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家故事

    中醫當中所說的 消渴,按照劃分的話,可以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總體來說,是以多飲,多食,多尿,還有身體消瘦這幾個症狀作為前提的一類疾病。

    現代社會的話,糖尿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上述症狀。

    不過,作為糖尿病,主要是以化驗檢查結果作為標準的。空腹血糖7.0以上,餐後兩小時血糖11.1以上,糖化血紅蛋白6.5以上。

    而早期糖尿病,其實並沒有明顯臨床症狀。所以,完全不能用中醫當中的消渴症來對應。

  • 2 # 突發應急

    中醫判斷三多一少是比較明顯的症狀,還有在未有症狀的前期,稍有小常識的人不難發現,就是排尿過後有螞蟻,這時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西醫靠儀器檢測血糖指數,如早晨空腹血糖超過參考數值,西醫就可以判斷胰島細胞受損,有糖尿病的可能,還有一種用試紙直接測試尿液,在試紙的色卡對一下,超過色卡標註的顏色,就是尿糖的出現!

  • 3 # 執業中醫師董有剛

    西醫糖尿病,指胰島不能吸收糖,糖從尿液中排洩。中醫消渴指津液不能輸布五臟,雖飲食多而人體消瘦,飲水多而尿多,故口渴。

  • 4 # 魯南製藥小貼士

    實際上,糖尿病並不等於消渴症。

    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極高的一種慢性病,可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生活中,以2型糖尿病較為常見,它主要是由胰島功能受損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糖尿病後期可誘發一系列併發症,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

    消渴症是什麼?

    所謂消渴,其實是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的統稱,多表現為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消渴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皇帝內經》中,後來,“醫聖”張仲景也在《金匱要略》中對它進行了詳細論述。

    張仲景指出消渴症的症狀和病因,是“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簡單概括,就是虛勞(主要表現為五臟虛證)和營衛(人體中的津液,在血管內稱營,血管外稱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雖與消渴病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二者是從屬關係,糖尿病是消渴病的一種。

    不論是消渴症還是糖尿病,患者都要積極施治,儘可能地降低其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 5 # 醫者李楓

    再來看看西醫的糖尿病,是以血糖的升高為診斷標準的。包括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超過7mmol/L或者餐後血糖升高,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11.1mmol/L者。糖尿病可以有症狀,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多飲、多尿、口渴及體重下降,這種典型症狀與消渴症中的“下消”很像。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中醫中關於“消渴症”的描述有相當多的病例屬於今天的糖尿病,但一定不是全部,而西醫中的糖尿病則即可能出現“消渴症”中所描寫的症狀,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僅僅出現空腹血糖或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正常的情況。此外中醫所描繪的消渴症也有可能是西醫的其它疾病,如尿崩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乾燥綜合徵、慢性消耗性疾病、熱病(發熱)脫水、甲亢等。

  • 6 # 廣東生科

    在現代醫學意義上說,無論是糖尿病還是消渴症都是一種稱呼,指的是同一種病,只是東西方不同的叫法。不過,現在的主流叫法是糖尿病。

    在中國,據可考的資料,在《黃帝內經素問》時已經提出了消渴症的說法。中國古代人對消渴症的治療方式方法很多,像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就提出說:糖尿病患者應該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被稱為世界糖尿病飲食療法的鼻祖孫思邈更是在他的《千金要方》裡明確指出:“夫醫者,當需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

    糖尿病的叫法由來已久,在17世紀,一個叫托馬斯威廉的英格蘭人發現了“甜尿”這一事實,並且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了拉丁文字詞彙Mellitus,意思是極甜,專有名詞則叫做Diabetes Mellitus,也就是我們說的糖尿病。

    其實不止有糖尿病、消渴症的叫法,在印度也有僧侶意識到這種疾病,並把得這種病的人分為年老的肥胖者和瘦小者。

    還有古敘利亞醫生阿克特斯也對糖尿病有過詳細的描述。

    ......

    其實透過上述你會發現,無論是中國古代先賢說的消渴症,還是英格蘭人提出的糖尿病,亦或是印度僧侶認識的年老的肥胖者和瘦小者都好。都是具體的症狀來描述並命名該疾病,譬如消渴,指的就是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裡面的多飲、人消瘦,而糖尿這一說法則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尿糖現象。至於糖尿則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的尿糖現象。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受限於醫療技術水平,造成對糖尿病整體認識的不足,不同地區的人民儘管都認識到了糖尿病這一病種,但僅根據自我發現的不同症狀以命名該疾病。當然此類描述不十分準確,比如並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會尿糖,也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會出現消渴症狀。不過,既然已經對此病有所稱呼,一般後世醫生都會沿用過去的叫法。過去叫法在現代意義上不代表全部,僅是沿用過去對這種疾病的一個稱呼。

    現在主流叫法依然是糖尿病,一方面是因為現代醫療體系就是以西醫為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糖尿病治療做出極大貢獻的就是西醫。在1922由年輕醫生班廷發明的胰島素,使糖尿病一夜之間從極難控制的頑疾變成了一個可以控制的疾病。為紀念班廷為糖尿病治療做出的貢獻,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把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了世界糖尿病日。

  • 7 # 孫醫生講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作為多年的糖尿病醫生,我認真的思考了一下,來試著回答一下,看你是否滿意,

    糖尿病和消渴症這兩種叫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但是這兩種疾病的發源也不相同,起名機制是不一樣的。“上消”偏重於中醫的肺,“中消”偏重於中醫的胃,下消偏重於中醫的“腎”。

    消渴是中國的說法,傳統中醫認為,消渴病根據症狀的不同,被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口渴、多飲、口乾舌燥被稱為上消,中消為易飢好餓、消瘦明顯,下消根據中醫理論,應該是長期血糖升高,出現了眼、腎、神經等的併發症,表現為臉色發黑,口乾舌燥、腰膝痠軟、睡覺出汗、小便頻繁、顏色渾濁等症狀,疾病到了晚期階段。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變在肺、胃、腎,但是並不完全對應現代醫學的肺、胃、腎。

    消渴症的診斷在古代完全是按照糖尿病的症狀來進行診斷的,在中國古代,尚沒有相關的實驗室檢查,雖然在公元前1122年的殷商甲骨文就有關於糖尿病的記載,在甲骨文上,糖尿病被稱為“尿病”,直到唐代,才有典籍記載“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消渴症也”。由此,我們知道了糖尿病人的尿液是甜的。

    公園5-6世紀,兩名印度醫生髮現尿液是甜的,之後,華人也記錄了尿液是甜的,但是直到18世紀,糖尿病才被作為專有名詞被廣泛使用。

    因此無論它叫糖尿病或者消渴症都是同一種疾病,就像一個人,他在西方叫喬治,來到中國取名鐵蛋一樣。

    但是消渴在現代卻有著歧義,很多人認為消渴,就是消滅口渴症狀,因此有些人出現口渴的時候會服消渴丸來改善症狀,卻出現了嚴重的低血糖情況,這是非常危險的,就像保健品一樣,並不是保證健康的物品,標準名稱卻是膳食補充劑,可是喜歡保健品的人誰知道這個名稱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100:104勇士哈登杜蘭特同砍35分,庫裡三分鎖定勝利,如何評價本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