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中快客
-
2 # 求圓4
還有“戚家軍”,這支由抗倭英雄戚繼光帶出的勁旅,在抗倭鬥爭中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雖然軍隊數量人數不多,但戰鬥力是非常棒的。
所以這件事情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
3 # 圖影觀史
宋的主要原因是體制重文抑武,武將地位遠低於文官,而且由於趙匡胤自己就是兵權在握黃袍加身的,所以宋朝對武官防範基本上到了嚴苛的程度,寧願犧牲一些軍事和領土上的優勢,也不願看到武官獨大。然後是宋朝的募兵制度,很多時候朝廷為了賑災或者維持社會穩定,會讓軍隊去吸收很大一部分災民和無業遊民,而且還有很多士兵是犯人充軍的。他們本身的戰鬥素質極低,服從命令的能力極差,軍紀渙散,所以戰鬥力渣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宋朝面對的敵人們也是一個比一個強悍,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以及蒙古人,哪一個都夠任何中原王朝喝一壺了,更別說很多時候宋朝還一下子面對倆。就算秦漢再生、盛唐轉世,也不敢輕敵。其實宋朝在軍隊上還是願意花錢的,軍費軍餉開支也非常大。但趙宋皇室對武官極度忌憚使得將領才能發揮不出來,募兵制度和腐敗使得士卒戰鬥力不強,外敵強悍更是比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壓力都大,宋朝扛了那麼久,熬死了遼金西夏,對蒙古這個軍事強國民族撐了這麼久,也算可以了。明朝的問題是延續了元那套落後的軍事貴族世襲體系,而且對基層控制力弱,整套軍事體制甚至不去宋先進,是一種倒退,以至於家丁制度和衛所拖垮帝國本身。還有就是外交上滿足於關內,放棄了進一步分解蒙古諸勢力的時機,連內附的蒙古部落都懶的管理,放任蒙古人整合,在後來又成為心腹大患。
-
4 # 葉之秋
宋朝之後的武力下降了嗎?這個觀點沒有任何有力證據!
這個觀點貌似尋常,其實很陰險,暗藏兩個觀點:
一,崖山之後無中國。
貌似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就使得中國變弱了,不行了,一代比一代差了。
事實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兒。別的不說,明太祖時期的軍隊實力不差吧,不但漢人內戰可以,北伐時期也是橫掃北方,蒙元幾乎組織不起什麼像樣的對抗。
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中國火槍騎兵更是大顯神威,將蒙古騎兵打得屁滾尿流。
可以說一直到明朝末年,中國軍隊的實力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宋後的武力弱了嗎,一點沒弱!
二、皇漢論。
在一些人心中,中國就是漢族,漢族就是中國。元朝是蒙古,清朝是滿族,都是韃虜,都不是中國。網上有不少人認為元朝、清朝是中國淪陷,這是相當錯誤,相當危險的觀點。
華夏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民族。嚴格意義來說,所謂的純種漢族人根本不存在。
炎黃子孫就是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與黃河中游的黃帝部落幾百年征戰、融合之後,方才形成了最初的華夏族。
之後,蚩尤退走,散為九黎,又有許多人遠走八荒,化為四周其他戎狄。
因此,不單單是現在中國境內的許多民族,祖先源自炎黃,就連周邊一些國家的始祖都可以上溯到炎黃、夏商周時代。
秦漢時期有匈奴,隋唐時期有突厥,宋朝有契丹、党項,後來有女真,這些民族最後都消失了,他們去哪裡了呢?
他們都與中原漢人融合,最終大都成了漢人!
就像蒙元時期所謂的漢人,就不是我們理解的漢族人,而是當時在金國生活的所有民族人,統稱為漢人。南宋境內的人被稱為南人。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到現在大家聚在一起不容易。不要老是皇漢,要知道我們的體內本身也有少數民族血統。
-
5 # 釣魚倌
客觀的說,應該是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軍事便一蹶不振,順著下坡路一直下滑,直到亡國。
大唐帝國隕落的直接原因就是藩鎮割據,藩鎮制度是大唐王朝軍事上的一個敗筆,直接導致了大唐帝國大廈的倒塌。
大唐王朝設立藩鎮的初衷是為了鎮壓反叛和抵禦外敵的,但由於朝廷的腐敗和用人機制的失察而對各個藩鎮疏於管控,導致藩鎮勢力的權利太大,不但手握重兵,還自己委任藩內官員,連財政賦稅都是自己說了算,更有甚者自己鑄造錢幣。各個藩鎮勢力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傾軋大打出手,連年爆發戰爭,使唐王朝處於長期的戰亂之中,最終導致大唐帝國中央權力的弱化和藩鎮勢力的坐大,藩鎮勢力儼然成了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獨立王國。
安史之亂後,安祿山和史思明藩鎮勢力雖被剿滅,但其他藩鎮勢力的實力依然強大,而經過安史之亂後的中央政權因戰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實力大大削弱,已經被戰亂拖的虛弱無力,以至於為求自保而不得不對藩鎮割據勢力聽之任之。
可以說,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始於藩鎮割據,而帝國的毀滅,還是由於藩鎮割據,是藩鎮割據要了唐王朝的命。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大分裂時期,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60年,後周的趙匡胤兵變篡權建立北宋,五代十國時期結束,全國基本實現了統一。
趙匡胤軍人出身,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勢力抬頭和避免兵變的隱患,透過“杯酒釋兵權”有效的集中和加強了中央的權力,使有軍隊基礎的武將失去了掌握兵權的機會,而沒有軍隊資源的文官開始領導軍隊,這種格局有效的防止了軍閥割據,但也大大的限制了軍隊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導致士兵的素質和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藩鎮割據、五代紛亂,留下的教訓要吸取,宋朝防範武將而用文官領軍,這固然消弭了武人作亂,可也削弱了軍隊。
邊患需要強軍,而強軍又會導致藩鎮割據,這是唐末軍事難題的開始,卻是宋朝以及之後封建王朝軍隊難解的死結。
-
6 # 正在南書房行走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煤山之後,再無華夏。”這是日本史學界的總結。作為一個華夏子孫,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不能讓歷史重演。宋以後,歷代崇尚文人治國,宋代神童汪洙的一首詩,至今被人稱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重文有重文的好處,輕武也有輕武的優點,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時期也確實能帶來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興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一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則好處會衍生為壞處、優勢會衍生為劣勢。和平時期應重於文治,但也要進行國防建設;戰爭時期就要放棄一切進行戰爭(命都不要了,文化還有什麼用?)。
-
7 # 爬牆的小小虎
當法律和規則把一群茹毛飲血的野獸一般的蠻族,教化成守規矩懂禮儀的文化人,戰鬥力當然就消失不見了,東西方都一樣,早期的蠻族羅馬把新蠻族日耳曼蠻族教化成功後羅馬自己就不堪一擊。中華也同樣,五胡亂華蒙元清都是文化交匯融合,新蠻族有了文化和新技術那就是無敵的存在!
回覆列表
從金庸武俠世界裡,宋之後,武力越來越低,元滅宋,中原各大門派精英毀於一旦。後面一直沒有恢復。
真實歷史裡,由於鄭和下西洋,高產量的玉米,紅苕等農作物引進,讓肉產品產量大大上升,人的體制應該有所增加,吳三桂十六歲在多爾袞包圍圈裡救父,此舉與趙雲長板坡救少主可有一拼,所以,武力量應該沒什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