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soe44084

    古代人煮茶的方法:  凡是炙烤茶餅,注意不要在有大風的地方,因為風吹使火焰驟急,飄忽不定,茶就會受熱不均勻。烤餅茶時要靠近火,同時不停地翻動,等到烤出突起的小疙瘩,然後離火五寸,繼續烤。當捲曲的茶餅又伸展開,再按先前的辦法又烤。做茶時,用火烘乾的要烤到有了香氣為止,靠太陽曬乾的茶餅至柔松為止。  製茶之初,對於很柔嫩的茶葉,要蒸後乘熱搗杵,葉搗爛了,而茶梗還是完整的。要是光憑力氣,用極重的杵來舂搗,也不易被搗爛。這就如同圓滑的漆樹子粒,雖然輕而小,但壯士反而捏不住它是一個道理。搗好後,就像禾黍脫粒後的穗皮。這時來烤,柔軟得像嬰兒的手臂。烤好了,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掉。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茶經》曰:“其火用炭,次用勁薪。”烤茶的火,用炭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櫟之類。曾經烤過肉,染上了腥羶油膩氣味的炭,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壞的木器,都不可用來烤茶。《茶經》雲:“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晉代杜育的《荈賦》中也說:“所謂水要取與江河之源相通純淨的清流。”山水,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長喝奔湧湍急的水,會使人頸部生病。而幾處溪流匯合停蓄于山谷的水,雖澄清,但不流動。從夏天到冬至之前,會有蟲蛇以及腐敗草木之毒潛浸在裡面。喝這種水,應先挖開缺口,把汙穢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來,然後飲用。江河的水,要到離人遠的地方去取,井水則要從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時,當水沸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聲,是第一沸;當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湧時,是第二沸;水波翻騰時,是第三沸。三沸過後,水已煮老,味不好,就不可飲用了。當水初沸時,可以根據水的多少適當加入一點食鹽來調味,切莫因無味而過分加鹽。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圈攪動,用“則”量出定量的茶末,於沸水中心投下。過一會,水大開,波濤翻滾,水沫飛濺,就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水面生成的“華”。  喝時,舀到碗裡,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棗花在圓形的池塘上浮動,又像迴環曲折的潭水、綠洲間新生的浮萍。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邊,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餑”,煮茶的渣滓時,水一沸騰,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層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積雪一般。《荈賦》中所說:“煥如積雪,燁若春敷”,確實是這樣的。  初沸之後,要把泡沫上形似黑雲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的味道不正。從鍋裡舀出的第一碗茶湯叫“雋永”,通常貯放在“熟盂”裡,以作育華止沸之用。而後依次從鍋裡舀出來的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雋永就差了一些,第四、第五碗以後的,除非實在太渴,否則就不要喝了。一般燒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熱接著喝完。因為重濁不清的物質凝聚在下面,精華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華就隨熱氣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樣不好。  茶性“儉”,水不能加多,否則,味道就淡薄。茶湯的顏色淺黃,香氣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檟”;入口時有苦味,嚥下去又有餘甘的是“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社會上的人有錢的裝沒有錢,沒有錢裝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