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看秋風999
-
2 # 形而上之規則
伊朗文明分兩段,波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前者是本土文明,後者是殖民地文明。現代的伊朗憑藉波斯文明的驕傲堅持著伊斯蘭文明。蠻有意思的“混搭”。
-
3 # 陌月講歷史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屬中東國家,位於西亞,國土面積在世界排名第十七。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朗的石油化工、核工業、汽車製造業發達,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NAM)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它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兩河流域國家(蘇美爾城邦、阿卡德王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所征服,也曾多次擊敗這些國家,重新獲得獨立。公元前7世紀初,伊朗族居民崛起於西亞。埃蘭人逐漸與伊朗人融合成一體,稱為胡澤人。埃蘭燦爛的文化成為伊朗文化的一部分。伊朗主要民族稱為伊朗人,屬雅利安人的一支。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米底王國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併成為了一個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拜火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於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是為伊斯蘭曆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阿亞圖拉·霍梅尼以一場伊斯蘭革命,把這個親西方的、世俗化的、富裕的工業大國拉出了高速現代化程序。伊朗歷史再次以它的即興、意外和顛覆性,震驚世界。與20世紀中期中東地區頻頻出現的政變不同的是,這是一場真實的革命,是一場從世俗化到伊斯蘭的革命,與西方社會的政治邏輯和政治推論完全相悖。上世紀60~70年代興起於中東各國的伊斯蘭主義運動,在伊朗實現了宗教力量的政治制度化。著名的伊斯蘭教研究專家伯納德·劉易斯認為:“這場革命在歷史上的地位與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同樣重要。”
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文中,論述了伊斯蘭文明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的挑戰。“9·11”恐怖襲擊以駭人聽聞的方式,把文明衝突的預言變為現實。伊朗與西方的對立,遂成為國際政治的焦點。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並稱贊伊核協議是“歷史性時刻”。但在近日美國對伊朗高官實行了斬首行動,擊殺了伊軍高階將領蘇萊曼尼。2020年1月6日,伊朗政府發表宣告,取消所有伊核協議對其限制措施。
-
4 # 出門忘記左拐
古波斯帝國
時間: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西至巴爾幹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衣索比亞,國土面積約達7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70個民族共1800萬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侵,征服波斯全境。[5]
-
5 # 尼古拉斯大錘
伊朗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為數不多的政教合一的國家,起源於兩河文明時期(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中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伊朗是由埃蘭文明起源,埃蘭歷史可分成三個時期:
1.古埃蘭時期(約公元前2700~1600年)由阿卡德人基什第一王朝國王恩美巴拉格西入侵埃蘭,埃蘭成為附屬國,後埃蘭的阿萬第一王朝擊敗烏爾,稱霸兩河流域,公元前23世紀末埃蘭人掙脫阿卡德人統治,建立統一的埃蘭聯邦國家。阿萬第二王朝滅亡後,西馬什王朝於約公元前2006年建立,並徹底攻滅烏爾第三王朝,直到前16世紀,帕帕提王朝滅亡,古埃蘭時期結束。
2.中埃蘭時期(約公元前1400~1100年)以安善王朝崛起,蘇薩王朝的國王舒特魯克-納洪特在公元前1185~1155年,擊敗加喜特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150~1120年由西爾哈克-印舒希納克重新奪回兩河流域,最終於埃蘭被巴比倫第四王朝擊敗,中埃蘭時期結束。
3.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800~600年)在公元前8世紀,埃蘭與巴比倫共同對抗亞述帝國,後因埃蘭國內亂,導致分裂成多個獨立國家,需無力抵禦外敵被一一擊破之後逐漸淪為各方勢力搶奪之地,公元前639年,埃蘭被亞述所滅,在經歷了亞述、新巴比倫和米底王國短暫的統治後,埃蘭成為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一個重要行省,稱為胡澤行省,居民被伊朗語居民同化,稱為胡澤人,新埃蘭時期結束。
伊朗建國簡史
波斯於1501年為薩法維帝國再次統一,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帝國將什葉派作為國教,是為伊斯蘭曆史重要轉折點,直至1979年四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君主立憲,實施全國公投後把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並在1979年12月革命領袖阿亞圖拉成為國家最高領袖。
回覆列表
太遠的就不多說了——古代的波斯帝國曾經是連結亞洲與歐洲文明的中轉站,不少波斯商人出沒在古代“絲綢之路”將歐洲以及中亞的文化帶到東方,然後再將中國的絲綢、茶葉帶回到波斯;換言之,伊朗商人的足跡比阿拉伯人踏上“絲綢之路”的時間更早。
下面說說伊朗的近現代光輝歷史吧:二戰結束後至今,伊朗經歷過三次比較大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這三次變革分別是“白色革命”、“伊斯蘭革命”以及“兩伊戰爭”;這些政治變革的遺產不可謂不深遠輝煌,其烙印不可謂不深。
“白色革命”,指的是伊朗當時(1962年)的領導人巴列維參照西方模式對這個古老帝國進行的改造工程——
這些改造專案包括“耕者有其田”、免費教育、工業產業化、城市化、世俗化(去宗教)等等;毫無疑問,巴列維的變革在當時是成功的,伊朗現在的工業底子大部分都是那個時期的基礎;
“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取而代之的是“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立國之本既有“憲法”也有“教義”——議會和政府的後面還站著一位“最高領袖”;伊朗國防軍後面還有“革命衛隊”!
“伊斯蘭革命”成功後馬上見證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導火線表面上是“邊境衝突”,但是實際上則是“崛起”的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兩強爭霸”:誰才是地區老大?
八年打下來,其結果是兩敗俱傷;不過伊朗作為什葉派穆斯林的領袖地位已經初見雛形,這樣才有了今天的“什葉派之弧”(黎巴嫩、伊朗、伊拉克、敘利亞)。
伊朗雖然不是阿拉伯國家,但是古代燦爛輝煌的波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相結合,在中東地區走出了一條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現在成了這一地區唯一能夠與土耳其比肩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