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