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突然空閒69142001
-
2 # 千機1998
第一楊廣百萬士兵是虛數,而且多為民夫。第二李世民十萬唐軍沒有搞定高句麗,只是階段性勝利,最終是李治基本解決了棒子問題。但是不是滅國而是高句麗稱臣。楊廣好大喜功,眼高手低是典型花剌子模式的人物,李世民屬於強勢但不虛妄的領導。
-
3 # 遠方的燈火啊
李世民是擊敗,但未曾攻滅高句麗,李世民自認失敗。畢竟天可汗要求高,不達成滅國的最終目標就算輸。但好歹戰果不錯,有大規模斬殺和俘虜,掠奪了大量人口物資,還非常噁心的拆毀了對方的堅城要塞,留了一批老弱病殘和親唐分子以示天朝仁慈,順帶增加對方社會不安定因素。
楊廣就是瞎指揮,大場面大排場,以本傷人,這是他一貫的套路。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軍事戰爭,他都是這麼玩的。結果第一次東征就損兵三十萬,更關鍵的是隨軍的外國使者看透了他和大隋的真實情況,外強中乾。他最nc的就是下令一旦對面投降就停止攻擊,要向他上報,結果高句麗抓住這手連續詐降。他還在出發前公佈了部隊番號,路線,之後一字長蛇陣前進,全軍出發花了一個多月。高句麗再蠢也做好準備了。一百萬大軍的後勤在古代就是噩夢,全國供應都只能勉強,到了雨季冬季,比斯大林格勒下的德軍還慘。
-
4 # 么么龍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一代天驕,南征北戰,一生功勳卓著,貨真價實的“馬背上打來天下的皇帝”。不得不說,他把吐蕃、突厥,那樣可怕的對手尚且是打得對方俯首乞降,贏得了“天可汗”的尊稱。
自古皇帝有不少,但是談及戰功、政治作為等方面,李世民不敢說是第一,但絕對是可以躋身前列。
至於隋煬帝,也是相當厲害的人物,只可惜三徵高句麗,不僅是全敗,而且還導致自己二世而亡,令人唏噓。
但是三徵高句麗,是不得不為之事,同時也是無法成功之事。
首先他為什麼要打高句麗,原因有二。
一來當時隋朝統一南北兩朝,完成了自晉朝之後的再次一統的大業。單憑這一點,足以讓隋文帝名垂千古。只不過那時突厥人興起,騷擾隋朝的安寧,而高句麗也趁勢崛起,兩強崛起,必然會對富饒的隋朝造成威脅。為了解除威脅,隋煬帝只有將其中一個擊敗,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他毫無疑問,高句麗要比突厥人好打。
二來隋朝內部矛盾重重,關隴集團掌握大權,還有很多軍隊,威脅到了隋煬帝的統治,所以隋煬帝想要藉助這場戰爭,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以此來加強皇權。
可惜他失敗了,太心急了。
一徵高句麗時,隋煬帝指揮不當負全責,致使征討大軍損失嚴重,並且爆發了農民起義。二徵高句麗,結果遇上了楊玄感叛亂——丟下輜重糧草,只好無功而返。第三次的時候,隋軍被天時所困,加之補給線被截斷,後高句麗主動乞降。只不過不朝覲,誠意不夠。
但是這三次征戰,耗光了隋朝大量的國力,軍力受損,財力受挫,農民起義已經是席捲全國,隋朝無力鎮壓,最後招致滅亡——
三次失敗,皆是有原因的,但是卻無法掩蓋惡戰亡國的命運。
只不過,百萬大軍一說有些爭議。
-
5 # 風塵講歷史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遼東和北韓北部地區。隋文帝開皇八年高句麗進攻隋朝遼西,隋文帝派了三十萬大軍前去討伐高句麗,後來高句麗派遣使者向隋朝認錯,隋軍收兵。到了楊廣登基時,他一心想要做出點大成就,加上高句麗此時依舊不老實,楊廣便於大業八年、大業九年和大業十年先後三次親征高句麗,用兵百萬,可惜都失敗了,諷刺的是後來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御駕親征,只率領十餘萬唐軍就狠狠的教訓了高句麗一頓,這是為何呢?
楊廣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就呼叫了水陸兩軍共113萬餘人,另外還派了兩百萬民夫運送後勤物資,如此聲勢浩大,本應該輕鬆攻下高句麗,可惜卻因為楊廣對於將領的不信任而失敗了。高句麗面對隋軍的攻勢,堅守城池,隋軍一時無法攻下,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便率領水軍駕駛戰艦從海路進攻。但是來護兒選拔的四萬精兵到達平壤後卻中了埋伏,大敗而歸,只剩下數千人。楊廣還下令帶隊將領不可擅自做出有關作戰的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戰況再由他親自下決定,這就導致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戰略調整,等到楊廣的命令來時早就貽誤了戰機。同時這也跟高句麗足夠的時間調集軍隊進行反擊,就這樣僵持了五個月隋軍都沒攻下遼東城。三十多萬渡遼攻高句麗的隋軍也遭遇慘敗,輜重損失殆盡,只逃回了兩千七百人。就這樣楊廣第一次親征高句麗失敗了。
後來的兩次親征高句麗都因為國內突發狀況而終止。大業九年楊廣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正當兩方軍隊僵持不下時,後院起火了,禮部尚書楊玄感趁機造反,楊廣只得撤軍回去平叛。大業十年楊廣第三次親征高句麗,此時隋朝國內早已是起義連連,楊廣不敢久戰,加上高句麗又遣使投降了,楊廣見好就收,撤軍了。但誰想高句麗這麼不要臉,楊廣前腳剛走,後腳他又不安分起來了,可此時的楊廣再也沒有精力管高句麗的事,平定高句麗的任務就留給了唐朝。楊廣三次親征高句麗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不顧百姓死活,導致隋朝國力被過度消耗,天下大亂。反觀同樣是御駕親征的李世民,他就可以用少量兵力打敗高句麗,這是為何呢?
首先就是因為楊廣不得民心而李世民得民心。楊廣每次親征高句麗所耗費的民力物力財力都是巨大的,這必然引起百姓的不滿。而李世民就征討高句麗只用十餘萬軍隊,百姓的負擔會小很多,也更願意為國效力,紛紛報名參軍。楊廣的數百萬大軍有很多都是不願打仗的,所以戰鬥力不如李世民那十萬自願參軍的軍隊。
其次李世民很體恤士兵。楊廣只管軍隊幫他打勝仗,不顧士兵的死活,對於士兵的身體情況也不去了解。有很多隋朝民工日夜在水中工作,面板潰爛,死傷許多,楊廣對此不聞不顧。而李世民缺可以不顧危險親自上前線慰問士兵,使得士兵大為感動。對待生病計程車兵,李世民也是妥善安置,沒有放任他們死去。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李世民的個人能力要比楊廣強。楊廣是個出色的帝王,如果他不急功近利,所取得的成就不亞於李世民,可惜他的作戰指揮能力要遜色於李世民。李世民是大唐開國的股肱之臣,為唐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身經百戰,作戰經驗及其豐富。他征討高句麗時曾親自帶兵前往前線偵察地形,研究作戰計劃,並及時和前線將領溝通討論,唐軍能打勝仗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楊廣則只是坐鎮後方,卻要求前線的的作戰計劃由他決定,貽誤戰機是必然的。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期間,攻佔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座城,將遼、蓋、巖三州的七萬人遷到中國。在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中斬獲高句麗首級多達四萬餘級,唐軍卻只損失了兩千人,還繳獲了大量的物資、牛、馬等。但即便取得了如此大的戰果,李世民依舊認為這次親征是失敗的,因為沒有達到他的戰略目標,直到唐高宗時期唐朝才把高句麗滅了,也算了了李世民的一個心願。
-
6 # 蛇狼王
李世民拿下了麼?連書都讀不好還發問,前後6次,楊廣3次,李世民2次,李治1次,最後這次才將高句麗徹底解決!
回覆列表
簡單一點說,楊廣的根基不穩,當時手握重兵的都是北鎮八柱國的後代,隋朝更像一個股份制公司,楊廣是董事長,下面的大將更像股東,楊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發動高麗戰爭,就是想把他們都趕到高麗去送死,再把南方計程車大夫移居到北方,鞏固自己的地位,可惜他太性急了,完全可以花20年完成的事,他非要兩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