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兵”和“勇”之間的區分,主要是在清朝。儘管有時候會把他們連讀為“兵勇”,但是兩者的意思大不相同。

    清朝的常備軍分為八旗和綠營兵兩種,前者是從關外開進來的,被滿清統治者視作精銳,數量較少。由於古代沒有警察、城管等概念,因此人數較少的八旗兵是不夠滿足各地的安全衛戍工作的。

    所以綠營兵應運而生。和八旗軍那種厚厚的鎧甲包裹不同,綠營兵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都差很多,許多時候都是一襲布軍服裹身。而他們衣服的背後,一般都會有一個“兵”字,表示他們是綠營兵。

    但是這些近乎民警的綠營兵的戰鬥力就相當可想而知了,真打起仗了基本沒法指望他們攻城略地,連守土安民都未必做得到。因此,在戰爭中需要臨時招募大批青壯年參軍。而這些人並不是常備軍,只是打仗時入伍,戰爭結束後遣散,有點“僱傭軍”、“臨時工”的意思。因此,他們的衣服背後,一般都會有一個“勇”字,表示他們是臨時過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李鴻章的淮軍早期都是屬於他自己在合肥附近招收的團練兵,自然就是僱傭軍,因此屬於“勇”;後來部分淮軍成為了官軍,那也就是兵了。

    其實說到底,兵就是體制內,勇就是臨時工,僅此而已。

  • 2 # 風去空留

    阿彌陀佛!兵是由國家出錢養來保衛國家安全和主權的武裝力量的總稱。“勇”出至於曾國藩之所創,在當時國家危亡之秋,能戰之將死的死,傷的傷。在此之際,慈禧臨危託重,才重用文人出生的曾國藩,前提是無兵呼叫,只能靠自已想辦法。曾國藩只能便賣家財招兵買馬抗敵。此武裝力量被稱為勇敢不畏死之人。就像後來稱的敢死隊之意,也叫湘勇。此軍隊為私募民兵武裝,曾國藩調配護國抗敵之力量。阿彌陀佛!

  • 3 # 做我的貓qwer

    簡單說:兵和卒一個意思,就是屬政府正規編制的部隊,勇是指鄉勇,地方武裝。

    詳細說:史載“兵”和“卒”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縮。

    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

    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

    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 4 # 時光影音2

    一句話,兵就是正規軍,勇就是僱傭兵,兵是在編屬於體制內的,勇是臨時工不在編內。

    雖然只差一字,但區別很大。俸祿待遇不一樣,背景不一樣,血脈關係不一樣,在清朝兵都是滿清八旗子弟,勇都是兵力不足時,漢民臨時招過來的!

  • 5 # 來取笑

    古代的兵、卒、捕、驛、庫、勇等,都是為國家服役的人員,論士兵卒勇的區別,清朝最典型。

    開國之初,清朝兵制為八旗(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兵,一部分是拱衛京師的禁兵,一部分是駐防軍事重鎮、要塞的戰略機動野戰軍,屬中央軍,一般由朝廷排程指揮; 綠營(降清的南明鎮兵、招募的地方治安巡防營)兵,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相當於武警部隊,綠營為世襲兵制,主要職能是“以漢制漢”管理治安,綠營兵的裝備及戰鬥力較八旗兵薄弱,遇戰事須由各營再抽丁成營,屬地方武裝,一般由一省軍政大員(巡撫、提督)排程指揮,另外,地方政府需要以武力為後盾的各項差役,如錢糧轉運、監獄、倉庫值守、傳遞官府文書、緝拿押解罪犯等,都屬綠營兵職責。

    清朝中後期,因八旗兵長期養尊處優、腐化墮落,喪失戰鬥力的原因,清政府參照唐宋年間有關廂兵、民兵、團結兵招募辦法,先後責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組織湘軍、淮軍、楚軍,並將三家軍隊命名為“勇營兵”,從此,勇營兵基本代替了兵,成為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史載“勇”也是士兵的一種,但從來不屬國家正式軍隊,通常是由當地財主紳縉出資而招募的私人武裝。其主要作用是,抗擊土匪強盜、看家護院和守衛村鎮,一般稱之為“鄉勇”,即民兵自衛隊。然而,自曾國藩受命抵抗太平天國(任二品團練大臣)以來,才正式改鄉勇為練勇,並定立兵制,組建了陸軍、水師、馬隊三大勇營,各有營官、百長、合什長、什長,其基層兵丁確有“散勇、正勇、夥勇”之分……。清朝由團練大臣私募的“練勇”,與其他“鄉勇”不同,曾、李、左的勇營,雖不屬國家正規軍,但國家發糧餉(各省自籌)

  • 6 # 歷史滾輪

    為什麼清朝士兵,胸前會有“勇”字或者是“兵”字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更深層次的兵員的統籌規劃上著手了

    圖:勇和兵

    清兵胸前的勇和兵有什麼區別?一字之差卻千差萬別

    “兵”的出現是早於“勇”的

    “兵”是屬於國家供養,國家發放俸祿,只屬於國家領導,屬於正規的軍隊

    但“勇”就不一樣了,它多是由地方自籌,國家給政策的,比如曾國藩的“湘勇”,李鴻章的“淮勇”等等

    圖:勇軍

    “勇”多是在國家正規軍數量不夠用或者是軍力不行的時候,臨時組建起來的

    用完後,隨之也就解散了

    就和現在企業招收的正式工和臨時工,是一個道理的

    可能你又要問了,是“兵”的戰鬥力強呢?還是“勇”的戰鬥力強呢?

    圖:兵

    這個是分前後的

    前期的“兵”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他們多有八旗子弟和綠營組成,作為北方成功奪取中原的遊牧民族,那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

    不然怎麼說:“清朝的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

    但隨著清朝的的優待政策,這些原本武裝到牙齒的老虎們,慢慢的退化成了軟綿綿的小貓咪

    圖:清兵

    戰鬥力大不如前,還成為了國家的沉重負擔

    到了清朝中後期,國家一看這可不行呀,於是就大力扶持“勇”軍,

    於是,“勇”就逐漸成了清朝兵力的主力軍

    他們相對“兵”來說,身體更加強壯,態度更加積極,操練更加全訪問,那自然而然,戰鬥力也就甩“兵”十幾條街了

    圖:勇兵

    感嘆一下:

    清朝建國之初,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來善待八旗兵,其實並沒有什麼錯的

    但一味的優待,不進行適當的改進,只會把祖宗傳下來的“善騎射”技能給磨滅殆盡,並將自己的子孫們給培養玩蟲養鳥的紈絝子弟

    優勢完全變成劣勢,最終,一顆無私的愛心反倒害了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家長給孩子報很多學習班,有的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到底有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