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明如昔
-
2 # 學姐別走
大家好我是小編——座標。鐵軍這詞從字面上理解為鐵一樣的軍隊,也可以說是英勇頑強善戰的軍隊。
首先我們根據問題的描述來說明下鐵是在春秋時期出戰的,但是在當時並不是很廣泛使用。因為當時的鍛造技術原因,鐵器的堅韌度不夠。鐵的真正廣泛使用是在漢朝時,在東漢時期鐵器的大面積使用從而取代了當時原有的青銅器時代
所以從中可以知道鐵軍並不是和問題描述中所說的一樣。
那麼至於鐵軍這個詞語的來歷其實是在現代戰爭中由葉挺將軍所率領的部隊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故稱“鐵軍” -
3 # 數碼小崢
鐵軍是形容北伐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攻克武昌城後,武漢各界人士贈送“鐵軍”盾牌,“鐵軍”由此得名,並延續至今
-
4 # 小俠大客
鐵軍是現代名詞。古戰國對軍隊的稱呼可沒這時尚。
秦國之精銳——鐵鷹衛士
齊國——技擊騎兵
趙國——胡刀飛騎
魏國——魏武卒
南韓——擊剎部隊
燕國——遼東尖兵
楚國——申息之師
以上是戰國王師的稱號,也叫別名。
-
5 # 使用者19326727985
“鐵軍”一詞不應是物理性質的體現,而應是精神層面的反映。儘管自春秋過渡到戰國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已有了很大進步,鐵器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手工業,但因工藝水平尚處於初級階段,鐵的物理性質上還有著許多缺陷,還難以取代用於作戰的木竹、青銅器等。所以,此時如說某一支部隊是鐵軍,則有點拿人開涮之意。
“鐵軍”一詞是褒揚詞,說的是一支部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所向披靡。“鐵軍”一詞最早出現於1926年北伐期間,是民眾對自粵進入湘鄂贛作戰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李濟深、張發奎)的讚譽,1926年12月24日《廣州民國日報》 “陳銘樞已就革命11軍長”一文就很明確地說明了“鐵軍”的由來:“此次革命軍北伐,以第4軍各師戰績顯著,該軍在汀泗橋、賀勝橋諸役,以及此次攻贛均極勇猛,故有鐵軍之譽。該軍第10師師長陳銘樞,尤有百戰百勝之常勝將軍之稱。”第4軍是在10月10日攻克武昌後,於11月初入贛作戰的,“鐵軍”的稱號應在此後不久就叫開了。第4軍對“鐵軍”的讚譽也不推辭,坦然接受,並以此命名軍部編輯的刊物,據1926年11月20日《廣州民國日報》“第4軍政治部開辦鐵軍週報”一文說,“本月29日,第4軍政治工作聯席會議議決,組織一編輯委員會,辦理鐵軍週報、鐵軍畫報、兵士讀本三種。當場選出李宣譽同志為編輯委員會主任,並指定編輯委員6人,襄助進行。” 11月22日,第4軍政治部在週一例行的總理紀念週上,專門作了“鐵軍在江西之奮鬥”的政治報告。12月中旬,為適應繁重的政治工作需要,第4軍對政治部人員作了調整,由廖乾五代理主任,李宣譽任秘書,餘灑度(黃埔二期)任宣傳科科長,葉古衣(黃埔三期)代理黨務科科長,肖霽任社會股股長,陳志仁任組織股股長,“查各員均系國內外大學及軍事專門學校畢業之革命青年,對於軍隊之政治訓練,甚有經驗,將使4軍官兵具有正確之政治觀念,以副其鐵軍之實也。”同年末,第4軍及由原第4軍一部擴編而成的第11軍自贛返鄂,湖北民眾仍稱其為鐵軍。1927年4月寧漢分流後,武漢國民政府又以第4、11軍為基幹編組了第2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並於5月初入豫與奉軍作戰,6月中旬班師回鄂,6月14日的《漢口民國日報》是以醒目標題“鐵軍回鄂後駐地”刊發訊息的。8月1日南昌起義發生後,張發奎率第2方面軍經贛回粵,廣東民眾仍以鐵軍稱呼其,如9月20日的《廣州民國日報》就刊載了兩篇文章:“鐵軍凱旋之歡迎熱”、“鐵軍凱旋之行期,今晨先有一團抵省,黃繆各將領明日可到”。至此,鐵軍是民眾給予第4軍的讚譽已無庸置疑。
很長時間內有種說法,即鐵軍指的是葉挺獨立團,這顯然是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葉挺獨立團前身是第4軍(軍長李濟深)第12師(師長陳可鈺)第34團,系1925年11月21日在原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隊長周士第)基礎上組建的,駐防肇慶,並在高要、廣寧、德慶、新會、江門一帶協助開展農民運動,剿匪及平定民團叛變。1926年4月下旬,在瓊崖底定後,第4軍將收編的瓊崖及雷州半島一些土匪另編為第12師第34團(團長許志銳),葉挺部則改為第4軍獨立團(又稱為葉挺獨立團)。5月20日,因傾向於廣州國民政府的湖南唐生智求援,第34團作為北伐先遣隊最早自肇慶經韶關入湘,與軍部、師部脫離了一段時間,獨立行動。30日,葉挺獨立團在安仁淥田與敵打了一場小戰,略有損失。6月5日,葉挺獨立團幾乎是兵不血刃地攻克攸縣,敵向醴陵逃去。此時,葉挺獨立團確有東向進擊醴陵的想法,但恐孤軍深入,故暫停追擊,只是在攸縣佔領有利地形,以掩護第4軍大部隊到來。10日,葉挺獨立團擊退反撲攸縣之敵,予敵以重創。15日,第4軍第10、12師(第11師尚在雷州半島)由粵出發,先後經樂昌、九峰,於7月3日到達攸縣,與葉挺獨立團會合。此後,第4軍相繼進行了湖南醴陵、平江之戰,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之戰,入贛入豫作戰,葉挺獨立團基本上都參與了,但均是由軍部師部統一指揮的,只是作為大的戰略攻勢中的一顆棋子,再也沒有單獨行動過,儘管該團傷亡慘重(其他團也是如此),但如將“鐵軍”的光榮稱號只安放在它的頭上,這是不符事實的。當然,如果說在南昌起義前,葉挺獨立團(後為第73團)為鐵軍的一部分,這尚可成立;南昌起義後,葉挺獨立團(第73團)已脫離了原第4軍建制,廣東民眾再說鐵軍則就沒它的份了。
順帶補充一下,並對現有一些書籍、文章中的錯誤加以糾正:1925年8月組建國民革命軍時,李濟深擔任的是第6軍軍長,只是在第4軍軍長許崇智因廖仲愷被刺殺案離粵,師長莫雄、梁鴻林被捕,所轄部隊被繳械後,李濟深的第6軍才改番號為第4軍。
-
6 # 寄暇學宮
“鐵軍”一詞,還是在上學時期學到的,只知道葉挺率領的部隊是“鐵軍”。
戰國時代,主要還是青銅器的時代。雖然已經有了冶鐵的技術,但是還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
鐵器相較於青銅器,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尤其是在兵器方面。青銅兵器相對於鐵質兵器,弱點在於脆,韌性顯然不如鐵質兵器。一般青銅兵器都不會太長,這也是材質決定的。但是青銅兵器的這個弱點,並不明顯。這個弱點弱到說根本就沒有這弱點也可以。
當時作戰的兵器,主要是弓弩和戈。弓弩不必細說,是不是採不採用鐵器做零件影響不大。戈主要是青銅的戈頭,後面的長杆大多采用木質或竹子,有些則採用多種材質複合而成。青銅兵器過短的缺點,在此蕩然無存。
軍隊裝備,肯定是採用最成熟的技術製作。鐵器剛剛出現,冶鐵技術遠沒有達到青銅器的普及程度。故鐵質兵器並沒有大量普及。即便有些部隊裝備鐵質兵器,也是極少數。
戰國時期,有被稱作“虎狼之師”,有稱之為“武卒”的,有稱之為“銳士”的。沒有以兵器的材質命名的。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鐵軍現在被用來形容一支軍隊的紀律作風嚴格,戰鬥意志堅強。那麼最初鐵軍一詞是否用來表示軍隊的裝備是鐵製的呢?戰國時代武器由青銅兵器向鐵製兵器轉變,變法的國家都訓練新軍,而新軍被稱為鐵軍,因為他們的武器是鐵製的。
回覆列表
現代人附會的紙上談兵也是後來者記載新增的。鐵軍同理,戰國時期還是青銅器時代,冶煉技術不發達,鐵多出現於民間農具,還沒有大規模裝備軍隊,大秦鐵軍是形容軍紀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