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談君
-
2 # 彭城縣令
中國古代兵家講究寧死不降,投降就等於叛變,沒啥可解釋的。所以西漢悍將李廣的孫兒李陵兵敗之後投降匈奴,漢武帝立刻就以叛變為由誅殺李氏全族,根本不在乎這廝是真降還是假降,也根本沒有真假這一說。李陵在兵敗之後唯一的選擇就是戰死,要不就自殺,因為怯弱求生而投降,那就是叛變。
封建社會,家天下,一切都是頂層的,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你敢投降就是反叛主人,能饒得了你?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殘忍統治就是如此!
然而,李陵投降之後,中國著名臆想派史學家司馬遷跳出來胡說八道,空口白牙的聲稱他確信千里之外的李陵是假降,這席話完美的詮釋了“白痴”和“書呆子”這兩詞。所以白痴司馬遷就被暴怒的漢武帝施以宮刑,也算是求仁得仁。
注:司馬遷和李陵是世交,祖先從秦昭襄王時候就是同事!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李陵的祖父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
祖父飛將軍李廣李陵祖父李廣為將門之後,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家族世襲“僕射”一職。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李廣從軍抗擊匈奴。李廣騎射能力超群而又作戰英勇,後被任為漢中郎。
漢武帝即位後,元光六年(前129年),驍騎將軍李廣,率領萬餘騎兵出雁門擊匈奴。最後因為眾寡懸殊負傷被俘。李廣假裝死亡,被置臥於兩馬間,李廣途中躍起策馬返回。後來,匈奴曾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任前將軍的李廣,因迷失道路而憤愧自殺。
唐德宗時期,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陵血戰匈奴李陵繼承了祖父李廣的優秀的基因,同樣善騎射,並且對自己手下計程車兵非常的仁愛,威望頗高。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李陵開始對武帝安排為李廣利的大軍運送糧草之事持有異議,在武帝表示沒有多餘的馬匹給他時,他則表示:"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
李陵自請纓,帶領步兵,且只有區區5000人,孤軍深入匈奴。武帝把寶都壓在了將軍李廣利身上,給他派兵7萬,且是騎兵。開始對李陵,武帝是不屑的,所以如此安排。雖然武帝下定決心把匈奴要打個落花流水,但是在排兵佈陣上肯定是欠妥的,比如說孤軍深入後,沒有增派後援部隊。再比如在糧草的供應上,一旦地方切斷糧草,對軍隊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
恰巧,李陵和其步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三萬主力騎兵包圍。
李陵排兵佈陣,前排拿著盾,後排用弓和弩,下令:"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
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開局不錯,導致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
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只好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
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身體三處受傷的人便用車載著,二處受傷的人駕車,而一處受傷者則堅持戰鬥。
雙方戰鬥一整天,幾十回合下來,李陵軍非常勇猛,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匈奴軍見不能取勝,準備撤走。
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李陵軍中一軍侯(管敢),投降了匈奴。把李陵軍沒有後援助部隊,且弓箭馬上用完的狀況告訴了單于。甚至把軍隊的一些秘密全部告訴了單于,“李陵和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布陣,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若派精兵射殺旗手,那麼就可破陣了。”
管敢洩密後,李陵軍就慢慢處於下風了。當時,李陵軍還剩士兵三千多,軍吏們只有短刀,赤手空拳沒有武器計程車兵,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
李陵軍被困在狹谷中,匈奴兵佔據高處,在險要處向李陵軍扔下壘石。李陵軍士卒被砸死,砸傷了不少。
黃昏後,大勢已去,李陵萬念俱灰,自覺愧對武帝,愧對士兵,但求一死,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身邊的軍吏。
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
李陵不再赴死,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最後,感嘆自己沒有武器可用,決定讓在天亮之際,大家分散突圍。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乾糧,一大塊冰,做好了突圍的準備。
李陵、韓延年與十多名壯士一起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自己無臉去見武帝,被匈奴兵團團圍住的李冰,下馬投降。
後來,殘餘的李陵軍四散逃跑,只有四百餘人逃回。
武帝他們覺得李陵已戰死無疑,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召來,要相面的人來看李陵是否真的已經戰死。
後來,查明實情後,武帝大怒。
朝廷上,形勢一邊倒,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沒有氣節,軟骨頭,該千刀萬剮。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說,李陵孝敬,講義氣。李陵用五千兵力去搏殺數萬之敵,轉戰千里,部下以死效命,雖敗但戰績足以傳揚天下。他現在暫時投降是想立功贖罪,再報效朝廷。
而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因為個人感情而為李陵說情,於是把司馬遷打入大牢,並對他施以慘無人道的腐刑。
後來,武帝明白瞭如果自己當初令強弩都尉接應,而不受他奏本的影響改變了詔令,所以最後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
於是,武帝后悔之餘,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
一年後,武帝派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準備接回李陵。但是公孫敖聽信謠言,無功而返。
武帝大怒,便把李陵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夷三族。
悲劇發生後,武帝也弄明白了謠言終究是謠言,幫匈奴練兵的事李緒,而非李陵。
李陵被夷三族後,悲痛萬分。從此徹底對漢朝再無眷戀。
對李陵來說,投降匈奴或許剛開始是想先保命以後找準機會報效朝廷。而後武帝的做法就斷了他再回漢朝的路。此時,他心中或許只有仇恨,恨武帝沒有給自己派援軍,恨武帝殺了他的三族。
李陵得到單于優待,並招為駙馬的,封官位。李陵雖然投降,但內心深處還是不願做出對大漢王朝不利的事情。這單從李陵後來被迫帶領士兵人數大大超過漢軍的一次戰役中就可得出結論。李陵在人數佔絕對優勢,但卻大敗而歸,是匪夷所思的。那就是一個解釋,李陵是故意失敗的,他不忍心打自己人。
霍光做宰相期間,派人去接李陵,但是李陵拒絕了,他怕回漢後受辱。在後來蘇武回漢之際,李陵揮淚與之告別,他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
後來,李陵終老匈奴,再沒有回漢。而與李陵同時發兵的將軍李廣利率7萬騎兵遭遇匈奴8萬騎兵,大敗後投降匈奴。後來被殺,落了個身首異處。雖然都是投降匈奴,但是結局不同,一個招為駙馬,一個被殺,真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