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邁克爾學投資

    金融,在很多人眼裡是一種怪異的存在,如果聽說身邊的親戚朋友有從事金融的,都覺得挺高大上的,想象坐在空調房,輕點幾下滑鼠,大把鈔票好象就來了的場景!明顯是一種羨慕。

    但如果看到主流媒體的金融醜聞,特別是經濟不好時,金融家吸血惡魔、經濟寄生蟲的形象又是油然而生,金融又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物件!甚至是一種詛咒!

    正因為金融在有些人眼裡有這樣怪異的形象,所以當扛著價值創造大旗的實業家與被別人認定泡沫生產者的金融家出現在一個場景時:

    “實業家會被做金融的人搞得團團轉”就註定成了人們潛意識的故事指令碼!其實真相併不完全如此,金融的本質是做為融通資本與實業的中間機構,對於資源真正的有效配置是不可或缺的,並不完全只是進行零和遊戲的吸血鬼。也正因為金融只是個融通者,賺得是個資訊不對稱的錢,所以真正聰明的實業家也知道合適的定位金融的價值,並不象我們想象的在金融家面前突然變成了“傻白甜”。

    (當然現代金融已發達到了一種“權力”般的對資訊不對稱的壟斷階段,但現代科技的發達也正在打破這種壟斷,象矽谷的科技大公司甚至直接忽視這種“權力”,如原來谷歌的上市過程,及今年Spotify的直接上市。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金融與實業的故事了!下次有機會可以再展開聊!)

    當然,金融家和實業家還是有思維區別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對財務的估值,以實業的眼光可能更看重現在的價值,看重的是現在的現金流,因為這是經營之本,而金融顯然更看重的是未來的價值,看重的是未來的現金流,因為這是估值之本。

  • 2 # 財經王大拿

    怎麼說呢,這個話題其實很大,筆者只能以此時的格局來講,或許多年以後,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做為金融而言,其誕生的基礎,其實就是實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也就是,當最初很多人都在事業打拼,獲得了錢的時候,人們迫切想解決的,就是如何錢來生錢,於是金融業的誕生以及發展,就有了基礎。

    當聰明的人,如何錢生錢之後,這其中更聰明的人,就發現了,如何沒有錢而生錢,也就是我們說的“空手套白狼”!

    所以,從大的方向講,金融確實有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懂得運用金融思維的人,在競爭中,很重要。

    所以,多學習下金融的理念,會有應用的時候。

    ——以上,雪茄金融狗,做金融界的一條清狗,更多投資理念與邏輯思考,敬請期待!

  • 3 # 高金波

    如下圖:

    金融體系的信譽源自公眾;

    公眾的信譽源自實體企業(薪酬);

    實體企業的信譽源自金融系統。

    三者關係就如同石頭、剪刀、布,整體看互相制衡,獨立看,一物降一物。

    公眾的勞動是所有價值之源,但公眾是一盤散沙,必須由金融機構代表。

    代表了公眾的金融機構,代替公共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掌握著決定實體企業生死大權的閥門。

    譬如王建林。前年還是首富,但今年呢?

    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實際只是金融系統簡單的抽貸,就可以把首富逼到絕境。

    根源是什麼?金融系統是專門收拾實體企業(石頭)的布。

    信譽貨幣的目的是降低交易的成本

    金融從業者的兩項使命:

    NO1、誠實記賬。

    勞動者借給市場多少勞動,以貨幣為單位,記錄。

    企業從市場借走多少勞動,提供多少產品與服務,以貨幣為單位,記錄。

    理論上,金融系統中的錢是Others欠自己商品與服務的金額。

    數學基本原理:貸款人貸款金額=存款人存款金額。所以,貨幣是一個彈性數值,一面是債,另一面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錢。

    NO2、配置社會資源

    把信譽(貨幣)借給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高效率單元,而不是那些過時的、惡性競爭的低水平重複建設領域。創新單元還給市場更多信譽(貨幣),一部分以利息方式償付,一部分以降價方式兌現。

    創新是少數,大部分是低水平重複建設。金融從業者不借給(大多數)低水平重複信譽貨幣,自然會遭到大多數的誤解與詬病。因此,承認金融行業創造的價值,是研究金融行業,發展金融行業的基礎。

    不承認、不瞭解,不溝通.....的土壤,才是騙子的溫床。

    新金融體系

    將債務指向智慧機器,將權力指向人類(實體企業和公眾)。

    透過轉移負債來化解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矛盾,是終極的路徑。

    這不僅是金融從業者應該深思的問題,亦是實體企業和公眾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 4 # 譚浩俊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提到了目前經濟金融關係的點子上。

    雖然說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只能反作用於經濟,在理論上已經得到了充分認證,並被深化到魚與水的關係,亦即經濟是水,金融是魚,魚離不開水,魚只有在水中才有生命,才能生存。但是,從現實來看,經濟與金融的關係已經出現了被扭曲,甚至被顛倒的現象。很多程度上,以企業為基礎的經濟,已經被金融所左右,被金融所決定,形成金融決定經濟、經濟反作用於金融的反向關係。特別是企業,儼然已變成金融是水,企業是魚的關係,企業一旦離開金融,就無法活下去。

    我們說,企業需要資金的支援,需要金融提供營養、提供資金幫助,這是無法否定的,也是事實使然。但是,把金融的地位上升到比經濟還要重要的程度,讓企業都要圍著金融來轉,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而會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了。為什麼清華等知名高校的狀元、優秀大學生,都要拋下已學的專業,轉行到金融領域,決不是其他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不重要了,而是金融領域被過度撥高了地位、過度放大了其重要性。這其中,金融領域的高收益、高報酬、高地位,是導致其他領域大學生轉行到金融領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這梳妝打扮結果,不僅難以有效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反而會扭曲經濟金融的關係,讓應當佔決定地位的經濟被人為降低、人為壓制,從而使經濟金融關係進一步扭曲和惡化。

    現在,很多實體企業都被金融搞得團團轉,要想得到金融部門的一點支援,需要透過各種各樣的關係、各種各樣的手段。很多人認為,實體企業信用不佳,特別是中小企業,失信的現象比較嚴重。雖然從貸款的不良率來看,實體企業確實高了一點。但是,有沒有想過,金融機構對實體企業的支援率有多高呢?實體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資金支援佔比有多大呢?金融機構對實體企業的支援難度那麼大,門檻那麼高,設定的障礙那麼多,卻要給實體企業的信用提那麼高的要求,公平嗎?關心和支援是相互的,信任也是相互的,決不能只要求企業守信,銀行卻可以隨時將實體企業的貸款收走,這難道也是信用好的表現嗎?

    更為重要的是,在股市,資本可以不顧一切地收購實體企業的股權,為自身利益服務,導致許多企業不敢上市,不想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援,就是因為擔心上市後會被資本瞄上,最終沒有好的結果。

    所以,面對金融的過度強勢,而實體企業那麼弱勢,有必要對經濟與金融的關係重新定位,到底應當是經濟決定金融還是金融決定經濟。否則,關係會被進一步扭曲,問題也會進一步惡化。只有當金融圍著經濟、圍著企業團團轉,才是經濟金融關係迴歸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喜歡了很久的人,馬上要離開了而且很可能不會見面了,要告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