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衚衕串子7ing希

    最後一次朱棣都掛了,找朱允文是順手,出去立威是主要。畢竟皇位是造反來的,總得乾點什麼掩飾一下,出去宣揚一下泱泱大國威儀。讓天下人看看,朱棣當皇帝外邦都服我,你們就別逼逼了,尤其是那些被株連十族都何必呢。

    這就是朱棣他老人家花錢解心寬,如同父母走了,兒子花錢大辦葬禮,花錢安慰自己。他老人家一樣,一輩子都揹負著這造反奪權的名聲和陰影,總得乾點什麼粉飾一下,反正天下人認為他是反賊的也不會活過來說他不是,認為他不是反賊的一如既往的歌功頌德,普通老百姓不關心反正皇帝都姓朱。所以好多事是做給自己看的。

  • 2 # 魔方歷史觀

    如果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因為尋找建文帝,那就比較搞笑了,屬於是典型的“錢多花不完”那種情況。鄭和下西洋和尋找建文帝蹤跡之間,確實有一些聯絡,但聯絡不大。

    靖難之役之後,朱棣登基為帝,但是朱棣在攻破京城之後,沒有見到建文帝,朱棣的這個侄子生死不明,沒有蹤跡。這對於朱棣來說,是一塊心病,畢竟建文帝才是正兒八經的繼承帝位,朱棣是中間插隊成為的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讓朱棣曾派人在民間尋找過,而鄭和下西洋時,也有要尋找建文帝蹤跡的意圖。

    《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但是鄭和下西洋一事主要的不是找建文帝,這個事咱們可以從朱棣本人以及下西洋這個事來分析。

    從朱棣的角度看

    朱棣不是個軟弱皇帝,這點從他發動靖難之役就能看出,他是個掌握實權的硬派皇帝,而建文帝本身已經從靖難之役中失敗了,就算沒有身亡,流落民間,那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了,以朱棣掌握國家大局的手段,建文帝就算還活著,對朱棣的威脅也不大。

    朱棣尋找建文帝,主要是他自己的原因,畢竟朱棣登基為帝不是正常繼承,心理上還是有些過不去的,所以,在鄭和下西洋時,朱棣有過讓他尋找建文帝蹤跡的指令,但也不會說七次下西洋都讓鄭和去找,況且鄭和七次下西洋期間,也不是全在朱棣執政時期。

    從下西洋一事上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活動,這種大規模的活動伴隨著商業、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動,還有就是“宣揚國威”。

    下西洋這個活動不是菜市場買菜,到那兒就買了,下西洋這個大規模航海活動,開銷很大,準備的船隻、人員等,都不是小操作,況且海上航行具有風險性,所以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可能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就算當時明朝錢多,也不能是這麼個花法。

    總結

    鄭和下西洋開始自永樂(朱棣)年間,結束於宣德(明宣宗)年間,七次航行,途徑數十個國家,人員多、時間長、規模大,而這種遠航活動,所為的絕不是尋找一個下落不明的曾經的皇帝,而是一種建立在商業、文化等方面的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活動。

  • 3 # 真香的歷史君

    第一:朱棣為什麼要去尋找廢帝?

    第二:為了尋找廢帝,用的著鄭和七次下西洋嗎?

    對於上面兩個問題咱們一個一個的來解釋。

    在解釋之前,我們首先得對問題中的核心人物朱棣來一個人物素描: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0歲受封燕王,17歲的時候以藩王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封地,並駐紮在封地。由於朱棣的封地居於大明北方,所以直接面對就是蒙古部落。

    朱棣帶兵打仗的本事那真不是蓋的,在當藩王的時候就多次參與攻打蒙古殘餘勢力的軍事行動,並且屢建奇功。因此朱棣的軍事才能是給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並且朱棣認為。但是奈何中國自古立太子的時候就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到了朱元璋這裡,同樣也沒變,更何況那時候作為皇孫的朱允炆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而朱允炆則是太子朱標的兒子。

    這種情況下,朱棣想做皇帝,那除非發生奇蹟。

    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朱棣的奇蹟發生了。太子朱標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去世了,而太子的英年早逝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本該是由兒子朱標來接他爹朱元璋的班,現在卻輪到了孫子朱允炆來接他爺爺朱元璋的班了。

    洪武三十一年,年僅15歲的建文帝登基,而建文帝在上任之後就發現了一個非常重大,且不得不去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對於他這個新皇帝,幾個叔伯們好像都不怎麼鳥他 ,個個擁兵自重,摩拳擦掌。這時候建文帝就將所面臨的情況跟自己的幾位老師說了下,於是幾個人一合計就決定 採取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削藩”。

    說實話,這個方法好是好,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他藩王可能是軟柿子,隨你建文帝怎麼捏,但是燕王朱棣卻列外,他是個鐵疙瘩,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本身心裡就很不爽,一來是因為自己對於大明王朝的貢獻是遠大於大哥朱標的,但是朱元璋卻沒有立他為皇儲。二來就是朱棣當藩王的時候希望朱元璋不要把他趕回封地,把他留在這個這個聲色犬馬的應天(南京)讓他至少還可以尋歡作樂過一個優哉遊哉的生活,但是朱元璋卻又傷了他的心,還是在他成年的時候執意將他趕回了封地,和應天比起來就是一個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

    所以當朱棣得知他的侄兒開始“削藩”,並且將一些不聽從命令的藩王貶為庶人的時候,他心裡面那股怒火終於爆發了。

    1399年 8月,朱棣號令燕軍,以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1402年6月,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稱帝。

    至於中間的詳細過程,咱們就略去不表,因為太精彩了,建議大家讀下書,仔細的瞭解一下,接下來咱們回到開始,來解決開頭所提出的兩個問題。

    第一:朱棣為什麼要去尋找建文帝

    首先我們要明白,但凡古人一遇到需要透過戰爭來解決事情的時候,他都一定要講一個 “師出有名,且名正言順”。

    所以我們就按照這個來分析一下朱棣的情況,朱棣是否師出有名?有,至少朱棣本人覺得有,他不是要反建文帝,而是要“清君側”,所以“名就有了”,但是後面朱棣攻克南京之後,在建文帝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就稱帝 。

    這個時候一個非常重大卻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就到了朱棣這一邊了,那就是他侄兒朱允炆才是朱元璋親自立的皇儲,換句話說建文帝朱允炆才是大明王朝“合法且有效的繼承人"。那你朱棣在建文帝生死不明情況下就稱帝,你是什麼意思?你繼承帝位的合法性從何而來,建文帝傳給你的?因此,朱棣本身也知道他這個帝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建文帝必須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所以朱棣終其一生都在不停的尋找自己的親侄兒。

    第二:尋找建文帝用的著鄭和七次下西洋嗎?

    首先,到現在都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與尋找建文帝之間有任何的因果關係,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矛盾。但是這個不妨礙我們來猜測一下,我個人的猜測是,鄭和頭兩次下西洋可能真的和尋找建文帝有關係,而且可能還有很大的關係,理由在解釋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就說過,建文帝的生死對朱元璋來說那是如鯁在喉,一天找不到,就一天也睡不好。而後面的幾次,可能關係就不大,因為在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朱棣的政權已經穩定了,建文帝的生死對他來說已經並不重要了,所以後面幾次下西洋大機率都是朱棣為了彰顯國威而進行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歷屆NBA的FMVP球員中,你認為哪一屆的FMVP球員份量最重?哪一屆球員份量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