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羊養殖技術之家
-
2 # 漁民阿錦
蟹池人為大量投餌後的剩飼、殘飼,河蟹的排洩物經過分解加上池底土壤厚有肥力對池水的慢慢釋放等,形成了池水的肥力,池水肥力是池中浮游植物生長繁殖的基礎因素之一。當池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長,使池水呈某種藻類帶來的固有色,有綠色、褐色、黃褐色等。
水的肥度常按池水的顏色或透明度來判斷。清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少,水的透明度一般在35釐米以上,肥水指水色濃、水中浮游植物量多,一般呈褐色、茶褐色、油綠色,水的透明度較低。一般在15釐米以內,中度肥水介於二者之間,水色肥而嫩爽。
蟹池池水肥度的調節:
目前許多養蟹戶普遍採用進排水的方法來調節蟹池水的肥度,這不是最佳辦法。因為過多的進排水:一是浪費電力;二是流失水中有效成份;三是水位不定,河蟹洞穴變化頻繁,部分河蟹遷移水面以上不吃食,不蛻殼,形成懶蟹;四是進排水稍有疏忽,就可造成河蟹的逃漏。養蟹池塘水的肥度可用以下辦法來調節。
1、水質清瘦的池塘,往往池底淤泥少,池中肥力不足,可採用施肥的方法來調節,一般在池塘清整後,蟹种放養前15天,每畝施發酵過的糞肥3一5擔,養殖中期如池水仍較瘦,可用化肥追吊,一般每次每畝用尿素3-4公斤,15-20天用一次。
2、投放鰱魚、鯽魚種或青蝦苗。鰱魚以浮游植物為食,鯽魚和青蝦能攝食河蟹吃剩的餌料碎屑,減少池塘有機物積累,繁池適當混養這些品種,可起到控制池水過肥的作用。一般畝放鰱魚種100尾、鯽魚種500-600尾(每公斤20-40尾)、青蝦苗2萬尾或2-3釐米的幼蝦0.5-1公斤。
3、對池底淤泥較多,水中肥力較足的池塘,可透過栽植水草或投放浮游性水生植物如大、小葉浮萍、水花生等,吸收水中肥力,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移栽或投放的水草面積約佔總水面積的1/5-1/4。這樣不但能滿足河蟹的生長需要,還可改善水質及河蟹的肉味品質。
-
3 # 紅鯉魚的春天
所謂“清水養蟹”指的是在清澈乾淨,透明度高的水中養殖螃蟹,而養殖的池水一般用水的肥瘦來界分,用資料說明分為瘦水,中肥,高肥,瘦水指透明度在35釐米以上,中肥透明度在25釐米左右,而高肥透明度在15釐米以下。
那麼螃蟹更適合在什麼樣的水中養殖?很多人的理解是水越清越瘦越好,一旦水質肥了,通俗的講就是,一旦水變得混濁一點,就迫不及待的換水,其實這是錯誤的。
養殖池或許塘或者水庫中的氧氣,除了人工裝置的干預(開啟增氧機),主要來源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池塘多以輪葉黑藻居多,而其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氣相對於綠色的水生植物要弱很多,另一個途徑就是池塘的浮游水生植物,清水(瘦水)是根本不具備有浮游水生植物的,相反,中肥水和高肥水水上浮游植物會特別多,光合作用下產生的氧氣也多,並且在汽高溫時,能使水的溶氧量達到飽和狀態,為螃蟹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生存環境。
如果是剛剛養殖,水質太清,建議先不要投苗,先對池塘進行施肥,在投苗前15天,按每畝150公斤到250公斤施放發酵過的糞便肥料。
-
4 # 漁耕園
我們所說的清水養蟹是指規模化養殖而不是小溪中及水池中的隨意養殖。要想養出的蟹大,肥,無病害,產量高光靠清水養是不靠譜的。
首先我們都知道蟹是靠吸入水中的氧氣與體內二氧化碳的迴圈完成呼吸的。這就要求水中有足夠的氧氣,一般養殖的人都知道水中的氧氣大部分是浮游植物和水草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水質太清不利於浮游植物的生長,相應的水中含氧量就少,會導致蟹缺氧,食量小,易發病,生長慢一系列反應。
要想蟹的產量高,適當肥水是必須的,可以用水肥素,活水寶等讓水呈中性弱鹼,水色茶碣色,能見度一尺左右,這樣的水肥嫩,有利於水生植物的新陳代懈,增加水中氧含量。蟹的食量增大,飼料利用率高,病蟲害減少,產量也就高了。
掌握好水質是水產養殖的關健,有些蟹養殖戶看到水不清了,馬上換水,這不利於蟹的養殖,並不是水清就是生態養殖。當然,怎樣達到水肥嫩爽,這也要靠科學施肥和經驗的積累。
-
5 # 7漁船小奇7
我來回答:
“清水養蟹”,目前在大多數養殖戶的頭腦裡已經是不變的真理,似乎養蟹池塘水質越清越瘦越好,一旦蟹池裡的水變肥,馬上忙於換水,以防不測。殊不知,養蟹池塘的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對河蟹養殖是相當有益的。據初步調查,中等肥度的池塘養出的蟹,其成活率、規格、產量均要比一般清水池塘高,特別是近兩年流行的顫抖病的發生率也遠比其它的池塘低。究其原因,是適度肥水能使池水有足夠的溶解氧,而氧氣是河蟹生長、發育的決定因素。蟹池中氧氣的主要來源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以輪葉黑藻見多的池塘,其光合作用強度相對綠色水生植物要弱得多,所釋放出的氧氣也少得多,那麼這種池塘氧氣的主要來源就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度肥水的池塘,浮游植物量特別多,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也多,在水溫較高的晴天,往往能使池水溶氧達到飽和狀態。當氧氣不足時,底質嫌氣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及有毒物質,使池水pH值降低,河蟹如長期生活在這一水體中,會食慾不振,蛻殼不正常,易形成懶蟹,也易得病;當氧氣充足時,河蟹食慾旺盛,活動敏捷,蛻殼次數增加,餌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強,生長迅速。
水的肥瘦常按池水的透明度來判斷。
清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少,透明度一般在35cm以上,肥水指水色濃,水中浮游植物量多,透明度低,一般在15cm以下,中度肥水介於二者之間,水色肥而嫩爽。
那麼如何調節蟹池水的肥瘦呢?目前有許多蟹農普遍採用進排水的方法來調節池水的肥度,筆者認為這不是最佳辦法。因為過多的進排水一是浪費財力,二是流失水中的有效成分,帶進有害物質,三是水位不定,河蟹洞穴變化頻繁,部分河蟹遷移水面以上不吃食,不蛻殼,形成懶蟹,四是刺激河蟹形成性早熟。一般對水色清瘦的池塘可採用施肥的方法調節,在放種前15天每畝施發酵過的糞肥200公斤,養殖中期如水質還清瘦,每畝可用尿素2公斤一次即可,如果池底淤泥較多,水中肥力較足,可投放一些鰱、鱅魚種或青蝦苗,或栽植一些水草,如苦草等。
回覆列表
清水是容易出大螃蟹的,下面我們就清水養蟹談幾點,
一、河蟹塘水草養護得好,水質就較清爽,水體溶氧就高,水體各種中微量礦物質元素如鈣鎂等含量就高,螃蟹蛻殼後,能充分吸收膨脹,所以,草好水清爽,螃蟹蛻殼翻倍率就容易大,這樣的蟹塘,就容易出大蟹。�� 而如果草少水濃藻多,水體溶氧一般不足,中微量礦物質被藻類消耗,就嚴重影響螃蟹蛻殼翻倍率。
二、是不是所有草好水清的蟹塘都出大蟹?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影響螃蟹蛻殼翻倍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水體溶氧,中微量礦物元素,螃蟹營養積累(肝臟飽滿度)。
三、所以,草好水清的蟹塘也不一定出大蟹,如部分伊樂草很密很好的蟹塘,夏天清澈見底,螃蟹也不大,主要原因就是溶氧不足,而加了底增氧的小精高模式,投餵跟上了,螃蟹就大了。而也有少數草少水渾、有藍藻,最終的膨脹率也很大,關鍵是看蟹塘水質溶氧、螃蟹營養積累(肝胰腺飽滿度)、水質礦物營養(鈣鎂磷等)是否跟得上。 所以,一般情況下,清水出大蟹,是真的,但不是全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