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05760654775

    民族樂派大師 格里格 挪威十九世紀中後期各民族文化藝術復興的高潮中,挪威藝術家在音樂上形成了獨立的民族樂派。第一位獲得全歐聲譽的北歐作曲家,就是挪威民族樂派創始人格里格。他被稱為“北歐的肖邦

  • 2 # 清樓雅士

    “世紀之交,俄羅斯音樂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斯克里亞賓和 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kryabin, 1872_1915)生於莫斯科。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一位在他出生不久即去世的鋼琴家。 他從小在祖母和嬸母撫養下成長,在溺愛和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他養成了多情善感的性格...”

  • 3 # 龍翼原創歌手

    世紀之交,俄羅斯音樂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斯克里亞賓和 拉赫瑪尼諾夫。

    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kryabin, 1872_1915)生於莫斯科。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一位在他出生不久即去世的鋼琴家。

    他從小在祖母和嬸母撫養下成長,在溺愛和與外界隔絕的環境

    中,他養成了多情善感的性格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習慣。 1888 年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薩福諾夫學習鋼琴,向塔浬耶夫和阿 連斯基學習作曲。

    畢業後很快就以青年優秀鋼琴家的身份在國內

    外旅行演出。

    斯克里亞賓的創作在學生時代就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且開始 有作品出版。他早期創作的主要是鋼琴作品,代表作有《練習 曲》、《前奏曲》、《夜曲》、《瑪祖卡》、《奏鳴曲》和《f小調鋼琴協

    奏曲》等。

    這些作品從短小的篇幅、體裁的特徵和富於詩意的抒 情氣質等方面都顯示出肖邦及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影響,當然音樂 中也不時流露出俄羅斯特有的舒展而寬闊的氣息。

    從90年代末起,斯克里亞賓開始熱衷於哲學研究,他閱讀 了大量哲學著作。

    他的哲學思想受到尼采“超人”說的唯意志主 義哲學和神智學的影響,並帶有極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特

    徵。 他認為世界上的物質存在終將會毀滅,人類的精神才是永生 的。藝術是一種宗教,它能把人引向更高的境界,達到精神的 解放。

    為了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哲學觀念,他的創作轉向了交響樂的 領域。1900年寫成的《第一交響曲》終曲合唱自寫歌詞,把藝術 當作改變世界的力量來謳歌。 1904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神 聖之詩》)標誌著他個人風格的成熟。

    三個樂章的小標題是“鬥

    爭”、“感官的享受”和“神明的遊戲”,表達了透過與敵對勢力 鬥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萌生崇高情感後,獲得解放的“我” 的狂喜,並沉溺於“創造的遊戲”之中。

    1907年完成的交響詩《狂喜之詩》是他後期的第一部代表 作。

    他更深地陷入了神秘的主觀意志的哲學冥想之中,它是前面幾部交響曲中連續展示的矛盾過程的“最終解決”——即遠離塵

    俗的自由創造而進入“狂喜”的“最高”精神境界。音樂由眾多 的主導動機、主題編織而成,織體複雜。

    隨著音樂風格的成熟,斯克里亞賓的和聲運用越來越大膽, 其和絃往往建立在四度疊置之上。 後期在神智學信仰影響下,他 在作品中設計採用了“神秘和絃”(由一系列四度C、汴、咍、E、

    A、D疊置而成)。

    在交響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 中,他不僅在龐大的樂隊編制中加入了鋼琴和無詞合唱,還使用 了“色彩鍵盤”將不同色彩投射於置於舞臺的幕布上,將光色、

    首樂、戲劇和宗教融為一"體。

    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

    曾就學於彼得堡音樂學 院,與斯克里亞賓同年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優異成績修畢鋼琴

    和作曲兩個專業。畢業作品獨幕歌劇《阿列科》在莫斯科大劇院 上演獲好評,並受到柴科夫斯基的讚揚。

    90年代後期,拉赫瑪尼諾夫開始在國內外頻繁地進行演奏和 指揮活動。

    1897年他的《第一交響曲》演出失敗,曾一度使他對 作曲喪失信心。1900年以後,他恢復了創作活力,相繼完成了

    《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和交響詩 《死島》等。1917年永遠地離開了祖國,在以演奏活動為主的流 亡生活中,他又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

    曲》和《交響舞曲》等作品。

    與熱衷於用音樂表現抽象哲學觀念的斯克里亞賓不同,拉赫 瑪尼諾夫更多沿著俄羅斯前輩作曲家,特別是柴科夫斯基的道路 向前發展。他的題材有俄羅斯文學、歷史和自然,他更注重在音

    樂中表現一個誠摯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

    他以人們易於理解的方 式把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體裁、風格和技巧與俄羅斯的音 樂語言結合起來。 他的音樂既有剛毅氣質又有悲劇性格;既有幻想又有哀傷。然而最富有魅力的是其氣息寬廣的抒情性和俄羅斯

    風格的悠長旋律,並每每獲得淋漓盡致的抒發。

    亞納切克(LeosJan6§k,1854—1928)是繼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後的一位捷克作曲家。生於摩拉維亞,曾在布林諾、萊 比錫和維也納學習音樂。 1881年在布林諾創辦管風琴學校自任校

    長。

    亞納切克的第一部重要歌劇《耶奴發》完成13年後,1916 年在布拉格上演時才受到捷克及歐洲音樂界的關注。

    亞納切克很早就對民間音樂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收集研究 民歌,出版了《摩拉維亞民歌集》。

    在創作方面,他表現出比前 輩捷克作曲家更徹底的民族主義傾向。 他拋棄了西方歌劇中的主

    導動機和音樂發展的手法,而著重對語氣音調的旋律性進行發 掘,以此來揭示人物內心的細緻的情感變化。

    亞納切克的重要作品還有歌劇《卡佳•卡巴諾娃》、《狡猾的 小狐狸》、《死屋》,交響狂想曲《塔拉斯•布林巴》和《小交響 曲》等。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1957)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他就學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後赴柏林和維也納學 習,歸國後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

    西貝柳斯的主要創作活動開始於19世紀90年代。在芬蘭民 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的創作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精神。

    他在民 族史詩、民間傳說和祖國的大自然景色中追尋民族之魂,他從芬

    蘭民族史詩《卡萊瓦拉》選取題材,創作了交響詩《庫勒沃》、 《傳奇曲4首》(其中第3首是《圖內拉的天鵝》)、幻想交響曲 《波希奧拉的女兒》和交響詩《塔皮奧拉》。

    他1899年創作的交

    響詩《芬蘭頌》,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作為一個交響曲作曲家,西貝柳斯創作了7部交響曲。他的 前兩部交響曲保持了一定的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後的幾部則顯現 出結構緊湊、樂思簡潔質樸的獨特風格。

    他認為交響曲之所以具有魅力正在於風格的簡練。他的音樂往往避免表面感覺上的美

    麗,而常常出現陰沉、蒼涼和突兀的音響,這與他對北歐大自然 的深刻感受不無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什麼英雄進入“吃雞”遊戲會“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