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麗洋ly
-
2 # 晴兒媽聊育兒
我認為不需要過多幹預,順其自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一直是媽媽帶的,孩子必然非常依賴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的懷抱安全又可靠,孩子也會相對更聽媽媽的話,如果非要跟孩子保持距離會讓孩子感覺不安的。
一般孩子上小學後,學習內容增加了,活動也豐富了很多,你會發現孩子有很大變化,家長再做一些適當的引導,孩子自己就會整理書包,會主動完成作業,也會交到很多興趣相投的好朋友,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就不會像以前那麼依賴媽媽了,自然而然的就長大了很多,希望到時候媽媽們不要太失落哦
-
3 # 家有兩寶930919
1.寶寶的依戀情結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歲以後,而且這時不但寶寶強烈地依戀媽媽,媽媽也強烈地依戀寶寶,生活、思維、情感的重心都會偏向寶寶。
2.但是媽媽不用過分擔心寶寶,寶寶也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如果媽媽因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暫時離開寶寶的話,寶寶會難過、哭鬧,但這種正常的分離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反而是促進寶寶心智成長的正常經歷。
3.對寶Bora說,體驗正常的、完整的普通生活,是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媽媽不宜人為地給寶寶營造百依百順的溫室環境,這反而降低了孩子對獨立生活的理解力和抵抗力。
4.平時家長可以有意帶領寶寶多去新的環境、多接觸新人物,每次時間不必太長,但要頻繁一點,這樣有利於寶寶對外界產生安全感,避免過度、過久地依賴媽媽。
-
4 # 你說我聽丿
寶寶太過依賴媽媽這個問題,具體是要看年齡階段的。
在嬰幼兒階段(0~1歲),學前期(1~3歲),這兩個階段的依賴,是很正常的,這個階段的依賴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對以後成人的安全感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而且不僅僅是安全感的建立,還有自信、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沒有良好的依賴,就會在成人後形成種種的不良行為。
在學齡期(4~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心理學上講,會有戀父戀母情節,這個也是正常的,孩子也是會依賴媽媽或者爸爸的。但是注意,不正常的行為是過度的親密行為,也許是父母對孩子的,也許是孩子對父母的,這個要具體分析。
在這個階段,太過依賴父母,其實是不利於孩子以後人格的發展的,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獨立性,同時還有社交能力。所以這就需要父母慢慢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當孩子表現出對事情的興趣時,可以讓他們先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在旁邊觀察,切忌的是直接幫助孩子,這樣會慢慢的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當孩子表現出需要求助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幫助孩子,而不是替孩子完成。同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需要幫助,讓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事情。要去鼓勵孩子,接住他們的焦慮、情緒。
如果孩子不願意去做這個事情,家長不能著急,因為孩子肯定會有感興趣的時候,這就需要父母多多觀察了,同時還要不斷的鼓勵孩子,給他們信心,幷包容他們的不良情緒。
回覆列表
很多寶寶非常依賴媽媽,和媽媽親密,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也非常享受被孩子依賴的感覺,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依賴慢慢變成了媽媽甜蜜的“負擔”。任何事情都需要媽媽在,或者媽媽參與,並且其他家庭成員不能代替,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干預嗎?如何幹預?
三種不同的依賴型別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艾斯沃斯做了一個著名的陌生情景實驗法:透過觀察寶寶親子離開、和陌生人相處時的表現,來確定其依戀型別。他讓寶寶和媽媽同處一室,隨後陌生人進入,接著媽媽回來,而後陌生人離去。透過這個過程,他把寶寶分為三種依戀型別:
1.迴避型
這型別的寶寶好像當媽媽不存在似的,媽媽離開時,他不怎麼傷心,自己玩自己的,看起來很安靜。而當媽媽回來時也並沒有如何高興,並且主動迴避媽媽,即使媽媽抱他也是如此,一放手又立即陪著玩具,而且對待陌生人也並不如何疏遠,彷彿媽媽和陌生人差別不大。這種也被稱為“無依戀兒童”
2.反抗型
和迴避型不同,這一類的寶寶又是一個極端。方面媽媽離開時,他會表現十分生氣、情緒波動極大,非常害怕媽媽離開,但是媽媽回來後又變得十分矛盾,既接觸又抗拒,反抗型的寶寶對陌生人十分冷漠,表現得非常消極。
3.安全型
顧名思義,這一型別是三種依戀型中最適宜的一種。當媽媽和他在一起時,表現得十分開心,當媽媽離開時,寶寶會流露一些痛苦情緒,但是當媽媽回來時,又會繼續變得很開心,愉快的玩耍起來,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怕生,但一些時候也能和陌生人玩。太過於依賴。需要干預嗎?
答案是需要干預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寶寶小時候的依戀型別潛移默化移植到成年後的的人際交往當中,只不過這種依戀物件從以前的父母轉移變為將來的戀人和朋友,其中安全型的寶寶將來性格會更加外向,在人際交往中會更加主動自信,在和戀人相處會更多的尋求對方支援,更積極溝通,而回避型的人則與之相反。
如何幹預?
研究表明,寶寶的依戀型別一方面與寶寶天生的性格有關,一方面與媽媽行為有關,如果媽媽能夠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及時恰當的反應,寶寶就能夠和媽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中間既包含了媽媽對寶寶發出的訊號的反應敏感程度,同時也包含了和寶寶相處時媽媽對寶寶的熱情和鼓勵。
對於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側重點:
嬰兒時期
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媽媽給寶寶提供細心溫暖的照顧,同時真誠地與寶寶進行溝通,多陪寶寶做一些趣味親子游戲。
2歲前,讓家人一起照顧寶寶,寶寶兩歲前後,個性越來越獨立,這個階段讓寶寶離開媽媽,往往怎麼哄都沒有用,而且寶寶會傷心很久,專家建議,孩子滿月以後,就開始讓寶寶除了媽媽以外的家庭其他人多接觸,所有家人都對寶寶關心和愛護。
有意識的讓寶寶學會等待,比如寶寶要喝奶了,媽媽可以對寶寶說:“等一分鐘,媽媽馬上給你取來”。媽媽在很短時間內把奶取來,反覆幾次後,寶寶就會知道媽媽馬上就會回來的,等待的時間裡,給寶寶好的玩具,邊玩邊等,寶寶會慢慢習慣媽媽不在身邊。
幼兒時期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漸漸長大,讓孩子意識到沒有媽媽的陪伴,也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鼓勵孩子遇到問題時,嘗試自己解決,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比如穿衣、吃飯等,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可以做一些想做得事情。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們體會到有朋友的樂趣,讓他們明白生命不只有爸爸和媽媽。在小朋友遊戲時,家長只要給於一些必要的保護就可以了。
鼓勵孩子在集體中成長,比如幼兒園就是一個獨立學習的好環境,家長要配合幼兒園老師,幫助孩子們適應幼兒園生活。
對於不同依戀型別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對於安全型的孩子,家長為他們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就可以了。
對於矛盾型的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和信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符合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要求,同時慢慢做一些小改變。
對於迴避型的孩子,需要家長寬鬆愉快的環境氣氛,用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去慢慢改變孩子。
總之,別擔心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媽媽學會的慢慢的放手,讓孩子的依賴轉變成為他們的安全感,在外面的世界裡獨立成長和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