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命中註定9594
-
2 # 小紅瓜的瓜瓜子
啤酒最早是埃及人發明的。人類使用穀物製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製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製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佈的法典中,已有關於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於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
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於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次發酵難度要高於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後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次產、酒體純淨、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
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階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於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後來越來越火,於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
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
結果英國和愛爾蘭那邊水質更誇張,超硬(硫酸鈣),他們為了掩蓋味道,只能用很多烤過的麥芽,降低PH值,用麥芽焦香掩飾水質味道,於是有了波特(Porter)。後來大家覺得焦香味都不夠爽,再來點糊味更好,就有了世濤(Stout),後來更升級為帝國世濤(Imperial
stout),這些酒普遍特點是酒精度偏高。
後來英國殖民印度,啤酒海運過去之後老容易壞,他們發現往裡面使勁兒放啤酒花可以保質,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印度淡色艾爾酒,傳說中的IPA(Indian
Pale Ale,印度淡艾),喝的人多了,也就流行了,但這個酒跟印度半毛錢關係都木有好麼。
-
3 # 流浪的水珠
啤酒和葡萄酒、中國黃酒並稱為世界三大古酒,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具體到人類最早釀造啤酒的年代起源於何時,因年代過於久遠,其真實具體的事實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現代人只是透過一些考古遺蹟進行推斷。
人類目前接受程度最廣的古老啤酒發酵蹤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7000多年。在歐亞大陸交界地的伊朗,考古發現了含有大麥汁發酵殘餘的陶罐。依照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尚沒有蒸餾技術,因此可以確認的是一種古老的飲食遺蹟,歷史學家因此推斷可能是最早的啤酒。
在附近的扎格羅斯山脈也發現了麥汁覆蓋的石塊,古老的啤酒釀造過程並不具有像現代這樣高度發達的配方設計和釀造工藝的控制,只能透過簡單可行的方法,按照釀酒師的經驗,將燒紅的石塊投入到發酵中的大麥汁中,以提高發酵溫度。當時的啤酒產品更像是一種粗糙的穀物發酵產物,渾濁而又口味古怪複雜。
而早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河南省賈湖遺址中就有釀造酒的痕跡,與中亞地區的最早發現遙相呼應。懷疑當時人把大麥、稻米、蜂蜜和水果混合發酵成酒精飲料,有人說這是啤酒的雛形。但這種釀造方式過於原始和隨意,任何水果和穀物都可以,還不具有真正的啤酒各種要素。
而到了公元前5400多年,在陝西米家崖文化中,發掘了一些陶罐,檢測出了清晰的大麥和其它穀物的痕跡,尤其是大麥澱粉粒殘留的存在,也符合實驗中澱粉粒在釀酒過程中損傷形態的記錄。從穀物型別上講這是非常明確的古代中國啤酒發酵記錄,印證了古老的農業中國是世界啤酒發源地之一。只是在後來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大麥始終在中國地區處於比較弱勢的種植地位,不如其他五穀-稻(大米)、黍(黃米)、稷(又叫粟,小米)、麥(小麥)、菽(大豆)。更現實的是,古代中國很早就開始使用酒麴這種發酵工藝中最偉大發酵媒介,利用群體性的微生物菌群,協作糖化、發酵,釀造過程同步進行一氣呵成,因而可以釀造酒度可高達20多度的黃酒(早期是醴酒,固形物較多,後逐步被黃酒取代),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初級型別酒精飲料,過早的進入了更高階的發酵酒精飲料時代。因而啤酒和葡萄酒這些初級的酒飲料始終未能在漫長的古代中國有更大的發展。
公元前6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記載的石板上就經常出現喝啤酒的場景,人們使用蘆葦杆吸食著含有大量沉澱雜質的麥汁飲料,這種喝酒的方式與希臘鉅著《遠征》(公元前5世紀)中關於如何喝啤酒的方式非常接近。這種酒其實更像是一種發酵過的粥。據說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催芽,經過烘乾碾磨後,可以加工成麥芽餅。不知道是如何發現的,這些麥芽餅混入了熱水,就意外的得到了甜絲絲的麥汁。
蘇美爾文明中讚美酒神寧卡西的詩歌中,描述了這種古老啤酒的配方。“使用雙層大麥麵包加水發酵變可以得到啤酒”。而且會在祭祀中大量的使用。
而到了距今約5000多年的兩河文明的繼承者古巴比倫時代,則發展處了更多的啤酒型別,從紅色、棕色到幾乎黑色的都有。同蘇美爾一樣,這些酒懸浮的雜質過多,因此也需要使用蘆葦杆來吸食。
公元前1750多年,巴比倫第六代君主漢謨拉比頒佈的最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很多關於啤酒的法規規定。讓啤酒成為了當時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受到的高階飲品。
而在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啤酒則被賦予了更加複雜的宗教和經濟意義。據考古記錄證明,不但統治階層中的法老每天飲用啤酒,還使用啤酒做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同時使用麵包和啤酒給於修建金字塔工人的結算工資,大量出土的石板上刻著眾多當時釀酒和喝酒的場景。發掘的金字塔周圍的工作場遺址中就有釀酒坊。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而到了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啤酒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被當時顯的更容易釀製的葡萄酒所擠壓。當時的上層人士都把啤酒當做是帝國邊界周圍蠻族人才飲用的飲料。而且當時的國家行政區域中心地中海沿岸更適合種植葡萄,又不屬於人類的基本口糧,不會造成糧食的浪費和短缺。因此葡萄酒成為了國家核心地區的主導酒精飲料。而作為邊疆周圍地區的,包括歐洲今天大部分的中南歐西歐則適合種植大麥,傳承了西亞和中亞地區傳播過來的啤酒這種古老的人類酒飲料文化和技術,並留存至今。
回覆列表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的“藍色紀念碑”上,記錄了公元前3世紀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其實,啤酒的發明者是蘇美爾人。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製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並沒有豐富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