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791099433

    西楚霸王,名震環宇,生為人傑,死做鬼雄,自刎烏江,絕不偷生。英雄的豪氣,高潔的靈魂,令後人敬仰!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民族,是因為代代都有很多民族英雄為國奉獻赴湯踏火,將個人的生死置於度外。如偉大的革命家方誌敏同志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只活了三十多歲就壯烈地犧牲了。他堅守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強烈信念而捨生取義,這種“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偉大英雄氣概將永遠活在華人民的心中。華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將優秀的愛國詩詞作為座右銘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民族需要這種精神,民族需要英雄!

  • 2 # 葉香川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就是說生前作了人中之豪傑,死了以後也要稱雄陰界。

    一種豪邁的英雄氣概。作為一個女子能寫出如此的詩,真讓人敬佩。為了活得精彩,為了給生命一個交待。人總了為自己活一次。羽老闆不管結局如何,不管是不是被逼得自殺。畢竟也享受人間繁華,享受頂級生活,值了。不愧於人中之俊傑。

    所以你朋友用來做座右銘為啥不可?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朋友把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座右銘合適嗎?

    前言

    聯想到李清照所處的時代,大家對於徽欽二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時代需要項羽這種天生傲骨精神的激勵。

    不過,作為我們個人,未必一定要以此為座右銘。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共贏合作的和平時代。除了大是大非的國家民族大義之事,在工作生活中,我個人並不推薦以此為座右銘。

    其實,古人對於項羽的選擇也是有各種評價的,李清照也僅僅是一家之言。不妨來看一看這些不同的認識,或許會有些啟發。

    一、項羽因為羞恥而不渡江

    唐朝胡曾的詠史詩《烏江》寫到: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胡曾的這首詠史詩把史記的故事縮編成了28個字。

    項羽羞於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刎烏江,唐朝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牧不以為然,他認為項羽這個人太玻璃心: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

    杜牧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應該能屈能伸。假如項羽不肯輕易放棄,楚漢之爭的結果誰知道會怎樣呢?

    我們試想一下,馬雲要是受不了失敗的打擊,還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華為、騰訊當年都差一點賣掉,假如當初放棄了,還有今天的華為、騰訊麼?

    二、江東子弟未必喜歡項羽

    王安石最喜歡翻案,杜牧評價項羽: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就質疑: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烏江亭長在江邊勸慰項羽時說: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似乎項羽還有東山再起的資本。不過項羽卻說

    “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真得不好意思嗎?

    實際上項羽不算是一個江東人,《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蘇宿遷,並非江東。

    項羽叔侄起兵時有江東八千子弟,南征北戰後所剩無幾,項羽手下的大將幾乎都不是江東人。而且,叔叔項梁死了,江東的代表人物范增與項羽決裂後也死了,後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殺掉了。

    王安石看得很清楚, 就算項羽回到了江東,江東子弟也不會支援他,哪裡是項羽”恥向東吳再起兵“,而是江東子弟“肯為君王捲土來”?

    項羽可能還擔心他們把自己綁了獻給劉邦吧?

    結束語

    看了杜牧和王安石的評價,可以看出項羽的三種可能,第一如同李清照的評價,項羽一身傲骨,所以不肯回江東;第二,項羽是玻璃心,受不了挫折,所以不肯回江東;第三、江東已經不是項羽的根據地了,他無路可走,所以不敢過江東。

    很多人把李清照的詩作為座右銘,是因為預設項羽在李清照詩中的英雄形象。其實歷史上的項羽是一個殘暴、愚蠢、剛愎自用的武夫,有小聰明卻缺少宏觀的謀略。他並不見得適合我們這個時代。

    題主那位朋友為什麼要崇拜一個這樣的人呢?不知道他平時為人處世是不是比較偏執?

  • 4 # 抑鬱症破譯者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的一首詩,是暗喻南宋王朝對金人採取不抵抗政策,逃至江南偏安杭州醉生夢死,而把西楚霸王項羽“至死不肯過江東”作為反面寫照諷刺當朝統治者。

    而你的朋友把這首詩作為“座右銘”,顯然是不合適的。

    項羽不是一個成功人物,他是一個悲劇人物。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最終也只能絕望地發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落得個身首異處。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虞姬也為了他香消玉殞。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又如何成就霸業?所以他不是“英雄”,充其量只是個“草莽英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雄”。雖然有“不以成敗論英雄”之說,但歷史是由成功者書寫的。英雄是要有他成為英雄的事件來佐證的,而不是自己把自己腦袋割下來就成了英雄。我當年就是楚霸王項羽的崇拜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又有了新的思考。而項羽的失敗和他的性情暴烈、剛愎自用、不會用人唯賢而唯我獨尊,只呈匹夫之勇是分不開的。所以才有了詩人杜牧“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感慨。人們之所以傳頌項羽幾千年而不衰,更多是推崇他不畏強權,誓死不降,剛直不阿,無畏無懼的精神。

    綜上所述,你的朋友把這首詩作為他的“座右銘”不合適。人生區區數十年,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在和平年代至少也平平安安,而不是像楚霸王項羽一樣流星一閃戛然而逝……(題主邀!)

  • 5 # 狼煙一九三一

    非常合適!

    作者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貧困潦倒之時,不甘苟且偷生,面對亡權辱國的南宋小朝廷,恨其不怒,怒其不爭,一個懦弱女子能作出如此壯烈的詩句,足以名標千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足以羞死當時的七尺男兒。

    姑且不論項羽的功過是非,在生死存亡之際,項羽能以死謝江東父老這一點,就足人使人稱讚!

    反觀南宋小朝廷,一失邊關,二失汴京祖宗龍興之地,三北宋二皇被金國擄走,這可是宋高宗的父兄啊!他不但不奮起報亡國之恨,父兄被擄之辱,一味地割地求和,與項羽之比真是天壤之別,故李清照想到自己家破人亡,痛恨高宗一夥,賣國求榮,才有此發憤之作。

    好詩詞總是在生死存亡之際,才由心血發作,如岳飛的《滿江紅》曾鞏的與高宗的《諫議書》請斬王倫孫近秦檜頭等千古名篇,無不是如此。

    就詩意來說,這是上乘之作。

    立意好,用詞好,音律好,一掃宋詩的萎糜不振的田園之氣,也與李清照前期的綺麗諉婉風格相佐。

    對於後人來說,更是激勵人奮發上進的格言。且其語近白話,朗朗上口,簡白易懂。

    周總理早年曾說:與豪傑共事,與有肝膽的人交往。

    以此為座佑銘的人,一定是當今有為之士,與之交往絕沒有錯。

    這類人一定是有擔擋,有志氣,有肝膽的豪爽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20年前,張學友最經典的一首老歌,5個字,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