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濟相對論580

    哲學的終極問題,也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問題。

    世界觀的問題,最終歸結為意識與存在的問題。意識決定存在,屬於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又分為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康德屬於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上屬於二元論;黑格爾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上創立了著名的辯證法。存在決定意識,屬於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屬於唯物主義,他的人本學在對基督教批判的基礎上確立了人是哲學研究的中心,他的名言是: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

    馬克思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創始人。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性的反作用;存在與意識是一種辯證關係,世界是客觀存在,不存在形而上學的本體論。

    至於其他哲學流派,其他文章中談過,這裡不再多說。

  • 2 # 縹緲遊靈

    基本方法論,世界起源,世界為何,人為何,心為何,“我”為何,“我”為何。這些問題兩千多年前中國哲賢道家派和南亞的釋迦摩尼其實回答了一部分了,當然可能是全部。重要的是學佛要學原始佛教,非世俗化的,當然禪宗也可以。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基本方法論,人一切之根基啊!,這在公開的哲人中沒人講出來,但是抓住“基本”二字。

  • 3 # 古之善

    東西方哲學的原始發生,就是為了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這“第一哲學命題”或“終極哲學問題”而誕生了中國哲學與古希臘哲學。

    而且,這“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也是解釋“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的問題。這就是,人類為什麼要追問、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這“第一哲學命題”的原因。

    宇宙本原生化宇宙萬物客觀存在行為規律,或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客觀存在生命機制,否則,宇宙本原就不能生化宇宙萬物,當然也就不會存在我們的地球及人類。如果,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生命機制或行為規律被人類所認識,那麼人類豁然明白,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自然科學規律、社會科學規律、思維科學規律,最終都遵循服從於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行為規律,或都遵循服從於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進而人類才會認識推動“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解決人類的立身之命(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族群、宗教、意識形態、集團利益、價值觀的衝突與戰爭久矣)。

    針對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而言,“世界觀”不等於“觀世界”。哲學從總體上看是作為一門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它包括人在內的世界總體為研究物件。

    這裡特別指出:哲學,無非是哲學家用一種哲學觀念,針對宇宙萬物的存在與行為,及其客觀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原則的自然規律,在其哲學範疇給出普遍性的概念、定義,真理性地回答宇宙萬物的“性”與“生”,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關係問題。因此,哲學所給的概念範疇具有普遍性、絕對性。而科學簡單說是不同領域學科的集合,而不同領域學科相對性有自我研究領域及其學說概念範疇,所以說,科學概念範疇具有針對性、相對性。

    如,哲學終極概念的“性”是指宇宙萬物客觀存在“性”,即道之性、天命之謂性,哲學的“性”具有普遍性、絕對性、抽象性。科學概念的“性”在不同領域學科中概念是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相對性、狹義性。

    人類的不同時代,不同的認識主體有不同的世界觀。然而,人作為世界的研究者是不可能以世界總體為觀察物件。形象地說,我們身在廬山只能看廬山的部分,我們無法跳出廬山看廬山的全貌,無法認識廬山真面貌。當然,這個世界在哲學意義上不是所指的廬山、地球,而是宇宙的總體。

    所以,我們人類是不可能採用什麼樣的科學技術手段能跳出宇宙,用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從宇宙以外回過頭來看宇宙。而且,我們無法用科學來實證宇宙的起源。進而,人類只能透過不同領域的科學為支撐,以哲學理念的方式理解世界和解釋世界(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要辯證統一)。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關於“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之學說。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問。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率先揭示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之一”創造了有限有體的宇宙萬物的“陰陽者之體之多”,揭示了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之德,揭示了宇宙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揭示了人類最終的價值取向是遵循服從於自然的價值取向。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研究,在其學說觀點具有終極性、普遍性、客觀實在性之真理。那麼,據中國哲學形態,哲學我可以用一句最高概括的話這樣來定義:

    人類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哲學。

    註:這裡的形而上學,不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僵化。而是指“形而上”之學,或“形而上者之謂道”之學。所以,中國哲學,也稱之為“道的形而上學”。

    中國哲學,是將人類的最高善推入與道之善共在的狀態之中,最終實現“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世界。

    注:“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絕對不是反過來說,是由“人類的目的”決定“自然的目的”。人類首先要探討、解釋自然的目的(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規律),最終才能夠解釋人類的目的,或人的意義世界(人類最終的價值取向是遵循服從於自然的價值取向)。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4 # D調E點89146

    比如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時間有沒有開始與結束?意識的本質是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即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什麼?有沒有上帝?

  • 5 # 立言50

    哲學終極問題是完成人類哲學歷史,形成完整的哲學大體系,他就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你承認與不承認不重要,但他從次改變者整個世界,沒有人能脫離階級分化,這就是哲學終極問題。

  • 6 # 霧都老徐

    哲學的終極問題之首應該是宇宙是如何產生的?

    以目前能夠收集到的資訊來說: 宇宙萬物來自於“太一無限”。這個“太一無限”是金星高靈藍鳥人在《一的法則》裡說的。用現在的詞彙描述就是: 無限能量+無限意識的組合。

    佛教裡對宇宙最高境界的描述是: 一真法界。在這個一真法界裡面,意識的任何波動都會兌現,在佛教裡稱為幻化。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使萬物與能量產生了聯絡,只是創造多維宇宙萬物的那個能量必須是有意識在裡面的。沒有意識的參與,即使宇宙被創造之前具有無限能量也沒用,因為沒有意識的作用,宇宙就會永遠處於老子《道德經》裡所說的“寂兮廖兮”的混沌黑暗狀態,就不會產生宇宙萬物。

    至於說終極問題解決之後有什麼重要意義? 以宇宙如何被創造這個問題來說,目前宇宙裡所有已知的智慧生命都對創造宇宙萬物的那個源頭“太一無限“(基督教稱為上帝)充滿敬意。除了敬意之外,還能夠了知那個“太一無限”是具有博愛及平等心的,不會偏愛如何宇宙裡的物質及生命,也就是老子《道德經》裡面說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理性看待“太一無限”,不卑不亢,尊敬而不迷信,去宗教化,可能這就是意義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圈怎麼發文內容什麼樣才獲得更多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