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內ERP專題
-
2 # 我在天邊等你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道家的主張和儒家的主張。為什麼牽扯到儒家,下文會有解釋。
道家講天人合一,無為而治。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道,即自然法則。道家更注重自身的修為,比較通俗的言論,像楊朱所說:"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可以看出,道家不推崇聖人,道家希望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是凡人,天下大同。道家講的聖人是順應自然,不干預別人的人。
題目中提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中的聖人指的是儒家眼中的聖人。儒家推崇的聖人要仁愛,要"忠","義","禮","智","信",不單聖人如此,凡人也要學習聖人如此。這就是德。
道家認為,社會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丟了道,"道"沒了才會用"德"來挽救,挽救的結果越治越亂,治是亂的根源。莊子曾經說:"聖人生而大盜起",就是因為有了你們儒家標榜的聖人,這世界才會有大盜。小賊們偷個不值錢的東西要砍頭,而那些竊國大盜偷了國家,非但不治罪,還成了諸侯,得了"仁義"之名。莊子的書裡講了很多這樣很有意思的故事。
後來法家對聖人更是批的體無完膚,韓非認為,堯是庸君,做君主自己沒能力治理天下卻把天下讓給舜;舜自己能治理好天下,卻把天下讓給禹,是糊塗蟲;禹做君主把天下給了自己的兒子,把禪讓制改成了繼承,是偽君子。
之所以會有這些分歧,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家的主張不同,道家講道治,自己管好自己,順其自然,不要干預別人;儒家講德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化別人。兩家的理念根源就是衝突的。所以莊子才會有此一說。
-
3 # 水過重山
直白告訴後世:聖人們都是~終生奉行大道的,。那麼百姓還懷疑道嗎?百姓還不尊道而行嗎?莊子愛民,諄諄教誨。正如毛澤東所說~人間正道是蒼桑!
-
4 # 國學演義
聖人和大盜是對立的,相互存在的。
這個問題先看聖人是什麼人,堯舜禹,三皇五帝是聖人,那他們幹了什麼呢,教化萬民,以天下為己任。
那麼當權者不作為,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應該怎麼做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大盜竊國,小盜偷竊,所以大盜說的是叛國行為,因為聖人崇高,有抱負,所以就必須讓自己當家作主,這樣自己的主張才能得到伸張。但這個過程中就免不了戰爭。這是從大盜的角度來看。
再從對比的角度來看,就是有長就有短,有美就有醜,有賊就有聖,這些東西一體兩面,所以反向思維,沒有長,也就沒有短,沒有高,也就沒有下,沒有富貴,也就沒有貧窮,所以聖人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大盜。
思想都有侷限性,從各個角度都可以解讀,所以如果發現這個道理並不正確,也不能就把他當是錯的,也許你把他放的位置不對。所以你用在何處,就要用什麼方法解讀!
建議大家多看看易經和道德經,就會更瞭解萬事萬物的生存規律了!
-
5 # 青石文傳
道家的理論更接近哲學層面;
儒家的學說更是一種治世學問。
不在一個層面。
但從境界上來說,道家顯然更高一籌。
它發現了儒家致命的虛偽之處,即後世儒家所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是天性,不可滅。
試看中國歷史,儒家提倡忠孝仁義兩千年來,何曾真正出現過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大治局面?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就是真相。
帝王之家多謀逆之子,因此朝廷才強調孝道。
朝廷之上多篡權之臣,因此帝王才強調禮教。
越缺什麼,越會強調什麼。
規則,是當權者制定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是多麼的重要。
-
6 # 史文今
這句話應該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源自莊子道家思想。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烏鴉反哺,羊羔跪母,無需彰顯孝道,只需做到盡職盡責,不做作不攀比,真正的孝是用心不是表面。聖人無為,心無掛礙,但要把事做到平常。就是有了標榜聖人才有了盜賊凡夫等等。
回覆列表
其實這也是道家的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在《胠篋》一文中有提到
莊子的主張和道家一樣,是“無政府主義”。
原文: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蹠獲得最大的好處。
給天下人制定鬥、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鬥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範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所以:
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鬥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鬥;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在這一點上,與道家很類似,認為黃金之所以貴重,是因為統治者太喜歡黃金,而導致百姓效仿,而導致盜賊喜歡偷黃金,同樣的道理,統治者利推從聖人,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大眾,讓老百姓以聖人為學習目標,就會引起競爭
因此:
第一,不選賢任能。因為只有不推崇賢才和能人,人民沒有了學習榜樣,才不會競爭。這就叫“不尚賢,使民不爭”。
第二,不器重寶物。因為只有不把奇珍異寶當回事,才不會有人萌生偷竊之意。這就叫“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
三,不炫耀可能引發和激起貪慾的東西。因為只有統治者自己不展示慾望,才能讓人民清心寡慾。這就叫“不見(現)可欲,使民心不亂”。
莊子認為政府和領導最好沒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於沒有。形象的說法,叫“上如標枝,民如野鹿”。標枝,就是樹頂上的葉子。它存在嗎?存在。管事嗎?不管。
具體地說就是:對於人民群眾,要簡化其思想,填飽其肚子,削弱其志向,強壯其身體,永遠讓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讓自以為是的人不敢胡作非為。很清楚,為了讓“知者不敢為”,必須“常使民無知無慾”,當然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但如此這般,豈非舒舒服服,變成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