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音明月
-
2 # 農民飛飛168
養黃鱔是要有一定的技術的,有池養,網箱養,等好幾種養殖方法,要看你那裡環境氣候,來選擇適當養殖,前期資金投入多
-
3 # 新農人小媛
養好黃鱔的方式有網箱養殖、稻田養殖、池塘養殖、無土養殖,黃鱔是以動物為主的雜食性的魚類。
1、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是用大自然的水域來進行大規模的養殖模式,在同一片水域透過佈置網箱來進行養殖,這樣養殖的好處就是方便管理、生長速度快還沒有有什麼敵害、繁殖速度快、不易逃跑以及容易捕捉等優點,但是它的飼養成本會稍微偏高。首先就是飼養黃鱔飼料來源都需要進行購買,以及網箱採購等各個方面也需要有資金投入,其次就是這樣養殖的黃鱔口感以及營養價值都會有所下降。
2、稻田養殖
稻田套養技術新穎的地方就在於它既可以養殖黃鱔,而且對水稻種植沒有影響,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農田的經濟效益。稻田套養黃鱔的模式的優點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黃鱔的質量有所提高,成本也每網箱養殖那麼高,但是它還有一定的缺點就是在水稻種植的時候用藥方面要控制劑量,不然會影響到黃鱔的生長,其次就是稻田養殖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不然損失慘重,最後就是稻田中黃鱔的敵害較多,管理難度加大。
3、池塘養殖
池塘養殖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池塘或自行挖建的池塘來進行養殖,使用這種養殖模式主要要注意的就是要做好防逃措施,其次就是水質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在養殖前需要對池塘進行改造,首先就是要將池塘的地步以及池塘周圍都用水泥修建好,然後在倒入適量的泥土,消毒之後注入新水就可以進行養殖了。其次就是要注意換水,平均半個月左右換一次水即可。
4、無土養殖
由於傳統的池塘養殖場有病害發生,所以就新出現了一種養殖模式,無土養殖黃鱔,也可以稱之為大棚養殖黃鱔。它主要是利用大棚來進行溫度調節,然後用磚和水泥砌成一個個的水池,安裝排水管和進水管,保持水池中水的流動性來進行養殖的一種模式。它的優點就是敵害少、易管理、敵害少、生長快等,其中的缺點就是水資源需求量較大、飼料來源都由人工投餵等。
黃鱔一般是晚上出穴覓食的。
-
4 # 貓與喵先生
黃鱔大量養殖已經不是什麼難的技術活了,不過想要養好還是得要下一些功夫,因為黃鱔的性別可以根據溫度和環境來變換,而且黃鱔的食物也非常講究的。
一般想養大黃鱔只需要多喂點基本上就可以了,育肥階段很容易搞定。但是它會變性這個問題的把控好,要不然一不小心就沒有了小黃鱔了,不繁殖的黃鱔,這樣成本就高了。
-
5 # 武鄉鐵姑娘
在於都縣黃麟鄉逕中生態種養肉兔養殖基地,合作社成員、貧困戶林常育正在有條不紊地給幼兔接種疫苗。
在鄉計生協的幫扶下,今年2月該鄉返鄉創業能人詹志平投資90多萬元引進700只紐西蘭種兔,與人合夥創辦了一個農莊式肉兔養殖基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養殖籠位2160個。連同前幾年開發的紅心柚種植基地,總面積達到150畝,形成了山頂培植生態林涵養水源、山腰養兔種果採摘、山谷蓄水養魚垂釣的立體迴圈發展方式。一家農旅結合的現代化農莊初顯端倪。
-
6 # 山落青天外
黃鱔作為一種野生魚類,在我們小時候農村的水田他塘中多有生長,白天捉晚上用夾子或放網籠捕作。因其含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豐富,被稱作水中“人參”。味道非常鮮美,特別在廣州有一種非常出名的美食用黃鱔為食材製作。
現在我們作為食用的黃鱔都以人工養殖為主。中國養殖黃鱔己有20多年曆史,養殖技術完善。主要以水泥池無土養殖和泥土水池兩種方式為主。
1,選擇修建養殖地要選擇有優質流動水源為主的地方。可換水減少病蟲廣害。水池在50一70釐米高左右,四周安裝好細密鐵絲網成塑膠網防止黃鱔逃逸。建好水池可先用1:1000石灰水防毒滅菌,然後放水觀賞是否滲水,反覆放水3到4次浸泡,再放入太陽曬過的泥土和幹農家肥,增加水體營養成份。水位保持在15釐米上下,再種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既可淨化水源也可供黃鱔休息。
2,放養鱔苗前用再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稀釋溶液消毒。黃鱔生命力強,能夠很好適應養殖環境。這裡要注意放養魚苗一定要均勻,不可大小不一,引發大魚吃小口魚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再在每個池中放養少量泥鰍混養,提高水體含氧量。並控制如密度大約1000條每畝。
3,黃鱔主要以小中浮游生物為主。主要進食時間在夜間,因此投食飼料儘量在傍晚進行。魚苗在生長到兩週後每天的投食次數在三次為宜,保證黃鱔有充足營份正常生長。
4,由於天氣原因要注意水質的變化,為保證水質乾淨確保黃鱔正常生長,減少病蟲害。根據季節變化春季每週需換水一次。夏天每4天換水一次為宜。隨時觀察水質變化,保證水質潔淨。
根據自身條件和地理環境養殖黃鱔是一項不錯的養殖專案。經濟效益不錯。
回覆列表
中國的黃鱔養殖經歷了20年左右的摸索發展,其間曾經採用過水泥池養鱔、池塘養鱔、稻田養鱔、網箱養鱔等多種方式。水泥池養鱔又分為水泥池有土養殖和水泥池無土養殖,而水泥池無土養殖又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在網箱養殖中,實際上又有浮式網箱養殖、固定式網箱養殖、有土網箱養殖(俗稱“土池”)這三種方式。經眾多養鱔者實踐證明,目前較好的養殖方式為水泥池靜水無土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方式。
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 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 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釐米,水面上的70-100釐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採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 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 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小池密養
小池密養具有預防疾病用藥準確、用藥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於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合全國各地的黃鱔出產區。一般鱔池面積10-30平方米,修建規格為2.5米×4米、3米×5米或3米×10米,深度為50-70釐米。內角建成弧形,池沿上砌探頭磚,使池頂的磚塊與池壁呈“T”字狀。整個養殖池都建在地面上,先在池的四周平地鋪一排平磚,再在上面砌池壁,池壁可以砌立磚(牆厚6釐米),然後池頂再放一塊平磚,使整個池壁與牆腳和頂上的“探頭磚”呈“工”字形。池底用水泥河沙加石子拌勻打底,並使整個池底向出水口的一方略微傾斜,以利排水。擷取一節長度比池壁厚度多5~10釐米,直徑為5釐米PVC塑膠管,在其兩端均安上一個同規格的彎頭,將其安裝在養殖池的排水孔處,使其一個彎頭在池內,另一個彎頭在池外,彎頭口與池底相平或略低。若要將池水深度控制在30釐米,則只需在池外的彎頭上插上一節長度約為30釐米的水管。當池水深度超過30釐米時,池水就能從水管自動溢位。若要排乾池水時,只需將插入的水管拔掉。如果養殖池較大,我們可以多設一個排水管。土池養殖
採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667平方米)稻田,僅需投資2000元左右,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總投資僅3000元左右,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採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50釐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中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於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據有關資料統計,採用傳統的稻田養鱔,畝產黃鱔僅100-200公斤,將其改建成土池後,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對於沒有其他場地或初期的資金不多的養殖戶,這無疑是養殖的首選。修建土池選用能灌水達40釐米以上的稻田,四周將聚乙烯網布埋20-30釐米到泥土下,其餘網布要打樁固定以防逃。稻田中間也用網布隔成50-100平方米一個的土池,池中放竹框鋪水草即可。養殖戶採用何種方式養殖黃鱔,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選擇,各類鱔池的具體修建方法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
(1)放養時間水庫、河道、湖泊中的水比池塘水升溫慢,華南地區2月中旬,華北、華東地區3月中下旬,東北地區還要晚~些.水溫升到15℃時,才放鱔種。網箱養鱔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150條,鱔種規格為每條40克。規格小的鱔種。上以多放。鱔种放養前要消毒,用3%一4%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
(2)飼養鱔種入箱後3天內不餵食,等它適應了新環境後再喂,每天傍晚喂1次,攝食旺季的7~9月份,上午9時增加餵食1次。餌料可以用水庫、河道、湖泊裡捕捉的小魚蝦,也可以自己養蚯蚓、螺、蠅蛆、黃粉蟲等。投餵量每天為黃鱔總重量的4%一8%,具體喂量根據黃鱔的吃食情況而定。
(3)巡查網箱養鱔每大都要巡查1~2次,提起四邊網衣檢查有沒有破裂的地方,有沒有網日被汙物、藻類、各在堵塞。如發現網衣破裂,要及時修補或更換;網上堵塞。司以把四邊網衣提出水面,用高壓水槍沖洗,或者用鐵刷子刷一遍。
(4)保持水位恆定水庫、河道、湖泊等大的水體,每年受降水量的影響,水位變動很大,這對黃鱔的牛長有害。我們可以在固定式網箱四周的粗竹竿上安上滑輪,可使網箱上、下移動。養殖期間要隨著水位的變化不時地調整網箱位置,只要能使網箱上口高出水面10釐米就可以。活動式網箱能隨水位變化而自動調節。
(5)移植水生植物黃鱔善陰怕曬,為給黃鱔提供適宜的環境,網箱內要移植一些漂浮性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蓮等,移植面積為網箱面積的1/2~1/3,還要定期將過多的植物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