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李自成從西安浩浩蕩蕩殺到北京的時候,其實路上就在寫信給崇禎,希望雙方何談,但是崇禎一直拒絕,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其實李自成自己都沒想到能這麼順利),在攻城之前,李自成深情款款的給崇禎寫了一封信,也就是求和書:“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人,你把西北割讓給我,再給我一百萬兩餉銀,剩下的事就交給我了,你是國內的張獻忠啊還是關外的皇太極啊,都是小事情,我都給你擺平。

    後面那兩句吹牛的話,咱就姑且聽一聽就行了,認真你就輸了,但是李自成的要求並不高啊,割讓西北,很正常,你不割讓現在也是人的,100萬兩餉銀其實也不多,李自成的軍隊開進北京就搜刮了七千萬兩白銀。

    但是崇禎為什麼拒絕了呢?

    第一,崇禎是真的拿不出這一百萬兩白銀,在李自成打進北京之前,崇禎已經幾個月沒有給手下的部隊發軍餉了,這也是各路軍馬不來勤王的原因,在此之前,崇禎還號召群臣來捐款,結果費了好大一番勁,才籌集了二十萬兩,而崇禎是能賣的都賣了。

    所以,別跟崇禎提錢,一提錢就沒得談一半了。

    第二,就複雜了,往大了上說,大明王朝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不允許議和,先前,皇太極還卑躬屈膝的多次和崇禎求和,但是崇禎就是不允許。

    有一次皇太極寫信說到:“金國汗謹奏大明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懷恨,不得上達,遂致兵戈延於今日。若稱兵無已,彼此受禍何益!倘和事一成,彼此蒙福無量,此小國所以願見太平也。”

    這封信,面子也給了,臺階也給了,崇禎還是不許,當然寫這封信的時候是1636年以前,到1642年的時候,松錦大戰完事,明朝九邊精銳十三萬大軍全部損失在遼東戰場,崇禎內心已經打定主意,要跟皇太極議和,但是崇禎還怕大臣知道,就讓心腹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辦,結果事情敗露被這些大臣知道了,興師動眾去找崇禎說理,崇禎這一看,把鍋全甩給陳新甲了,然後下令把陳新甲殺了。

    到李自成來北京之前,估計陳新甲的墳頭還沒長草呢!崇禎自己肯定不好意思跟別人講我們求和吧!為什麼呢?因為崇禎一直把自己比作堯舜(天啟皇帝死的時候跟崇禎說:我弟當為堯舜),堯舜這樣的人物會投降嗎?那不是有辱崇禎的人格嘛!偉岸的形象必須有陳新甲這樣的人來給崇禎背鍋啊!

    可是,到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時候,能背鍋的都死了,崇禎一再暗示,有沒有誰出來說兩句話,能不能和闖王求和?不能求和咱遷都也可以啊?只要你們一提,我就答應!每當想起崇禎的這段表情,我就想起《天龍八部》中嶽老三收段譽為徒那段:你必須苦苦哀求於我,我不答應,你再苦苦哀求,磕幾個響頭我才能答應。

    大臣也不傻,如果這個時候誰提出了議和,以崇禎的性格,日後必然進行清算,當初提議和的難保不給你來個凌遲處死(袁崇煥私自和後金議和算作一條罪狀),所以,沒有人提崇禎開這個口,無奈之下,崇禎選擇了拒絕。

    崇禎最後煤山自縊的時候血書:諸臣誤我!估計和這也有不少關係!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崇禎拒絕議和,是迫不得已啊。並非崇禎自己犯傻,而是和不得!

    當年李自成兵臨城下,卻是派人入城找崇禎議和。他的意思是這樣的: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給大順,各自當王。同時,大明犒賞大順軍白銀百萬兩,從此以後,大順軍也可為大明內遏群寇、外剿清妖。

    這話裡頭帶了兩點重要資訊:

    1、割西北給大順,分國而治;

    李自成在崇禎朝廷眼中就是亂臣叛民,如果是請封還好接受(當然以李自成當時的資本,請封是不可能滴),但李自成這是明擺逼迫明朝承認與大順平起平坐。

    在那個“憤青”滿朝野的明廷,當年就是與滿清議和都談不成,更別說答應李自成這個昔日的反賊的分國要求了。

    2、就是犒賞白銀百萬兩;

    李自成這班傢伙信不過;當年李自成打不過明官軍,也曾接受招撫。結果一眨眼的時間,就又反了。鑑於之前李自成等人的所作所為,別說拿了錢後打清軍,就他們之後不會突然回過頭來再攻打北京,都沒人能保證得了!

    再說,崇禎當時也拿不出這筆“鉅款”。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前,崇禎就曾召大臣進宮商討遷都之事。結果居然連遷都所需的幾十萬白銀都湊不起,最終崇禎也沒這個底氣堅持遷都了。

    現在李自成一下子就開口要上百萬兩,即便想議和也拿不出錢來。就是忽悠也很難忽悠過去,畢竟人家都兵臨城下了……

    當然,很多喜歡明朝的朋友都會搬出:“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立國宗旨。

    但是崇禎不與李自成議和,與這個還沒多少關係。畢竟自己的命要緊,如果能和,誰不願意?問題是,李自成那兩點壓根就無法接受,也是明朝當時承受不起的。

    試問這樣的戰力還想從明朝的手中接過統治權,直接和關外的滿清對抗,那不是找死。所以,乾脆撈點好處回西北養精蓄銳,等明朝和滿清耗得差不多,再圖進取。

  • 3 # 布夫舟

    最為關鍵應該就是李自成只是以議和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已,而崇禎皇帝也不願意被黑鍋。這個主要就是崇禎性格所致吧。崇禎這個人和明朝前面的皇帝相比簡直是一股清流,勤於國事,兢兢業業,生活簡樸, 不好酒色;但是另一方面,加上他過於急躁,多疑,以及死愛面子。此時的明朝官吏腐敗,加上自然災害,導致了內憂外患,明朝的滅亡基本上是時間問題。

    李自成雖然是農民起義軍,但是如果能夠得到朝廷的首肯,就意味著自己能夠身價百倍,高人一等。所以李自成在進軍北京的時候就說“君非甚暗,臣盡營私”,攻入北京城之後,據說他還親自到煤山去哭祭崇禎,“我來與汝共享江山 , 如何尋此短見” , 並且還封賞崇禎的兒子。所以可以看出來李自成是想和崇禎議和。

    為什麼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李自成仍然會有議和的想法呢?單從武力上來講,李自成攻下北京不是問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可是問題在於,攻下了北京,但是明朝的殘餘勢力還在呀,更為嚴重的當時的關外還有外族不斷入侵,李自成不得不防呀。另外,南方同為農民起義的張獻忠和自己關係並不好,萬一他抄自己後路,自己就可謂是四面受敵了。最為重要的第一點就是,李自成其實無意於北京,當時非常想回自己的的故鄉的,自己就曾說過就算是個北京城也比不上自己的故鄉西安。所以他佔領了北京,並沒有全力死守,而是將北京獲得的大量金銀珠寶不斷的運往西安,當清軍入關之時,在當時的情況下,大順完全可以調動山西、河南、山東的人力和物力,給予清軍痛擊。可是李自成還是匆匆一戰,便立即撤出了北京城。

    至於說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議和,其實他是想要議和的,因為當時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了,但是自己有不願意背上這個不好的名聲。因此崇禎皇帝使用了一貫的做法,讓大臣去做這件事情,如果事情做成了,崇禎的利益和名聲也不會有損失,自己還可以拿功勞。如果辦砸了,他就把負責的大臣打下去,從而掩飾自己。當初,崇禎想和關外的滿清議和,以便集中全力對付農民軍,而自己後來卻翻臉殺死參與策劃的陳新甲。所以當時的大臣都懂了這個套路,議和之事就這樣一直拖著,最後李自成終於打進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血管收縮怎麼治療?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