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香紫砂文化

    小說並非正史,再怎麼推測,都是建立在作者構造的虛有情節。

    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何為“物故”呢?

    據《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瑁(劉瑁,劉璋的哥哥)狂疾物故。”裴松之註解說:“魏臺訪‘物故’之義,高堂隆答曰:‘聞之先師:物,無也;故,事也;言無復所能於事也。’”

    所謂“物故”其實就是指死亡。

    而說馬謖“下獄物故”,就是說馬謖死在了監獄之中,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馬謖並沒有被諸葛亮斬殺。

    當然,死在獄中也並不一定就如大家所言:馬謖是病死在獄中的。

    馬謖不死不足以平民憤、樹軍威,但諸葛亮又不忍心將他斬殺,他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尊嚴的死法當是自殺。

    此外,裴松之在《三國志•馬良傳》注中引《襄陽記》的記載說,馬謖臨死前曾給諸葛亮寫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意思是說,馬謖希望諸葛亮能夠效仿古人殺鯀而重用鯀的兒子禹,幫他照顧家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馬謖交代後事時並沒有見過諸葛亮,不然他也不必寫信,這也可以證明諸葛亮並沒有揮淚斬殺馬謖。

    諸葛亮雖然沒有揮淚斬馬謖,但馬謖死後,他確實為之痛哭流涕,並且親自到馬謖的家中祭奠馬謖,還替他撫養妻兒。

  • 2 # 青魚小賢

    在整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他比較看重的有三個人,文有姜維和馬謖,武有魏延。姜維被孔明視為其“文韜武略”的繼承者,是衣缽的繼承人,更是孔明的唯一弟子門生。而武將魏延更是三國中可以與馬超、呂布、趙雲、關羽等人比擬的存在,用魏延的話說就是我誰都不服,只服丞相一人而已。魏延腦後雖有反骨,但因為其卓絕的戰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將,為孔明所看重。而這三人中最為特殊的當屬馬謖,馬謖和孔明像師生而非師生,似父子而非父子。

    魏文帝曹丕死後,其子曹叡(魏明帝)即位。諸葛亮考慮到魏主根基不穩,而原先的降魏蜀將孟達受到魏興太守申儀的排擠,企圖再次歸蜀。諸葛亮趁此北伐,而失守街亭這件事發生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第一次的北伐中。

    當時魏主曹睿駕幸長安,親自督戰,重新恢復司馬懿的官職,命其為平西都督,大將張郃為先鋒,來抵抗孔明的北伐。而街亭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的秦安縣隴城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危防關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因此街亭無疑在這次戰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諸葛亮視為咽喉之地,是能否攻取長安的關鍵,也關係到整個北伐的成功。

    一個人就算真的很有本事,也很容易被自己的自傲和自負所毀滅。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述,當時的馬謖只要按部就班地把隊伍安插在街亭要道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因其自恃所能,最後導致街亭的失守,更被軍法處置,以明軍令。

    劉備在去世前,曾經告誡孔明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堪重用。

    而馬謖在受命駐守街亭之前也是有此徵兆的。

    第一個徵兆是當時馬謖聽聞曹叡親臨長安督戰的時候,就說“量曹叡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馬謖何許人也?一軍中參將也,說白了就是參謀,負責參與軍事戰略謀劃制定的。一個參軍何德何能竟然如此藐視一國君主?唯一的解釋是,一對孔明此次的北伐充滿了信心,二是內心的狂傲。而根據他後來的表現,對北伐充滿了信心很足,但內心的驕傲也不少。

    第二個徵兆是孔明在任命馬謖為主將的同時,仍然任命王平為副將,還派遣高翔、魏延為接應。如果這些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圖心安的話,完全可以另換主將來駐守街亭。而孔明的心神不寧,本身就說明一件事,那就是馬謖此人不堪大任。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的。有時候,一個人的感覺很重要,第六感也很準,不能不有所信。

    而後來馬謖到了街亭後的表現果然差強人意。三番兩次不聽副將王平的勸諫,更懷疑起孔明的部署來。

    對王平說“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癖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又說王平“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若魏兵到來,吾叫他片甲不回!”

    還說“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從這些言語來看,馬謖真可謂狂妄至極,真有所謂“丞相不在此,我馬謖佔山為王”的味道。他馬謖雖然從小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實戰經驗卻不是很足夠。戰國時候的趙括紙上談兵豈不聞耶?

    每當讀《三國》至此,總要為馬謖此種作為怒目圓睜,也為孔明的此種安排扼腕嘆息。惟因愛上三國,惟孔明一人而已。

    從孔明的揮淚斬馬謖中,我恍然大悟,原來孔明也不是算無遺策的啊!

    在《三國演義》中,孔明無疑神化了,能夠作法借東風;能夠在五丈原,擺下七七四十九盞天燈與天借壽。他宛若一位神明,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總能算無策。

    在馬謖的事件中,他更像是一個伯樂,想尋找自己的那匹千里馬。哪怕在如此重要的任命中,相信自己平時的判斷,毅然給了馬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又像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在痛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導致北伐失敗的同時,也痛惜馬謖要死在自己的軍法之下。正如馬謖死前所說“丞相視某為子,某視丞相為父”。馬謖死得無所怨恨,也不能有怨恨。

    至於題主所說的孔明揮淚斬馬謖是否有什麼隱情,有的只是孔明對馬謖特殊的感情。隱情不敢說。但也有人說,按照現今的街亭地形來看,就算馬謖當道駐兵紮營也很難守得住街亭,但實際情況誰又能說得定呢?

    反倒歷史中街亭失守是真的,馬謖被斬是真的,這一次北伐失敗了也是真的。但也許那時候的馬謖,能夠收斂起內心的自負和自傲可能就會有另一番結果了吧。

  • 3 # 三個二先生

    首先正史裡,只記載了馬謖自恃多年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經驗豐富,諸葛亮七擒蠻王孟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計謀就是馬謖說的。很有經驗,諸葛亮經不住馬謖再三請求,就同意他和王平去守街亭,至於他盲目相信計謀不考慮實際情況,導致街亭失守,是其自己之過。野史裡,曾提到過,劉備生前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向諸葛亮說此人自恃才大,傲視一起,不可重用,諸葛亮當時僅僅以為劉備生性謹慎,不料果然被他說中

  • 4 # 快樂猴兒看娛樂

    馬謖,諸葛亮覺得馬謖才氣氣量遠超常人,且對軍事謀略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諸葛亮一直都十分的器重馬謖。

    但是劉備對馬謖的評價比較負面,劉備曾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馬謖不得太過重用,他的才能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高,劉備提醒諸葛亮對馬謖多加留意,不要把過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做。

    正常來說,諸葛亮應該考慮到劉備的建議,但是到了後來征戰中馬謖提出了很好的計劃,讓諸葛亮非常成功的收服了南方地區的人心,這讓諸葛亮對他產生了信任。

    後來在討伐魏國的時候,諸葛亮沒有選擇經驗更為豐富的老將,而是讓馬謖統領軍隊,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最終還是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馬謖沒有聽他的話,選擇了南山作為部隊的根據地,他認為南山易守難攻,卻沒有考慮到飲水的問題,就因為這,導致部隊的一再潰敗。

    諸葛亮的這次討伐魏國,足足帶了十萬的兵力,就是因為馬謖沒有聽話,而導致討伐失敗。

    因此諸葛亮回到軍營後,毫不留情的殺了馬謖還有他手下的一些將領,以儆效尤,以正軍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出自什麼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