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訊達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分析所謂的沈大師能火得大紅大紫的原因。在和平年代裡,不管國家付出了多少努力,解決了多少人吃飯和脫貧的問題,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因為個人機遇、人際關係和地區環境帶來的收入和待遇不同自然也增加了底層社會的不滿情緒,從沈巍身上他們好像看到了自己,並在沈巍那裡找到了認同感,同時沈巍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加上20多年無所事事為了消磨時光而研究的所謂“國學”,高談闊論紙上談兵糊弄沒讀過多少書的人群綽綽有餘,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是流浪漢,也就是說一個流浪漢做到了這點是很不錯的,讓他們肅然起敬,進而崇拜得五體投地。如果硬要說沈巍是什麼“反英雄”,什麼精神領袖,都只能是沈巍個人崇拜者無知的自慰!

    沈巍能紅,當然離不開團隊的運作,博主們的炒作和粉絲們的推波助瀾,在這頓流量大餐中,所有人都是受益者,賣書的、直播的、蹭熱度蹭流量的都分到了一杯羹,當然沈巍本人無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流浪漢的那身皮一脫一扔,坐豪車、住豪宅,接見粉絲,簽名留墨寶,註冊賬號準備直播,註冊商標準備開公司,由一個流浪漢一夜之間變成富翁,恐怕安徒生童話裡也找不到這麼神奇的故事!由此可見,沈巍並不是什麼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只不過是為了辯解為何不幹公務員非要去做流浪漢的說辭而已!

    當然,還是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得好:有錢難買喜歡!人家喜歡拿著國家工資不幹活非要撿垃圾當流浪漢是他的權利,如今接受運作團隊包裝成富翁大老闆文化人也是他的事,這就叫世事無常,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時運來了擋都擋不住,人家有這命不要羨慕嫉妒恨!

    俗話說得好: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在這頓流量大餐中,各種妖魔鬼怪盡顯其能,生怕落後,就怕不出名,如今隨著主人公把流浪漢那身皮一脫一扔,熱度立馬降溫,炒作團隊慌了,在崇敬英雄銘記英雄的當下,居然有人敢把沈巍立為什麼“反英雄”標兵!人在做天在看,摸著良心做事,不要等到報應來臨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最後留一句真心話給各位網友:個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不喜歡不認同他的,當沒有這個人,喜歡他崇拜他的,把家裡所有錢拿去打賞他也沒關係,反正“有錢難買喜歡”。誰要是非要跟政府和法律過不去,自然有國家機器去解決問題,用不著我們小小的老百姓操心!

  • 2 # 大力牛魔王

    反英雄這個綽號是《華盛頓郵報》為沈巍插的一根標籤,而言詞更為刻薄的《紐約時報》對沈巍事件的評論,國內乾脆選擇了集體緘默,均不出聲了,就當沒有這事發生。。。毫無疑問,《紐約時報》可能借此事發揮,冷嘲熱諷,借題發揮,說的話中國更接受不了了。。。沈如果僅是一個娛樂網紅,中國媒體斷不至於如此步驟一致。幾乎可以肯定,外媒認定,沈就是一個向舊有價值體系發出戰書的挑戰者,是一個同物質主義博擊的叛逆者。。。很可笑荒誕是吧?統治中國社會幾十年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兵多將廣,似牢不可破的一個方陣。居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流浪拾荒者殺了個七進七出,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無人能敵,皆望風而逃。。。什麼原因呢?套用網路一句流行語:不是沈巍實力太強,而是對手太弱,不堪一擊。。。建立在金錢之上的社會體系,古今中外,什麼時候出現過一支真正鐵血之師?從來沒有,均是烏合之眾。。。而這正是物質世界無法克服的缺陷,軟脅。沈巍一拳打在七寸,整個社會價值體系開始搖搖欲墜。。。很值得華人深思。。。

  • 3 # 陳光南

    “反英雄”這個名稱是國外媒體給沈巍的一個說詞。這個稱謂是不準確的,因為是國外媒體,所以存有一定目的。不論起什麼名稱,沈巍還是沈巍。事件的一開始本來沒有沈巍的事,沈巍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沈巍沒有故意炒作的意思。關於物質,沈巍沒有物質欲。沈巍對金錢的確沒有什麼概念。拾荒弄點錢夠自己吃飯,其餘就是買書,因為沈巍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透過沈巍事件清楚的看到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達到了瘋狂。想在沈巍身上得到收益的人也達到了瘋狂的地步了。沈巍是個怪異的人。但是沈巍和一般的拾荒者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沈巍曾經是個公務員,而且還是個大學生,最為突出的是沈巍的學習精神,這就給炒作者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人們好像一下子抓住了商機,甚至像得到了一個寶貝,而且是個無價之寶。因此,人們一哄而上,一發不可收拾了。但是誰都不可違背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虛張聲勢,不切實際的炒作行為是站不住腳的透過一番冷靜的思考之後,事情逐漸歸真,紅極一時的事件會慢慢的降溫,大樹還是那棵大樹,但是猴子都不見了。

  • 4 # 樂活光陰

    “反英雄”還是“當猴耍”?向物質主義宣戰當不起,沈巍根本就不是“趙公元帥——趙無極”的對手。

    你別說,按外媒這個說法,“沈巍事件”的確構成對物質主義的一種“消解”。但不同的是,沈巍是“被反英雄”而已。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物質主義”,不一定非得指,發生在物質高度發達的國家,它同樣可以發生在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

    物質主義,更重要的是指,一種全民消費主義的“圖騰”崇拜,商品“拜物教”,購物狂潮,足以撕扯社會結構,進而滲透入社會風尚、心理,扭曲基本的傳統美德、價值觀。這個的確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透過“沈巍事件”,換一個視角反思我們的社會弊病,是一件好事。

    “反英雄”,這個詞,我記得是學習西方現代文學時,初次看到的,源頭比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薩特戲劇中的人物,是繼古典、浪漫主義英雄傳奇,人們對傳統意義上的完美英雄失去興趣之後,出現的現代“另類英雄”。

    後來成了“非主流”人物的代稱,經常用來指與既定傳統價值觀“疏離”的角色。是指那些不想當英雄卻不得不成了英雄,無意當中完成了一段傳奇的人物。比如《功夫熊貓》,類似沈巍的《武狀元蘇乞兒》之類。

    “反英雄”得有強大的“定力”,有文化自主權、話語權,能捍衛自己的生存權,超越流俗之上。

    用電影做個比較,如果說《超人》是“英雄”,那麼《阿甘》就類似“反英雄”。注意,“反英雄”不是“反派人物”,是非主流的、另類英雄。

    拿水滸人物作比,如果說武松是“英雄”,那麼時遷就是“反英雄”。

    電影《戰狼2》是英雄主義,那麼《泰囧》就是反英雄主義。這樣作比可以更好理解。

    與以上“反英雄”形象相較,沈巍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其實並不是“自主”選擇成為社會“邊緣人”,只能說現在“被反英雄”,由於不斷持續“失控”的影響力,流量利益“邏輯鏈條”,使他不由自主的置於他不十分明晰的“尷尬”境遇,他沒有多少主權、選擇權。從這點看,他不能被成為“反英雄”。

    而作為“反英雄”,至少本質上還是英雄,無論事態命運多麼無常,最終能做到操之在我,把握命運。至少是俗世的勝利者,保持“超越性”。所以,在嚴格意義上,沈巍跟西方語境裡的“反英雄”不能“互讀”。

    所以“沈巍事件”,暴露出的民眾精神空虛、“物質主義”的症狀是精準、真實的,但是把沈巍解讀成西方“語境”裡,可以逆潮流造勢的“反英雄”,就有些拔高“誤讀”,他實在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可以改變時代風潮。

    更多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存的無奈,倒與中華傳統文化裡的顏回、莊周比較靠近,說白了頂大隻是個能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流浪漢而已!

    樂活點評,個人之見,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卓的相國職位高,還是曹操的丞相職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