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敵少女兔

    1.

    赤帝子斬白帝子,可能是一場早就寫好了劇本的演出。

    事實上,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很有問題。據《史記》與《漢書》的記載,劉邦斬白蛇之地,是在“豐西澤中”,而顏師古對此註解稱:“豐邑之西,其亭在澤中,因以為名”,也就是說,這個“豐西澤中”,就在豐邑鄉以西不遠的地方,此處有一亭,大概與豐邑一樣,同屬沛縣。

    而劉邦的家,就在豐邑鄉中陽裡。

    換言之,劉邦率領徒卒從豐邑出發,行至豐西澤中,恐怕最多不過兩三日路程。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何以會“徒多道亡”呢?難道這些徒卒連豐邑鄉都沒走出去,就跑了個漫山遍野,連抓都抓不回來了?

    因此,縱徒之事,恐怕並非事發突然,而是早有預謀。《西京雜記》卷二“酒脯之應”記述說,劉邦送徒驪山之前,徒卒曾贈送美酒和鹿肝、牛肝給他,而劉邦也十分大度的將這些食物與“樂從者”共享。這條記載很重要,如果它是真實的,那麼,在劉邦的徒卒隊伍裡,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便是這些“樂從者”。他們在路上共同參與出演了劉邦“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奇幻鉅製,似乎是十分可能的。

    而這次演出的劇本,應當也並不是眾人一時頭腦發熱想出的傑作,而是早在出發之前的那次酒席上,就已經敲定了套路。

    但遺憾的是,《西京雜記》一向被史家當做偽書,其所述之事多有怪誕之處,並不足信。因此,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劉邦斬白蛇是一場早有預謀的陰謀,更無法確認,他確實早在送徒驪山之前,便已有了反秦之心。

    不過,所謂“赤帝子斬白帝子”,以及那個莫名其妙的老嫗,當是假貨無疑,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確認的。也許劉邦確實斬了一條蛇,但真相恐怕也僅此而已,既沒有神秘兮兮的老嫗,那條蛇和上古眾神也根本毫無干係。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由劉邦和諸多徒卒共同出演的大型外景神話劇罷了。

    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剩下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是“赤帝之子”呢?

    2.

    “赤帝”所謂何人,歷來眾說紛紜,並不一致。有人認為“赤帝”即炎帝神農氏,居於南方,屬火;另有人認為,此處的“赤帝”,並非指神農氏,而是顓頊氏之後,乃火神祝融是也。

    但不管怎麼說,“赤帝”應當都與“火”脫不開關係。《史記•高祖本紀》注引應劭的說法稱,秦時,襄公及獻公曾祭祀白帝,而白帝屬金德。因此,劉邦標榜自己為赤帝之子,是要表明自己代表火德。火滅金,是天經地義,所以,漢滅秦,也是理所應當。

    這就很有意思。

    其實,這並不是劉邦第一次和火德扯上關係。比如《史記》與《漢書》就曾記載,說劉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這個記載很奇怪,莫非劉邦真的吃飽了撐的,去數過自己左邊大腿上的黑痣究竟有多少顆麼?

    對此,張守節注引《合誠圖》稱:“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也就是說,之所以會有“七十二黑子”,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火德的象徵,是天命的代表。至於他是否真的長了七十二顆黑痣,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恐怕沒人膽敢去數一數他腿上的黑痣是不是確實有那麼多。

    因此,從“五德終始說”的角度來看,所謂“赤帝子斬白帝子”,大概是有些道理的。火德的劉邦斬殺了金德的白蛇,這就好像是一種明目張膽的隱喻,象徵著他即將揮師西進,討滅暴秦。說白了,還是為了彰顯劉邦順應天命,是哄騙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手段。

    但是,這個說法有問題。

    最大的問題當然源自秦漢之“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並天下之後,始皇“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張守傑對此註解稱“秦以周為火德,能滅火者水也”,也就是秦政權認為自己代表的是水德。

    不僅如此,秦帝國還找到了自為水德的法統證據:“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謂為水德也。”

    既然秦帝國是水德,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宣稱自己斬的是“白帝子”,而不是“黑帝子”呢?

    此外,漢之“火德”及所謂“炎漢”,是東漢光武帝之後才有的說法。而在西漢建立之初,劉邦曾定下漢之德為“水德”,後來漢武帝又親揮御筆,將其改為“土德”。也就是說,在西漢的官方意識形態裡,從來沒有認為過自己是“火德”。

    既如此,西漢帝國的官員和學者,又為什麼要標榜劉邦為“赤帝子”呢?

    由此可見,用“五德終始說”來解釋“赤帝子斬白帝子”,恐怕並不能自圓其說。

    此路不通,還有他路嗎?

    其實是有的。

    3.

    早在周王朝時期,民間似乎便已有了“五帝五方”的觀念,儘管這種觀念可能說法不一,也不夠系統,但天地之間有五帝,存於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大抵該是時人的共識。比如《墨子·貴義》篇就說,“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史記·封禪書》中還記載,劉邦東擊項羽而還秦,曾問道:”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可見,即便到了劉邦的時代,”五帝五方“的觀念也依然很流行。

    重要的是,在這個觀念中,白帝居於西方,主金,赤帝居於南方,主火。而在現實中,居於周王朝西陲的正是秦,南方的則為楚。

    換言之,早期的秦人很可能非常認同這個觀念,並一向以白帝之後自居,否則的話,秦襄公、秦獻公也不會興師動眾的去祭祀白帝。

    居於南方的楚人是否也曾將自己比作赤帝之後呢?不知道,不確定。不過,在楚人屈原所做的《遠遊》中,詩人詳細描述了他遊歷四方,在玄武、雨師、雷公的侍從下來到南方,見到“炎神”祝融的經歷。

    而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這位祝融先生,指的正是楚人的始祖、顓頊氏的後人重黎。

    也就是說,楚人自比赤帝后人,或認為楚之代表為赤帝、炎帝,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這樣看來,事情似乎便清楚了:

    劉邦生長於楚地,其亡命於芒、碭之際,追隨者也皆為楚人;而赤帝居於南方,楚人又一向以“炎帝”、”炎神“之後自居,劉邦起事之時,欲以鬼神之事威服其眾,自然要假借”赤帝子“的身份。所謂南方的”赤帝子“斬殺了西方的”白帝子“,其背後的深意,恐怕還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隱喻。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對秦帝國的統一之路,楚人也許是非常不服氣的。因為不服氣,所以士氣可用,因此,各路諸侯起兵反秦,皆要藉助“楚”的名號為自己招兵買馬,爭取人心。陳勝的張楚,項梁復立楚懷王,莫不如此。

    劉邦起事之初,若要取得“沛中子弟”的歸附,自然也要利用“楚”的名號。但其時劉邦身份不過一亭長,所有不過芒、碭之地,並無項氏家族的政治資本。所以,早期的劉邦尋求鬼神的幫助,為自己的起義確立一個正義的目標,我認為是十分可能的。

    起義之後,劉邦“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可見他曾大規模傳播自己“赤帝子”的身份以爭取民心。

    顯然,這個觀念一直被他貫徹到了楚漢戰爭時期。井陘之戰時,韓信指揮漢軍二千騎“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兩千”,則知當時漢軍旗幟的顏色仍然是紅色。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 2 # 吳念玹

    這就好比在後來漢武帝時期所提出的“天人感應”之說。赤帝所代表的是劉邦,按五行之說為火,而斬白蛇,亦有滅秦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愛的人因為性格不合分手,男生能立馬找下家上床還否認發生關係,這些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