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歷史探索者
-
2 # 有百里之才
不一定。但毛文龍在戰略牽制上,對後金造成很大影響。毛守皮島一線,擁兵三萬之眾,牧民數十萬,背靠北韓,既為屏障又為後勤基地。皮島位置前出,可威脅後金後方,又可透過水師直下覺華、海州、金州。如果皇太極攻打遼西走廊,一是不敢全師而動,二是不能久滯不回,三是懼怕毛在其戰略進攻之時,擊其腹背,抄其後路。
-
3 # 歷史的拐點
毛文龍的東江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牽制力量。能狗大大限制後金勢力的擴張。至於他們敢不敢入關,這之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一、皮島的戰略位置。皮島位於北韓與後金交接的海上。能夠輕易從北韓獲得補給,並可以隨時深入後金腹地破壞其後方生產。其結果就是對於傾巢而出作戰的後金來說,後方總有一顆不穩定因素使其無法長久在外作戰。
二、毛文龍戰略定位準確。毛文龍率領下的皮島水師,從不與後金主力抗衡,而是採取游擊戰術,最大消耗後金的後勤補給能力。同時作為明朝後金北韓之間最重要的情報中轉站。總是後金一發兵,皮島便能將訊息傳回。
毛文龍死後又帶來了那些影響呢?
一、缺乏毛文龍的東江軍失去了靈魂。地處海外的東江軍與明朝互相猜忌。直接導致了東江軍中三員大將投降清國。既清國所說的“三順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消除了清國進攻的後顧之憂。
二、技術水平的提升。隨著東江軍投降,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後金以馬奪天下。水戰是其短板。所以才讓皮島水師有了生存的空間。東江鎮的投降,不但帶去了完整的皮島水師,還帶去了造船,修船的技術。同時還有製造紅衣火炮的技術。彌補了清國單一兵種作戰能力的短板。
三、重於三順王,樹立標杆。“三順王”投降,並在清國受到重要,為許多意志不夠堅定的漢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而“三順王”也賣的一手好菜,成為了日後清軍入關作戰的急先鋒,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之大,清初甚至要建立“三藩”(孔有德被李定國擊殺)來安置他們。
如此看來毛文龍的死,甚至可以看成是滿漢之間戰略態勢的轉折點。至於說是否能夠阻止清軍入關,我覺得不容樂觀。清軍的入關有太多因素影響,而東江軍更甚者毛文龍卻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回覆列表
至少在東江鎮崩潰前,後金對其他地方的進攻不會超過一個月。
寧遠之戰是十幾天,寧錦之戰是一個月,這還是在東江鎮受到丁卯之役的重創的情況下。
崇禎元年九月,皇太極徵蒙古察哈爾,十月東江鎮就策反劉氏兄弟,陣上投靠四百人,造成敵軍崩潰,然後遠征薩爾滸,屠城斬獲三千。皇太極被迫從蒙古趕回來。
後金唯一一次長期進攻,就是丁卯之役,打北韓的毛文龍,足足四個月,最後還沒擺平。袁崇煥正在與皇太極議和加弔唁努爾哈赤的死,外加修大小淩河,理都不理。
毛文龍頻頻透過朝廷向袁崇煥呼救。袁崇煥坐視不顧,強詞奪理說:“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又說“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
最後只派出了一支由數千人的軍隊水陸並進到了三岔河,卻是出工不出力,匆匆走過場,就收兵回營了。明南京兵部尚書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慨嘆道:“遼撫援鮮,佈置極其可觀。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為紙上之兵也。遼兵果可用耶?”
袁崇煥在豪砸銀子修挖城池時,有人問,這些都是孤城,如果後金派大軍圍困,該如何應對?
袁崇煥昂然答道:“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
但是,話是說得好聽。丁卯之役一結束,皇太極立刻反身打袁崇煥。“明之大淩河及小淩河駐兵,棄城遁走”,逃得乾乾淨淨。這些逃兵跑到錦州城下,因為敵軍緊跟不敢開門,最後還是全滅。
皇太極圍困錦州,朝庭要袁崇煥派兵救援,袁崇煥東拉西扯拿不出辦法,一會兒說“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衝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一會兒又說“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再一會兒又說派“舟師東出而抄其後”,或是又要遣蒙古部落“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最後實在沒辦法就要挾朝庭,要領薊州兵與關寧軍三萬五千一起去赴死,還要發動整個九大邊鎮中的五個總決戰,但沒有任何作戰計劃。袁對朝庭明說,錦州沒救了守不住。沒想到趙率教守住了,很尷尬。既然趙率教沒有紅夷大炮也能守孤城一個月,說明那麼寧遠大捷的守城三天就沒什麼稀奇了。
在這次戰爭中,薊遼督師閻鳴泰派山海關的滿桂領一萬精銳支援負責關外的遼東巡撫袁崇煥。滿桂曾經因為寧遠之戰違抗袁崇煥命令出城追擊的斬獲問題,被趕回山海關,但是不計個人恩怨在寧遠又一次拼死作戰,背城野戰打退敵人。後金撤退時,滿桂抗命出擊後金的收糧隊得到兩百級就是明軍在寧錦之戰的全部斬獲。滿桂甚至曾經領兩千兵去支援錦州(留八千給袁崇煥守寧遠),結果斬獲都被袁崇煥剝奪了,兩人戰後因這兩百級斬獲徹底翻臉。
丁卯之役,關寧軍的二十座要塞丟了十七座,大小淩河都沒了,錦州被圍也救不了,傷亡慘重,兩萬被俘,糧草物資損失不計其數。
戰後袁崇煥因為不救東江鎮,不救北韓,不救錦州被彈劾免職。袁崇煥當了一年的老百姓。
崇禎上臺,又一次召見袁崇煥,袁崇煥發誓五年平遼,獲薊遼督師,私下卻試圖以“議和”為主線來解決遼東問題。
接下來就是熟悉的私下議和,賣敵軍糧,斷東江鎮糧餉,殺毛文龍。
皇太極立馬又毀約入關,袁崇煥回軍得到總指揮權,又一次發誓“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結果到了薊州散開援兵,自己被兩百騎兵堵門,敵人莫名其妙潛越了。
袁崇煥沒有追擊,反而繞大圈子回京城,後發先至路程翻倍,居然比後金快三天。
袁崇煥回京後嚇唬皇帝,為議和做準備。
“崇煥出言無狀,對百官訟言:"達子此來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極矣。"戶部尚書畢自嚴至撟舌不能下,舉朝皆疑之。”(《烈皇小識》卷二)
“及入對,先以危言聳侍臣,冀朝臣懼而從款議也。”(《倖存錄•東夷大略》)
"崇煥不自安。留中使於營。自青衣玄帽入。先張皇敵勢聳朝臣。冀成款議。"(《國榷》)
著名的京城東面的廣渠門之戰,是袁崇煥打的最後一仗,閻崇年稱九千打十萬。實際上是一萬五關寧軍(三天內陸續到達),加其他軍隊共兩萬打三千後金蒙古牽制分隊,因為皇太極當時領主力在京城北方的德勝門打滿桂,後金加蒙古總共兩萬人,無法過於分散兵力。
後金牽制部隊一千後金人兩千蒙古人,關寧軍表現很不好,左路王承胤居然一見敵就逃避潰散引發混亂,袁崇煥自己都遇險,最後是“南面大兵複合”即其他軍隊幫忙才擊退敵人。戰後關寧軍南撤轉左安門避戰,遠離敵人,不聽皇帝調遣作戰,引發皇帝不滿,最後袁崇煥下獄。
其實殺毛文龍之後其實東江鎮的實力還是存在的。作為牽制力量只要恢復糧餉穩定人心還能發揮作用。
但是當時袁崇煥走了一步臭棋,提拔參與舉報和處決毛文龍行動的劉氏兄弟分掌兵權,他們當時是袁的護衛。劉氏兄弟與東江鎮的仇恨無法化解,互相告狀不絕,最後劉興治殺害東江鎮上百將校,準備再次投降皇太極,引發一年多內戰,平定後後又內戰不停,最後被拆分再也沒有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