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嘟嘟6569
-
2 # 靜姝憐心
不太清楚你說的是哪一座墓葬的撫琴俑,所以我只能簡單說明
1. 樂器長度。撫琴俑身形大多符合人體比例,因此可以根據人體比例規律對其所奏樂器的長度作推算。
一般人體的比例是,站立身高大概等於 7 個頭長。從漢墓所出人體骨架看,漢人大多在 170 cm 左右,那麼一個頭長大概是 24 cm.以上六種型別樂器中,長款樂器大致相當於演奏者的 3 ~ 4 個頭長,約為 73 cm ~97 cm; 短款樂器大致相當於演奏者 2 ~ 3 個頭長,約為 49 cm ~ 73 cm.《禮記·明堂位》說: “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按照規格大小將瑟分為三種樣式: 160 cm 以上為大瑟; 100 cm ~160 cm 為中瑟; 100 cm 以下為小瑟。
以上推算的樂器長度屬於小瑟範圍。這種長度範圍的瑟在戰國古墓中也有發現 ,其中較長的在 80 cm ~90 cm,短的在 50 cm ~60 cm,其幅度也在推算的長度範圍內。根據出土瑟的相關研究可知,瑟的尺寸由大變小,種類由少及多。⑤表 2 中出土的小瑟從戰國中期到戰國晚期,長度和寬度都變小了,而且從漢畫像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面板很寬,器身較短的瑟。所以,從長度上可以先明確,漢代撫琴俑所持的短寬形樂器應該就是逐漸變小的漢代瑟。
2. 弦枘和嶽山。
丁承運文中曾說未見過一弦枘的瑟。四川成都天回山 3 號漢墓出土東漢陶製樂器,原簡報稱之為琴。⑥此器陶製,長 41. 7 cm、寬 10 cm,內空,底有兩足,一端有一弦枘,面板上有六絃柱.這是一件明器,從形制可以確定是一件瑟,琴的面板上不會有弦枘、更不會有弦柱,而且其形制與第一型 所持樂器十分接近。只是製作陶俑的細部表現未必能全部周到,琴絃、弦柱等細部特徵未必都能全部體現出來。但這種有弦枘、箱體較厚的樂器不可能是琴而是瑟。第二、三型有弦枘、器身短,與後世的古琴更無法聯絡。
而且這種短寬型的瑟在漢代畫像、樂俑等考古資料中經常見到 .第六型樂器完全不符合樂器原理。河北定州嚴家莊 78 號漢墓出土的撫琴俑也持有類似樂器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以下簡作“大系”) 說: “瑟作長方形,稍寬,故非為琴箏而為瑟。”說這種樂器是瑟應該沒錯,但這種樂器無嶽山、無弦枘、器身薄很不合樂器原理,比較符合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出土的撫琴俑所奏樂器的原物真實情況 .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中有兩個撫琴俑,所奏樂器十分相似,兩者都有弦柱,兩端都有嶽山,唯一區別是一個是九弦,另一個是四弦。⑦這種型別的樂器應該就是畫像中常見的較短寬,而且首尾有嶽山,有些可能還有弦柱的小瑟。
根據古瑟的相關研究,隨著瑟枘的消失,尾部發展成一條尾嶽。⑧當弦枘消失,瑟箏最易混淆。前面說過,第四、五型是同一種樂器因工匠製作產生的形制差異,這種樂器面板較窄,不應該是瑟,當是箏。四川資陽東漢墓中同出了一套樂俑,其中有 1 個樂俑持第一型瑟,還有兩個樂俑持第四、五型樂器。由於在同一組閤中不太可能出現兩種形制差距很大的瑟,第四、五型樂器應該不是瑟了,比如上面說到的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中兩個撫瑟樂俑,所奏兩種瑟除弦數不同外,其他形制基本一致。並且,四、五型可以與漢以後的箏對應,例如河北河間北魏刑氏墓鼓箏俑。湖南嶽陽桃花山唐墓立部彈箏伎樂俑都是這樣的形制。《大系》說這種樂器“兩頭嶽山高聳非琴,體窄長非瑟,無通柱通品非臥箜篌,應為箏無疑”。因此,第四、五型應該是漢代的箏。
3. 弦數問題。
漢代的瑟弦數不定。四川峨眉山東漢墓的撫琴俑所持的瑟 面板上有明顯的五絃; 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中有四弦、九弦兩種瑟; 文獻中有五絃、十五絃瑟的記載,如《七修類稿》卷十九《辯證類》: “樂聲不過乎五,則五絃、十五絃、小瑟也。”漢畫像中有五絃三枘、五絃一枘、七絃四枘等各種枘數、弦數不定的瑟,而且都不是個例,所以漢代的瑟處在形制多樣複雜的狀態。
-
3 # 我是北丐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通高25釐米,合範而塑,表現人物形神兼具、恰到好處,充分揭示了人物靈魂的湧動和思想的張揚,顯示出古代藝人的高超技藝。現收藏於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
文物介紹 :
“琴、絃樂也,神農所作”。琴乃中國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傳統樂器,至漢代更成為八音之首,並形成了一整套的演奏禮制。所謂“琴者,禁也”,即要求撫琴之人須於演奏之前淋浴淨身、焚香禮拜,並且摒棄一切私慾雜念,做到琴人合一,以求Teana之音。可見古人對於琴何其器重!琴,作為極具張力的彈絃樂器,從娛神、娛人到自娛,要麼以獨奏形式出現,要麼同竽、簫、鼓、鈸等樂器組合演奏,成為中國古代音樂體系中,特別是漢代“絃歌”中既常見、且十分重要的一種演奏形式。這一點可以從同期漢畫或漢墓陶俑中得以充分驗證。撫琴俑作為漢俑名品,在海內外極負盛名,影響深遠。
2013年10月丁承運發表《漢代琴製革故鼎新考——出土樂俑鑑證的滄桑鉅變》,認為出土所見撫琴俑所撫的類似“小瑟”並偶見帶一弦枘或尾嶽山的琴,是漢代的一種新式琴,認為撫琴俑所奏樂器與後世古琴是前後直接演變關係。
關於撫琴俑的琴的長度我歸納了一下,根據人體比例規律對這種樂器的長度作推算。一般人體的比例是,站立身高大概等於七個頭長。從漢墓所出人體骨架看,漢人大多在170釐米左右,那麼一個頭長大概是24釐米。以上六種型別樂器中,長款樂器大致相當於演奏者的三到四個頭長,約為73至97釐米,短款樂器大致相當於演奏者兩至三個頭長,約為49至73釐米。
關於琴的幾根弦和有無嶽山談談個人看法。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絃,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古琴形制崇尚自然,面圓而底平,象徵天圓地方;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的十三個徽,代表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彈奏古琴,即是面對天地日月;古琴的兩個音孔,稱為“龍池”和“鳳沼”;琴絃的支撐稱為“嶽山”和“龍齦”,嶽山代表高山,琴絃代表流水。
因此可以看出東漢撫琴俑所用的琴至少有二到五根弦,沒有嶽山,至少嶽山的發展沒有這麼快。
回覆列表
漢墓出土的撫琴傭,長41.7釐米,寬10釐米,內空,底有兩足,一端有一弦枘或尾嶽山,面板上有六絃柱,這是一件明器,從形制可以確定是一件瑟。琴的面板上不會有弦枘、更不會有弦柱,只是製作陶俑的細部表現未必能全部周到,琴絃、琴柱等細部特徵未必都能全部體現出來。但這種有弦枘、箱體較厚的樂器,只能是瑟不可能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