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品讀君

    明十三陵,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十三陵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恢弘的皇陵群了,算起來,那是從朱棣遷都至北京後,直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一共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的大型皇陵墓葬群。

    明代十三位皇帝都長眠於此,按照規制,這樣的皇家聖地,除了皇后妃子,連王爺都不能在此入葬,可是,卻有一位太監葬在了皇帝的旁邊,他就是太監王承恩,那麼他為什麼可以打破規制,葬在十三陵呢?

    我們要是有去過十三陵的朋友,應該知道在“思陵”外有一座很小的墳墓,這就是太監王承恩墓。一旁的思陵中,就安葬著他一直服侍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

    儘管大明王朝是在他手中終結,但客觀的講他並不是昏庸無度的皇帝,那時的明朝可謂內憂外患,遍體鱗傷了,以朱由檢一人之力著實難以挽回。再加上李自成的猛攻,大廈終於倒塌。

    就是在那時,朱由檢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逃出了皇宮,心有不甘的崇禎帝並沒有就此逃離,而是選擇了殉國。

    崇禎覺得沒有臉去地下面對列祖列宗,自除冠冕,以發遮面,吊死在了景山西路上。

    這時的王承恩在崇禎自殺之後,完全可以像其他文武百官一樣四散奔逃,可是他沒有。他跪在地上,給崇禎重重的磕了幾個響頭,在這樣的夜晚,王承恩也在朱由檢身邊上吊了。最後的時刻,只有王承恩還追隨在朱由檢身邊。

    就這樣,生前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王承恩,在崇禎死後,選擇繼續默默陪伴在他身邊……

    在清朝入關之後,順治帝感其忠義,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併為王承恩建了墓碑,親筆題了四個大字“御製旌忠”。

    至今,王承恩墓儲存基本完好,雖然很少有人去看,但是他還是一直在靜靜的守護著。

  • 2 # 海佑講史

    一說起太監,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太監專政、宦官誤國的事情,歷史上太監專權的事件層出不窮,許多王朝也是因為太監專權而滅亡的,比如東漢末年十常侍禍亂宮闈。在歷史上,太監的形象非常負面,我們所看到的電視劇,裡面的太監,也沒有幾個好人。

    但是在明朝,卻有這樣一位太監,受到了清朝兩位皇帝的讚許,更是和皇帝葬在了一起,這位形象正面的太監便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 | 劇照

    按理說,能夠陪葬皇陵的只有皇族成員,而且必須是皇子妃子,或者是未出嫁的公主才行。因為古代講究風水,尤其是皇家更是如此,為了保證皇陵龍脈不被汙染,所以陪葬者只能是皇室成員,就算是功勳卓著的大臣,和皇帝出生入死的異姓兄弟也不能陪葬在皇陵。

    但是,王承恩為什麼能夠和崇禎皇帝葬在一起呢?

    眾所周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在煤山上上吊而死,明朝歷代皇帝都謹遵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首都被攻破,雖然明軍在中原地區還有一定的勢力,而且山海關吳三桂正在勤王的途中,但是崇禎皇帝自覺已經沒有臉在活著了,所以他選擇了自盡。在崇禎皇帝死之前,他親自執劍殺死了尚年幼的皇子公主和後宮嬪妃,只在王承恩一人的陪同下上了煤山。

    王承恩與崇禎皇帝 | 劇照

    要說起這王承恩,絕對算得上是忠心耿耿,崇禎皇帝親政之時,魏忠賢把持朝政,正是在王承恩的幫助下,崇禎皇帝才得以成功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幫助崇禎皇帝親政,可以說是崇禎皇帝的左膀右臂,崇禎雖然對朝中大臣不甚信任,但是對王承恩可以算得上是絕對信任。

    李自成圍困北京之時,正是王承恩護衛著崇禎皇帝登上北京城牆。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走投無路之下,也正是王承恩陪同著崇禎皇帝上了煤山。

    崇禎皇帝上吊之後,王承恩哽咽著說到“陛下您先去,承恩生死相隨”,隨後亦自殺。

    崇禎皇帝自殺情景

    清軍入關,打跑了李自成,滿清為了收買人心,鞏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就將崇禎皇帝厚重安葬在思陵,同時,為了表彰王承恩忠君護國的精神,將其陪葬在崇禎陵前。

    滿清統治穩固以後,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專門為王承恩立碑,雖然王承恩的舊主是明朝皇帝,但是他的忠君護主的精神需要值得後世之人學習。所以,康熙皇帝將其作為表率,專門立碑歌頌他的功德。

    為王承恩所立之碑

    雖然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為王承恩立碑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是王承恩這種精神確實在封建時代十分值得推崇!

  • 3 # 李信謙

    一句話王承恩當入十三陵。

    我們來講一下這件事情的故事背景。為什麼一個太監王承恩卻能葬入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風水寶地十三陵呢?

    話說這一天,李自成的起義大軍攻破了紫禁城。很多大臣太監宮女都在忙著收拾細軟逃命去了,甚至還有很多人準備開啟宮門迎接新的主子。

    這種賣國求榮遇故變節的人豈能是賢良忠臣?真是氣煞崇禎帝也。好在,貼身太監王承恩一直跟在他身邊,自己還略表欣慰。

    (崇禎劇照)

    崇禎皇帝憤怒之下,悲哀之下,絕望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妻兒,獨自向後山走去。

    此時心中是多麼的淒涼,想我太祖皇帝創業千辛萬苦,從一個乞丐到一步一步打下了明朝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布衣天之子,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可是現在這些文臣武將簡直不是人,就是魑魅魍魎,他們在吞噬大明朝。

    事已至此,罷了罷了,想起成祖爺的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今國門已破。我還是有什麼顏面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呢?

    來到了煤山之上,自縊而亡。

    死前給了王承恩最後一道懿旨:承嗯呀,辛辛苦苦跟著朕這麼多年,可是朕的江山沒了,咱們的大明天下也沒了,抓緊時間逃命去吧。

    這個時候的王承恩表現得毅然決然:主子,奴才跟那些小人不一樣,咱生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我要跟隨主子一同而去。

    崇禎皇帝略表欣慰,寫下血詔“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便去見他的列祖列宗了。

    而王承恩也絕不逗留,跟隨他的主子一同而去。

    就這樣,享國運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歷史上劃上了句號。這是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我們漢人創立的王朝。

    李志成這廝攻破北京城以後,只顧貪圖享樂,搜刮銀兩,卻不把死去的皇帝當回事。

    要知道這個上面大有文章可做,畢竟是一代帝王,可惜李自成是遠遠沒有這個智慧的。

    由明朝舊臣捐銀233兩買了薄皮棺材,把崇禎皇帝葬入了田貴妃的墓中,並改名思陵。

    而王承恩葬在了附近。

    要說李自成遠遠沒有帝王智慧,更沒有帝王韜略。短短几十天便被清軍打跑了。

    順治皇帝登基以後,不僅僅為崇禎皇帝重修了思陵。也王成恩修建陵墓,撰寫碑文。順治皇帝提碑文“貞臣為主,捐軀以從”,甚至更是親自撰寫了800餘字的碑文。

    到康熙時期仍未完成人立碑樹傳。

    (王承恩墓)

    為什麼滿清的皇帝如此重視一個太監呢?就是來歌頌他這種忠心不二的精神,就是要做給天下人看。我們入關以後,滿人就和漢人是一家人。善待漢人的每一個人,更尊重漢人文化。

    這是什麼?這就是帝王韜略,這就是政治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期間可以擦護膚品玩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