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柞樹下李昌

    作者以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演繹動植物馴化的過程,表示糧食生產中心在某些地方出現的必然性。我從風吹進解釋了人類如何從。然後層層推進解釋了人類如何從族群到國家這一過程。

  • 2 # 鞏翔宇

    全書讀下來,作者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提出——分析——闡述——得出結論;我們跟隨其後,一邊學習一邊詳細記錄筆記。共讀的過程中,曾有書友調侃,“又不是要參加考試”。雖然不參加考試,而我確實是把它當作教科書來讀的。歸納總結如下:

    所有論述發端於這兩個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些民族發展成為使用金屬工具、有文字的工業社會,有些民族卻仍然處在使用石器的狩獵採 集社會?

    為什麼是歐亞人征服了非洲人、印第安人、澳洲土著人,而不是相反?

    一、揭示“終極原因”:糧食生產

    作者帶領我們“周遊”了全世界,詳細羅列了涉及地理知識、生物學研究、語言發展、文字以及技術進步等在內的各現考古資料、研究成果。概括起來,主要線索如下:

    糧食生產——動植物的馴化——槍炮、病菌、鋼鐵(文化、技術)——集中統一的政府——征服土著人

    在這一部分,作者首先分析了糧食生產可以獲得更多的卡路里,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因此帶來軍事優勢;牲畜透過提供肉類、奶脂、肥料以及拉犁養活了更多的人;定居的生活方式,固定的居所促使人口變得更加稠密——定居生活可以使人們把多餘的糧食儲藏起來,而多餘的糧食儲備可以養活國王、官員和其他專職的人才,為文字的產生和其他技術的發展提供可能。

    接下來,作者詳細分析了流行病為什麼不在小規模狩獵採集族群和刀耕火種的農民中存在的原因:

    農業社會的人口密度比狩獵採集社會的人口密度高得多;人生活會產生汙水,狩獵採集族群經常更換營地,而農民使定居的,生活在自己排放出來的汙水之上,從而為病菌從一個人的身體進入另外一個人的飲用水源提供了捷徑。

    有的農業人口把自己的糞便收集起來,當作肥料撒到農民勞作的農田裡,增加了傳染的機會;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衛生環境更差;農村健康的農民不斷地移居到城市,補充了城市裡因疾病而死去的人。

    最終,世界貿易路線把歐洲、亞洲和北非連線成了一個巨大病菌繁殖場。

    然後,作者闡述了關於糧食貯藏對文字的發展的意義:

    早期的文字使為政府機構的需要服務的,而使用文字的人是由生產糧食的農民所種植的多餘糧食養活的專職官員。

    狩獵採集社會沒有發明出文字,甚至也沒采用過任何文字,因為他們沒有需要使用早期文字的機構,也沒有生產為養活文字專家所必需的剩餘糧食的社會機制和農業機制。

    以及,糧食生產對技術發展的意義:定居使人們能夠積累不便攜帶的財產——四處流浪的狩獵採集族群只能擁有可以攜帶的技術,在變換營地時不能有陶瓷和印刷機之類的累贅。

    其次,糧食生產使發展經濟專業化社會成為可能——在其他原因相同的情況下,技術發展最快的是那些人口眾多,有許多潛在的發明家和許多競爭的地區。所以,正是大規模的人口和糧食儲藏促使社會結構趨於複雜:

    為了解決社會內沒有親屬關係的陌生人之間的衝突,必需要有完全控制武力和解決矛盾衝突的中央集權管理機構;

    隨著人口增加,共同決策越來越難以做到,一個大型社會如要有效地做出決定,就必需加以組織並使之置於中央集權的控制之下;

    大型社會的再分配問題也要依賴於中央集權行政管理機構,更依賴於分工和交換。

    簡單總結一下,一個由幾十個獵人組成的族群佔據著的很大一片地區,在這片地區內他們可以獲得對他們來說必不可少的資源;隨著糧食生產帶來的人口密度的增長,原來那片地區可能就顯得偏小,越來越多的生活必需品將不得不從這個地區以外的地方交換獲得——這種交換的需求要求人口稠密的地區去養活大型複雜的社會。

    二、為什麼掌握糧食生產優勢並且最後帶來槍炮、病菌和鋼鐵的是歐洲人,而不是非洲人或印第安人

    作者闡述的第一個問題是新月沃的糧食生產優勢:新月沃地處於地中海氣候帶內,冬季溫和而溼潤,夏季漫長、炎熱而乾燥。在這種氣候下生長的植物必須能夠熬過漫長的乾燥季節,並且在雨季來臨時迅速恢復生長,如新月沃地的穀類和豆類植物,都是一年生的植物,也就是說這些植物本身會在乾旱季節逐漸枯萎死去,然後種子在乾旱中休眠,並準備好在雨季到來時發芽。

    一年生植物必然是矮小的草本植物,不會浪費氣力去生長不可食用的木質部和纖維梗莖,會把自己很大一部分力氣用來生產大籽粒的種子。有些樹木的確也可以產生可供食用的大種子,但是這些種子的適應能力還不能使它們度過漫長的夏季,因而不適合人類的長期儲藏。新月沃地許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而高產,它們大片大片地出現,使得狩獵採集部族在栽培植物之前就定居下來。

    那麼,為什麼其他四個類似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地區沒有產生過本地農業?

    新月沃地是世界上屬於地中海氣候帶的最大地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新月沃地的氣候變化最大,每一季,每一年都有不同,這種氣候變化有利於植物群中數量特別眾多的一年生植物的演化,相較其他四個地區新月沃地擁有種類繁多的一年生植物品種;新月沃地短距離內高度富有變化——高度變化意味著可以把收穫季節錯開,而不是在一個高度上由於收穫季節集中而無法應對。

    新月沃地不僅擁有大量重要作物的野生祖先,而且也有大量的得到馴化的大型的得到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的野生祖先。那麼,為什麼大量的非洲和美洲的哺乳動物未能得到馴化?

    一種動物在吃另一種動物時,能量轉換通常缺乏效率,沒有一種食肉的哺乳動物為了充當食物而被馴化;為了值得飼養,馴化動物也必須生長迅速;很多哺乳動物在圈養的狀態下是不交配的;動輒殺人的傾向使得很多本來似乎理想的動物失去馴化的候補資格;容易受驚的傾向以及群居結構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歐亞大陸率先獨立發展出農業的原因就是:碰巧比其他大陸的民族繼承了多得多的可馴化的動植物組合。

    作者在這個部分闡述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一些鄰近的狩獵採集部族從這些核心地區學會了糧食生產,而其他一些鄰近的部族則被來自這些核心地區的糧食生產者所更替了?為什麼糧食生產的傳播速度在各個地區會不一樣?

    歐亞大陸的主軸線是東西向,相比之下美洲和非洲則是南北向的。處於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地,白天的長度和季節的變化完全相同,氣候方面也很相似,所有動植物沿東西軸線傳播要比南北軸向傳播更迅速。

    大陸軸線走向的差異不僅影響糧食生產的傳播,而且也影響其他技術和發明的傳播:一般說來,對作物、牲畜以及糧食生產有關的技術進行頻繁交流的社會,更有可能也從事其他方面的交流。

    因此,歐亞大陸擁有糧食生產開始最早的兩個中心——新月沃地和中國,相較於美洲和非洲大陸,它的東西向的主軸線使得歐亞大陸的糧食生產和其他許多發明能夠較快地傳播到歐亞大陸具有相同緯度和氣候的其他地區,從而擁有更快的傳播速度。

    終極結論來啦:“擁著著比其他大陸多得多的可馴化動植物組合”和“擁有板塊內更快的糧食生產傳播速度”——這兩個因素,使得歐亞大陸擁有了糧食生產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做瑜伽和男生做瑜伽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