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朔123
-
2 # 離相如如
孔子提倡的克己復禮肯定是以周朝禮樂制度為基礎的周禮!但對周禮孔子肯定有自己的理解與解釋!
在我看來,儒家的禮與佛家的戒功能相似!透過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外而內改變身心,成為文質彬彬,內外兼修的君子!
而且,有善根,有悟性的君子大人,可以從禮(戒)的實踐中,逐漸體會到聖人的良苦用心!
禮(戒)肯定不是聖人的全部,只是聖人的表相。執禮(戒)不化,不知因勢利導會很誤事的!但這隻對證悟的聖者賢者而言!普通人有餘力,還是應老老實實服從禮(戒)的教化與約束,減少自己犯錯的機會!
禮(戒)聖人制訂之初衷,絕對不是約束人性的自由,而是為了保護大眾不自我傷害!越能心甘情願實踐禮(戒)的人,越能更早更好地超越自我。
-
3 # 山澗一清泉
西周禮樂制度,分禮和樂。
西周禮,世人解讀如下:
在西周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
而個人認為:三千年前的周公制禮,是根據天地執行法則規律,制禮儀來規範世間君權、族權、師權等行為,本質上禮就是現在的法制。不能將之解釋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工具。比如你讓周公來使用電腦,是不合時宜的!
西周樂,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壎、笙、鼓、管、弦、磬、鍾、柷等。西周之時,有禮必有樂相隨,禮樂不分家。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主張,要求人們約束自己以符合“周禮”的道德行為規範。是仁的最高體現。先秦以前,整個百家皆主張道生陰陽,陰陽生萬物。所謂一陰一陽為之道,萬物乃陰陽變化而生。所以世間萬物變化是永恆的,比如易經雖告訴我們世間萬物變化有規律可循,但易經從來不明確告訴你結果是什麼,為何?變化的東西只有規律可循,那有固定的結果呢
所以老子教導孔子說,你說的制定周禮的人已經作古了,其言亦腐,不足倡導。所以克己復禮註定是失敗的,因為他用固定不變的方式去解決變化的時代問題。
然對於今天的我們,不管理解周禮也好,還是克己復禮也罷,千萬不可片面的去看,一味斥之為封建禮教,那就走入了歷史虛無主義,會誤導子孫後代的。而要站在時代的大浪潮中來看,萬事萬物必須要去察究其時代特徵、本質規律,方能有收穫。比如周禮和克己復禮,我們必須要明白,這是古之聖賢根據天道法則,去探究如何使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辦法,其侷限性亦是今天的我們應該驚醒的地方。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勿再使後人復哀後人!!!
-
4 # 無悔軍旅人生
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每天都有眾多弟子提問,所以他應該是那個時代的一枚問答達人。
有一天,顏回問孔夫子怎樣叫做“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
顏回進一步問,“克己復禮”包括哪些內容呢?孔子列舉了四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回聽了而後說道:我雖然不怎麼高明,但一定要重視這四條道理,一定不能“非禮”啊。
這就是克己復禮的由來,也成為儒學的一個核心詞彙。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孔子的仁和禮是統一的,沒有矛盾,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慾望情感是在要在傳統的禮影響和約束下顯示出來,只能以禮作基礎,不能跟禮矛盾。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仁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仁”須要“克己”。
所以說,孔子的復禮核心仁,西周的禮儀制度只是作為仁的載體。
-
5 # 峽里人事1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建議去閱讀辜鴻銘用英文所作並由臺灣翻譯成中文的《華人的精神》,當然得帶著自個的腦子去閱讀哦。
用現代的話說,孔子時代歸於東周之‘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這裡的‘禮’,指的是社會管理制度之《周禮》;這裡的‘樂’,指的是社會教育。在孔子去世後的僅僅數年,歷史便進入戰國時期,可見孔子在世時的社會狀態已然因諸侯混戰而混亂不堪。孔子將導致社會混亂的緣由,歸咎於諸侯們不遵守社會管理制度之《周禮》的私慾膨脹。他希望社會秩序能恢復到西周三百年尤其西周之初的穩定狀態。從這個層面講,孔子一以貫之的[克己復禮]之‘禮’,指的應當是《周禮》。
然而,孔子畢竟只做過地方上的非主政官員,不具備面對周朝整個社會混亂狀況而予以力挽狂瀾的舞臺與能力。他研究歷史,試圖從中找到某些答案,由於身份侷限,也只能主攻(魯國)地方史,並將自己的主張貫穿於其中編撰而成‘一字見褒貶’的《春秋》。孔子‘述而不作’,唯留下一部《春秋》,故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有孔子的自我評價,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從這個角度講,若研究孔子之思想體系,一部語錄體的《論語》遠遠不夠,必得從《春秋》‘一字見褒貶’裡去感悟。後世研究《春秋》有難度,則必佐以’《春秋》之翼’的《左傳》。文以載道,孔子之道就體現在‘褒、貶’之中。從這個角度而言,孔子的‘克己復禮’之‘禮’,在不違背《周禮》的基礎上,注入了其個人主張。
正如辜鴻銘在《華人的精神》裡的譬喻,眼見豪華大廈燃燒起熊熊大火卻救不得,首先會想到什麼?搶救圖紙啊!孔子就是搶救圖紙的那個人。要知道,孔子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必有能力之侷限,所搶救出的圖紙已然殘缺,怎麼辦?補全唄!
孔子的偉大之處,搶救出了豪華大廈之殘缺不全的圖紙,再畢其餘生予以補全、重建。在補全、重建的過程裡,必然會將更多的主見附加進去。這,你應該懂得。
我們現在再回頭看,孔子所為的補全、重建,保留著非常明顯的痕跡,譬如:他將《周禮》中的社會教育之‘六德’——知、仁、聖、忠、義、和,就做了變革。變革成什麼了?你自個去琢磨……
孔子所言的‘克己復禮’,是否等於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克己復禮’,期間又曾經歷過哪些後世變革……這連串的問號,足夠一個學者去‘皓首窮經’一輩子哦。又焉能是一兩篇考證或論文能闡述清楚、幾句話能作結了的。
-
6 # 現實的完美
克己是孔聖的靈魂!其餘的是孔聖根據當時社會制度和當時的現實生活提出的適當方法,他們在重視禮樂時就少害人民l
回覆列表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是孔子最喜歡也是最有才華的弟子之一,孔子認為顏淵是個賢人並且最接近仁的品德。對於顏淵的問仁,孔子給予了自己對仁的整體看法,即仁就是克己復禮。在這裡禮才是終極目的,而仁成為維護禮的工具,或者說仁只是一種途徑,透過它來達到禮治。而仁的具體做法就是“克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法的規定。 我認為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之禮不僅僅限於周禮,而是能給百姓帶來安穩生活,維護社會秩序,使國泰民安,百姓富足的禮法。而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價值,融於環境又更好改造環境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