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囚徒窮遊

    個人認為有問題,我本身是在一個比較特殊的問題長大,所以這個問題有個自己的理解。孩子已經玻璃心,這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你不可能說一下子去扭轉過來,去觸碰他的一個結點,他已經是一個結,你想解,你只能找最初的點,很多的點去解決,為什麼變成了玻璃心,自己平常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可以觀察孩子在遇到挫折或者打擊時候是個什麼狀態,你什麼時候該去切入問題去幫助他,問題不是你去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自然由他去解決,你只能提供方法合理去引導,強行去幫助只會適得其反。玻璃心一旦形成在日後乃至長大成人在處理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有影響,會影響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 2 # 紙上談兵方雲野

    題目問到:“若孩子已經形成了一顆玻璃心,有些父母偏偏要去敲打,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嗎?”根據我真實的成長經歷,我的觀點是:父母這樣的做法有問題!

    當今社會,父母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已經成為許多父母最為頭痛的事情。原因有三,第一,許多父母不懂怎麼教育孩子。他們只是遵循和延續了上一代人教育子女的方式,其中不乏有粗魯暴力的一面。譬如說,呵斥、責罵、體罰和毒打,這些行為很容易給幼年的孩子們造成心理陰影,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懦弱而又極端;第二,父母們想學習怎麼教育孩子卻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和知識。時代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同,都是初為人父母,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父母對教育孩子完全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性子來的,他們很難獲取到與城市同高度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因此也造就了不少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的錯誤。第三,父母本身性格就存在缺陷,他們在實施這些方法時也難免出現不足,並且由於時代和政策的變革,孩子的成長環境各不相同,也形成了孩子們各不相同的壞毛病,教育方法不是萬精油,它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家庭中的教育現狀。

    對孩子教育上的失敗會直接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的破裂,也會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有這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面對玻璃心這類孩子,做為父母的應當是多給孩子一些關懷和陪伴,用溫暖和寬廣的愛意去融化、填補孩子們脆弱、敏感的內心,鼓勵孩子們重拾自信,重回正軌。

    此刻,我的腦海裡彷彿浮現了一位教育專家的話“優秀的孩子是鼓勵出來的,而絕非敲打。”

  • 3 # 永不言敗7945

    肯定是有問題的,他的玻璃心會越來越碎,心態更不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應該慢慢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培養自強自立

  • 4 # 淺理數學

    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是父母,我覺得孩子的玻璃心有家庭的一面,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孩子正處於心智發展階段往往導致孩子的狀態或學習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過度的焦慮給孩子無形產生壓力,久而久之孩子的玻璃心就形成了,我教的初三學生和我談心的時候,她說老師我的數學知識好像還停留在小學階段,過度的教育和家長的過分焦慮讓孩子喪失了自我學習的自信和能力!個人建議,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迴歸應有的思考力和獨立性對孩子將來學習和工作從長遠來看都有益處!因材施教或許對孩子發展更有益!

  • 5 # 牽手教育

    “玻璃心”孩子,跑不贏人生這場馬拉松。更何況人生更像鐵人三項

    現在我們家長的主流教育觀念常常強調的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要非常辛苦地學習這個、學習那個。不光是我們贊同這個觀點,包括著名的作家在《異類》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做出成就的人,一朝領先,一輩子領先。但是我們的人生會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鐵人三項過程。期間不會一帆風順的,假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為孩子掃平他人生的一切不如意,那麼就別培養一個“玻璃心”的孩子。

    為什麼我們當中取得的成就大小,並不是按照我們上學時期的排名?那是因為,即使贏在了起跑線上,今後也未必贏,因為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一輩子的事情,是場鐵人三項,而不是短跑。因為隨著時間推移,賽道會不斷地轉換。每過一個階段就有人不適應而主動退場,是主動退場。最後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最快的人,而是為數不多堅持跑下來的人。

    這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人,他的人生起跑線:

    作為韶山一個農民兒子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農村,來到大城市,是在1911年,他步行120里路,來到長沙,考入湘鄉駐省中學堂讀書,他跟斯諾描述過當時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我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這時我很想到那裡去……我步行到長沙,心中極端地興奮,一半生怕被拒絕,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毛澤東自傳》)這一年,毛澤東18歲。

    自信心的養成,離不開一個人的學習和見識。在長沙就讀期間,毛澤東博覽群書,而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善於思考,勤於調研。他對中國社會的真正瞭解,他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遠遠超過了留學歸來的洋博士們。

    毛澤東出身農家,貌似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他一直被輕視:在湘鄉讀高等小學,“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在北京,被歐美博士輕視;在中央蘇區,被蘇聯留學歸來的“二十八個半布林什維克”輕視……但輕視,能擊敗毛澤東嗎?

    在北京的嚴寒裡,青年毛澤東穿著與同鄉青年共用的一件大衣,駐足於冰雪之間,在一片銀裝素裹中,凝視若火焰般綻放的紅梅,滿心欣賞,熱血沸騰。他樂觀,不焦慮;他不抱怨,努力尋找問題癥結與解決之道;他不在乎身外之物,他追求精神的強健,還有信仰的力量。

    從偉人身上我們能學到的恰恰是,贏在起跑線並不是成功的必備。成功也要靠自己長期的努力。而且會經歷各種磨難。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小時候,我們很少說類似“玻璃心”這樣的詞,但今天我們經常會聽到“玻璃心”“傷不起”這類的話。很多年輕人,似乎真的脆弱到了不能受一點傷的地步。動不動的離家出走、尋死覓活。玻璃心是如何養成的?這和我們今天過分強調起跑線的重要性有關。

    由於過於強調起跑線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和老師不斷告知孩子,一朝落後、永遠落後,孩子們一旦遇到一點不順利,暫時落後了,就害怕的要死。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的心就變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這些人如果一開始處於順境,就越發地有信心一路走下去,但是人很難永遠有好運氣,一旦遇到挫折,變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變得暗無天日了”。在這種時候,如果我們的家長和學校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在人生中長跑的意識和能力,一時的挫折、落後、低谷不算什麼大事。但是贏在起跑線上的理論心態下,家長表現得比孩子還焦慮。而家長和學校所做的,一方面是繼續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為孩子保駕護航,最後大家都變得輸不起。雖然很多人後來懂得了把人生當作鐵人三項的重要性,如果在年輕時養成了玻璃心。那麼以後在人生轉換賽道時,畏首畏尾、害怕挫折以後,就無法為長跑提供動力了。

    當今教育孩子,當大家都在試圖搶先跑出去幾十米,或者都在訓練那種有爆發力而沒有耐力的短跑時,聰明人不妨讓孩子煉就一顆永遠摔不壞的強大心臟。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自己和孩子總是能夠不斷堅持地跑下去,即使跌倒,也能不斷爬起來。如果還能夠一邊跑,一邊欣賞路邊的風景,那就更好了。最終獲得幸福人生的,是這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糾紛怎麼處理?是不是為了孝道不能冒犯所有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