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陝南妞兒
-
2 # 憶江南175638484
近幾年來,中國不少省市已將或者正在將農貿市場改為超級市場,或曰“生鮮超市”,或曰“農貿超市”,人們把這種改革模式稱為“農改超”。
2002年開展得轟轟烈烈的“農改超”在經歷了一年多運作後,目前已轉入相對低調調整期。廣州市2002年“農改超”搞了80家,2003年上半年只開了10家左右。“農改超”進入實際運作階段後,種種矛盾、阻力接踵而來。武漢、福州、杭州、蘇州等城市的“農改超”也顯現出許多困難,有的已經停止改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人為的,還是經濟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為此進行了專門調研。
算不過來的經濟賬
投資成本大,投資者望而卻步。去年5月,武漢市提出力爭在3年內對全市300多家農貿市場逐步完成“農改超”。但一年多過去了,幾家致力於“農改超”的主力企業已沒有往日的熱情,中百倉儲只改造了2家,武商量販改造了3家,中百便民超市改造了11家。“農改超”之所以進展慢,主要是投資成本大。有人初步測算,改造一家10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需投資上百萬元,要改造全市農貿市場,需投入數十億元,這筆巨資不是幾個企業所能吃得消的;另據廣州方面反映,同等面積相比,“農改超”與新建生鮮超市成本要高出20%至30%。由於農貿市場用電基礎薄弱,改造後生鮮超市要配備大量冷凍冷藏裝置,僅用電增容一項,就要投入近百萬元的資金,投資方難以承受。蘇州市在“農改超”中也同樣遇到了投資成本大、難以再繼續改造下去的問題。
“農改超”後導致農貿市場從業人員失業,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服務業是一個勞動密集性產業,農貿市場吸附了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下崗職工和進城務工的農民。但“農改超”導致了大量人員下崗。武漢市不少農貿市場的前身是國有企業,目前的從業人員多達10萬人,加上這些企業原來養著一批人,牽涉到的人估計在20萬人以上。“農改超”後,原有的職工怎麼安置,他們和業主簽訂的協議怎麼辦?這些遺留問題很難解決。福州市一些農貿市場的“失業者”為了生存,不得不挑起扁擔走街串巷,或加入到佔道擺小攤的大軍中去。廣州市現有380多個農貿市場,至少有4萬多名從業者,加上批發、運輸各個環節,吃農貿市場這碗飯的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下崗職工。“農改超”後剝奪了他們的飯碗,且難以再安置,又不能硬性趕他們回家,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超市商品品種少、價格高、欠新鮮,多數百姓不買賬。超市的生鮮菜品品種少、欠新鮮、價格高、付款難,以及超市離家遠、購物不如農貿市場方便等問題,是許多市民不願進超市購物而念念不忘農貿市場的根本原因。武漢市江漢區工商局進行了一次萬人問卷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居民仍選擇到農貿市場買菜。
一批專家學者對“農改超”表示了種種擔憂,如:“農加超”後幾個大型生鮮連鎖超市最容易形成價格聯盟或價格壟斷,還會出現“貨架控制顧客”現象,這會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超市如何像農貿市場一樣菜品多樣化;經營生鮮產品風險大,超市一旦遇到風險會不會放棄不經營鮮活產品而改做別的,等等。
過渡不失是辦法
農貿市場確實需要改革,但提出在幾年內全部改為超級市場似乎不太現實。
農貿市場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風骨”猶在。一是鮮海商品多,二是價格相對便宜,三是可以討價還價,四是方便顧客就近購買,五是可以靈活的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如魚體分割、家禽當場宰殺等,這在超市很難做到。因此,政府在推行“農改超”時,應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引導多元化主體的競爭,弱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不能當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做;也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地按照一個模式要求在幾年內全市完成“農改超”。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
農貿市場改革應當穩妥進行,從“農加超”到“農改超”,不失為一條好路子。
從長遠的觀點看,將城市的農貿市場逐步改造生鮮超市,是城市現代化和商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採取“一步到位”的做法還有許多困難,而浙江義烏採取的“農加超”的做法比較可行、也較穩妥。因對現有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不僅涉及大量的資金投入,也涉及超市化後可能帶來的菜價波動、消費者適應水平、配送體系建立等新問題,更不可避免地涉及大批原有市場經營戶如何分流、安置、再就業等重大問題。所以,“農改超”既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而“農加超”模式則可克服這些弊端。為此,義烏中心於2002年初提出了“農加超”模式,即在農貿市場中增設超市,統一命名為“義烏市眾連發超市有限公司”,註冊了“眾連發”商標,由義烏中心全額投資建設,在現有農貿市場中逐步增設“眾連發”連鎖超市網點,逐步改變農貿市場經營業態,實現對農貿市場的部分連鎖。中心現已在9個農貿市場實行了“農加超”改造,重新組合了市場佈局,新建市場與超市規劃同步進行,儘可能地利用現有資源,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種經營模式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利於經營戶穩定。“農加超”沒有把經營戶趕出菜市場,而是讓經營戶仍有籍以生存的攤位或店面。二是有利於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農貿市場的攤店投標收入是各中心經濟收入的“蓄水池”。利用“農加超”模式,使中心在推廣超市化的同時,仍舊可以穩定收取招投標收入,為以後大規模地實施超市化改造奠定經濟基礎。三是有利於做好經營戶觀念轉變的思想工作。透過“農加超”模式,市場個體戶切身感受到超市經營給他們帶來的挑戰,增加他們的危機感,提高他們對現代連鎖經營方式的認識,加快轉變營銷方式的步伐,進而對以後的全面“農改超”或農貿市場超市化消除思想障礙。
改造農貿市場還需政策支援。目前,全國“農改超”搞得較好的是福州,其中政策扶持是重要原因,特別是對“農改超”後對農貿市場的商販的安排,值得學習和借鑑。其做法是“一補三轉”,即補貼、轉移、轉化、轉行。
“補貼”,即由市、區兩級政府籌措資金,對因撤銷農貿市場而蒙受損失的商販進行資金補償。福州市的標準是每平方米補貼150元(其中市政府補貼100元,區政府補貼50元),由區政府一併發放到受補貼人手中。據介紹,迄今為止,福州市、區兩級政府用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資金已經投入1500萬元。“轉移”,即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聯絡,將預交攤位費的商販們轉移到尚未改造的其他農貿市場,補齊經營年頭。“轉化”,即透過培訓挑選,將符合條件的原農貿市場商販轉化為超市員工;對一些不想或不符合轉行條件的老年商販,超市還可以安排其子女工作。“改行”,即幫助商販轉換業態,開日雜店,或根據所長向其他行業轉移。
沒有人對於“農改超”方向的正確性有過質疑。但“農改超”程序的受阻再次提醒人們,經濟問題不是運動可以解決的,最終要靠市場。
改革需要時間。
-
3 # 少利17
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看國家和政府是什麼態度,如果國家一律要求那樣做,老百姓就得必須服從。不過,現在想馬上取消農貿市場我認為不太現實。難道農村的大集也要取消嗎?農改超我看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變成大趨勢。也許一百年後有可能吧。
-
4 # 陝南妞兒
農改超在未來農貿市場發展趨勢中會走向大熱潮“農改超”的實現不僅僅改變了農產品銷售終端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鮮活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改變。
-
5 # 憶江南175638484
近幾年來,中國不少省市已將或者正在將農貿市場改為超級市場,或曰“生鮮超市”,或曰“農貿超市”,人們把這種改革模式稱為“農改超”。
2002年開展得轟轟烈烈的“農改超”在經歷了一年多運作後,目前已轉入相對低調調整期。廣州市2002年“農改超”搞了80家,2003年上半年只開了10家左右。“農改超”進入實際運作階段後,種種矛盾、阻力接踵而來。武漢、福州、杭州、蘇州等城市的“農改超”也顯現出許多困難,有的已經停止改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人為的,還是經濟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為此進行了專門調研。
算不過來的經濟賬
投資成本大,投資者望而卻步。去年5月,武漢市提出力爭在3年內對全市300多家農貿市場逐步完成“農改超”。但一年多過去了,幾家致力於“農改超”的主力企業已沒有往日的熱情,中百倉儲只改造了2家,武商量販改造了3家,中百便民超市改造了11家。“農改超”之所以進展慢,主要是投資成本大。有人初步測算,改造一家10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需投資上百萬元,要改造全市農貿市場,需投入數十億元,這筆巨資不是幾個企業所能吃得消的;另據廣州方面反映,同等面積相比,“農改超”與新建生鮮超市成本要高出20%至30%。由於農貿市場用電基礎薄弱,改造後生鮮超市要配備大量冷凍冷藏裝置,僅用電增容一項,就要投入近百萬元的資金,投資方難以承受。蘇州市在“農改超”中也同樣遇到了投資成本大、難以再繼續改造下去的問題。
“農改超”後導致農貿市場從業人員失業,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服務業是一個勞動密集性產業,農貿市場吸附了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下崗職工和進城務工的農民。但“農改超”導致了大量人員下崗。武漢市不少農貿市場的前身是國有企業,目前的從業人員多達10萬人,加上這些企業原來養著一批人,牽涉到的人估計在20萬人以上。“農改超”後,原有的職工怎麼安置,他們和業主簽訂的協議怎麼辦?這些遺留問題很難解決。福州市一些農貿市場的“失業者”為了生存,不得不挑起扁擔走街串巷,或加入到佔道擺小攤的大軍中去。廣州市現有380多個農貿市場,至少有4萬多名從業者,加上批發、運輸各個環節,吃農貿市場這碗飯的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下崗職工。“農改超”後剝奪了他們的飯碗,且難以再安置,又不能硬性趕他們回家,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超市商品品種少、價格高、欠新鮮,多數百姓不買賬。超市的生鮮菜品品種少、欠新鮮、價格高、付款難,以及超市離家遠、購物不如農貿市場方便等問題,是許多市民不願進超市購物而念念不忘農貿市場的根本原因。武漢市江漢區工商局進行了一次萬人問卷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居民仍選擇到農貿市場買菜。
一批專家學者對“農改超”表示了種種擔憂,如:“農加超”後幾個大型生鮮連鎖超市最容易形成價格聯盟或價格壟斷,還會出現“貨架控制顧客”現象,這會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超市如何像農貿市場一樣菜品多樣化;經營生鮮產品風險大,超市一旦遇到風險會不會放棄不經營鮮活產品而改做別的,等等。
過渡不失是辦法
農貿市場確實需要改革,但提出在幾年內全部改為超級市場似乎不太現實。
農貿市場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風骨”猶在。一是鮮海商品多,二是價格相對便宜,三是可以討價還價,四是方便顧客就近購買,五是可以靈活的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如魚體分割、家禽當場宰殺等,這在超市很難做到。因此,政府在推行“農改超”時,應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引導多元化主體的競爭,弱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不能當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做;也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地按照一個模式要求在幾年內全市完成“農改超”。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
農貿市場改革應當穩妥進行,從“農加超”到“農改超”,不失為一條好路子。
從長遠的觀點看,將城市的農貿市場逐步改造生鮮超市,是城市現代化和商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採取“一步到位”的做法還有許多困難,而浙江義烏採取的“農加超”的做法比較可行、也較穩妥。因對現有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不僅涉及大量的資金投入,也涉及超市化後可能帶來的菜價波動、消費者適應水平、配送體系建立等新問題,更不可避免地涉及大批原有市場經營戶如何分流、安置、再就業等重大問題。所以,“農改超”既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而“農加超”模式則可克服這些弊端。為此,義烏中心於2002年初提出了“農加超”模式,即在農貿市場中增設超市,統一命名為“義烏市眾連發超市有限公司”,註冊了“眾連發”商標,由義烏中心全額投資建設,在現有農貿市場中逐步增設“眾連發”連鎖超市網點,逐步改變農貿市場經營業態,實現對農貿市場的部分連鎖。中心現已在9個農貿市場實行了“農加超”改造,重新組合了市場佈局,新建市場與超市規劃同步進行,儘可能地利用現有資源,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種經營模式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利於經營戶穩定。“農加超”沒有把經營戶趕出菜市場,而是讓經營戶仍有籍以生存的攤位或店面。二是有利於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農貿市場的攤店投標收入是各中心經濟收入的“蓄水池”。利用“農加超”模式,使中心在推廣超市化的同時,仍舊可以穩定收取招投標收入,為以後大規模地實施超市化改造奠定經濟基礎。三是有利於做好經營戶觀念轉變的思想工作。透過“農加超”模式,市場個體戶切身感受到超市經營給他們帶來的挑戰,增加他們的危機感,提高他們對現代連鎖經營方式的認識,加快轉變營銷方式的步伐,進而對以後的全面“農改超”或農貿市場超市化消除思想障礙。
改造農貿市場還需政策支援。目前,全國“農改超”搞得較好的是福州,其中政策扶持是重要原因,特別是對“農改超”後對農貿市場的商販的安排,值得學習和借鑑。其做法是“一補三轉”,即補貼、轉移、轉化、轉行。
“補貼”,即由市、區兩級政府籌措資金,對因撤銷農貿市場而蒙受損失的商販進行資金補償。福州市的標準是每平方米補貼150元(其中市政府補貼100元,區政府補貼50元),由區政府一併發放到受補貼人手中。據介紹,迄今為止,福州市、區兩級政府用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資金已經投入1500萬元。“轉移”,即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聯絡,將預交攤位費的商販們轉移到尚未改造的其他農貿市場,補齊經營年頭。“轉化”,即透過培訓挑選,將符合條件的原農貿市場商販轉化為超市員工;對一些不想或不符合轉行條件的老年商販,超市還可以安排其子女工作。“改行”,即幫助商販轉換業態,開日雜店,或根據所長向其他行業轉移。
沒有人對於“農改超”方向的正確性有過質疑。但“農改超”程序的受阻再次提醒人們,經濟問題不是運動可以解決的,最終要靠市場。
改革需要時間。
-
6 # 少利17
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看國家和政府是什麼態度,如果國家一律要求那樣做,老百姓就得必須服從。不過,現在想馬上取消農貿市場我認為不太現實。難道農村的大集也要取消嗎?農改超我看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變成大趨勢。也許一百年後有可能吧。
最近一段時間智慧化農貿市場可謂是在網路引起軒然大波,而農改超更是成為很多農貿市場改造升級的一大趨勢,幾乎每個城市都在走這種大趨勢,在三年內完成市區"農改超"。把市區所有的農貿市場都改造成超市,這將是市場交易的一項的制度的創新,但這也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因為菜籃子是千家萬戶每天都要拎的,稍有不慎,會引起全社會的怨聲載道,將得不償失,那農改超能走多遠?
回覆列表
農改超在未來農貿市場發展趨勢中會走向大熱潮“農改超”的實現不僅僅改變了農產品銷售終端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鮮活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