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溪書畫
-
2 # 唯美情感創作者
如何鑑賞元代高士倪瓚的《漁莊秋霽圖》?說起元代大畫家倪瓚那是無人不曉,他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氏。不但是個大畫家而且還是個詩人,擅長畫山水秀竹,畫風最早清潤,在晚年時候純真,色彩濃郁,特別是在側峰幹筆作上頗有見樹,也稱作“折帶皴”其中他的《漁莊秋霽圖》更是讓人覺得墨法的濃潤。
倪瓚的《漁莊秋霽圖》表現的是用平元三段式構圖,倪瓚用他的“折帶皴”畫法,用獨有的線條勾勒出每一筆,每一畫的平衡和均速張力,在樹幹的描繪中,雖然寥寥幾筆卻給人生機蓬勃,充滿了秋天的韻味之感。
他的畫在眼前的景物上,突出的是平坦的坡,層層疊疊的石頭堆積而成的效果,中間有時略加亭臺竹曳,給人畫風中間寬闊之感。遠景上是稍顯低矮的岡巒起伏,猛一看,前後沒有什麼區別,又給人一種眼前的景象漸漸遠去,而遠景卻回來的感覺,也體現了此畫比較抽象的手法。所謂江城風雨歇,筆墨晚生涼,珍重張高士,漁莊秋正濃!
-
3 # 左說春秋
元末的山水畫大家倪瓚,是一位開啟明清兩代古典山水畫風氣的大家。特別受董其昌推崇,把倪列為元四家之首。倪讚深遠影響明清兩代山水畫風,得益於他為人高古,不染塵埃。倪生於江蘇無錫,祖、父、兄積累資產豐饒。年輕時生活優渥。一生不事功名利祿,晚年家道雖衰,依舊笑傲塵世。畫作多出塵埃,追求簡約清淡風尚。人懷魏晉風尚,畫尚復古淡雅,惜墨如金,偏重意境,不事細節雕琢。是董其昌、石濤風格的鼻祖。位列古代十大畫家,英國大不列顛列其為世文化名人。
古代繪畫,人們常分為兩大類,一為工筆細膩氣派規嚴的宮廷派如趙孟俯等。另一派稱野逸派,如徐渭等。倪瓚當屬野逸與宮廷兩派之間,更側重野逸派。題主所說此幅同樣是倪讚畫風的代表作之一。野不及徐渭,莊不及趙孟(兆頁)。以淡雅疏清為上。總之,倪瓚開明清復古山水畫宗派貢獻巨大。而近代不少人把山水畫濃墨一團黑,不留一點空間,實在不敢恭維。所謂潑墨山水,我看極類書屆之醜書。
-
4 # 文藏
倪瓚是元代隱逸文人畫家的典型代表,為“元四家”之一。他清高雅潔,性格孤僻,素被後世奉為“高士”。倪瓚自創“折帶皴”,並形成山水畫“一河兩岸、三段式”平遠構圖,提出“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美學主張。
(《漁莊秋霽圖》畫心)
《漁莊秋霽圖》是倪瓚55歲隱居在其好友王雲浦的漁莊時所作,時隔18年後,洪武壬子年(1372年),倪瓚重見此畫感懷往昔,用小楷補題五言詩於畫中右上角,共七行八十七字,全詩如下:
“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慷慨。秋山脆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閒披對石床。此圖餘乙未歲戲於王雲浦漁莊,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漁莊秋霽圖》書法題款)
《漁莊秋霽圖》裱邊右上角有董其昌題簽:倪元鎮畫《漁莊秋霽圖》。裱邊兩側依次有宋旭、孫克弘、董其昌題識。“萬曆辛丑三月,獲觀於天馬山之雙松僧舍。七十七翁宋旭。”“石田雲:雲林戲墨,江東之家以有無為清俗。孫克弘。”“倪迂蚤年書勝於畫,晚年書法頹然自放,不類歐柳。而畫學特深詣,一變董、巨,自立門庭,真所謂逸品在神妙之上者。此《漁莊秋霽圖》尤其晚年合作者也。仲醇寶之,亦氣韻相似耳。董其昌己亥秋七月廿七日,泊舟徐門書。”
(《漁莊秋霽圖》裱邊題識)
《漁莊秋霽圖》描寫的是深秋時節雨後太湖一帶的蕭散簡淡的自然景色,採用倪瓚經典的“一河兩岸、三段式”平遠構圖,近景破石上畫有五、六棵隨風飄曳且依然挺拔的枯樹,排列錯落有致,稀疏簡潔。遠景是一片低矮的山丘,山勢從右向左緩慢舒展。中景是一大片留白為湖水,不畫水紋,沒有茅亭,也沒有人跡,具有空寂、荒寒的味道。大面積的闊水是倪瓚心境的體現,近景蕭疏挺拔的枯樹是倪瓚人格的描繪,這種蕭疏極簡的構圖正是倪瓚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的外在表現。
(《漁莊秋霽圖》全幅)
題款五言詩正好位於畫中留白的右上角,筆力蒼勁,行氣茂密,起到了連線近、遠景的作用,使畫面上下貫氣、和諧均衡,詩、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5 # 千年蘭亭
倪瓚是高士,可因有潔癖,鬧出很多笑話。比如有次喜歡上一名歌女,帶回家去。因懷疑歌女身上不乾淨,讓其反覆洗澡。折騰一晚上,也沒辦成事。
他的畫獨具蕭疏風格,為許多失意文人所追隨,人稱“疏體”。
《漁莊秋霽圖》歷來為人稱道,是他的代表作。近處畫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樹,隔水兩道山丘,和近處的土坡差不多。畫中並沒有漁莊,大概是根據雲林跋中“戲寫於王雲浦漁莊”來定的名。
全畫分近、中、遠三景。中景一片湖光,其實一筆未畫,遠景和近景墨色一致,沒有近濃遠淡的分別,但遠近的效果都很強烈。
畫山石先用勁健的長線條數道拉出,墨濃而乾枯。然後用幹筆在右下部和暗處乾擦幾筆,最後以淡墨略加點染。樹幹用幹而枯的墨蓬鬆地寫出大概,然後再加補幾筆,天然而豐富。
畫小枝用墨同於畫樹幹,但用筆的速度略慢,所以顯得墨色略重,水分也略多一些。樹葉稀少,僅以淡墨略點,或橫點,或“個”字、“介”字點,最後以更淡墨通身潤之。
遠山和近山雖不同,但在用筆橫掃時速度甚快,效果與近山略異。全用墨筆,不著一色,乾淨明潔,疏朗清澈,彷彿萬頃湖水在秋月寒夜下,澄澈清朗,令人俗慮盡空,心脾俱暢。後人稱譽他的畫“不食人間煙火氣”,並非虛語。
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太湖一帶的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
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椏用雀爪之筆型點劃,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線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回覆列表
倪瓚是元代末年的一有名的畫家,其名聲不遜於趙孟頫,其畫作大都是簡潔高古,人看去有空曠之感,心胸頓覺豁然開朗。
1355年,在一個蕭索清朗的秋日,倪瓚一襲白衣、鬚髮飄揚,在氤氳的香霧中靜靜立於太湖邊的王雲浦漁莊——那個離“只傍清水不染塵”最接近的地方。沒人知道,長佇於此凝望眼前這一汪湖水的他,腦中呈現了怎樣的圖景,才隨性而起,揮就了這幅曠世名作——《漁莊秋霽圖》。
《漁莊秋霽圖》構圖,近處是離岸不遠的汀洲,洲上幾株無葉的小樹,樹無葉,說明已是深秋,樹後水面平靜無瀾,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心態-平靜,與世無爭心胸豁達。
遠景是用濃墨勾勒的平坦的丘陵,丘陵上一無所有,遠景為什麼用濃墨?所謂遠景並非真的遠,其畫的構圖以險為特點,上部(遠景)的濃墨勾勒的丘陵自左至右貫通的,而下部(近景)卻只有汀上長著呈扇狀排列的幾株木對,更使畫面顯得上重下輕的險絕之感,我們都知道歐體字、魏碑楷書否草書等都是以險絕著稱的書法,此畫中的″書畫同源"被作者運用到了極致,因此,我說,這幅畫是寫出束的!說得對錯與否,請朋友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