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7212353

    曹操可以說是一代梟雄,在三國時期,曹操憑藉的自己的實力和姦計,不斷的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斷的壯大,但他一生都沒有稱帝,知道自己的兒子曹丕稱帝,曹操不稱帝,是由於當時的士族階級是不支援曹操稱帝的。曹操出身宦臣家族,其背景是受歧視的,而且曹操一直以來都是走寒族法家路線,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很大程度的傷害了士族的利益,曹操與士族一直存在很深的矛盾。曹操殺得很多人,如孔融、彌衡等等許多被稱為無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是士族!而在那個士族還是社會主流的時代,曹操與士族之間的矛盾,使他越靠近權利巔峰,受到的阻力就越大。非常諷刺的是,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之所以能稱帝,就是改變了原來曹操的施政路線,實行了代表士族利益的九品中正法,士族階級走到了權利的巔峰,也為晉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 2 # 淡墨淺白

    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很多,大體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 曹操制定的政治策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曹操過早稱帝就失去了政治優勢,比如袁術稱帝人人喊打!

    二 曹操年輕時候確實有過忠心,希望墓碑寫的是:漢徵西大將軍曹操。但是隨著漢朝皇帝先後被董卓,李榷和郭汜的蹂躪,早就國將不國。天下群雄逐鹿,曹操也不可能忠於漢朝了。畢竟曹家數代受到漢朝的恩惠,曹操內心對取代漢朝還是會有牴觸的情緒。

    三 天下沒有一統,做個偏安一隅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雄才大略的身份和性格。

    四 沒必要稱帝,皇帝能有的他也有,皇帝沒有的他也有。

    五 漢獻帝畢竟是他女婿,搶女婿的位置不合適。年紀大了,機會留給兒子,讓曹丕有足夠的職位去籠絡大臣,穩定江山。

    曹操不稱帝有一份忠心兩份牴觸七份為了子女!

  • 3 # 知常容三國

    前期的曹操是很忠於漢室的,曹操是一個熱血青年,他在當官的時候,紀律非常的嚴明,所以大家都很怕他,最後把他給升官了,董卓廢帝的時候,他也是化妝逃跑不肯屈服,而在關東諸軍圍攻董卓的時候,他表現的更加是可圈可點為了漢室大義。

    他把漢獻帝迎接到了許昌的時候,這個時候他都還沒有篡位之心,這個時候他只是想當權臣,效仿何進,霍光等人。所以忠於漢室的很多人來到了曹操的手下。

    當他在獲得董昭的幫助下晉封為魏公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不是熱血青年,而且他有起來代漢的心思但是不敢表露,後來他讓漢獻帝封他魏王,加九錫,因為明顯越制,篡位之心就不言而喻了。他已經公開向這個世界宣佈他要篡位。

    問題是他受到了層層的壓力,別看王到皇帝就一步之遙,但就在臨門一腳,他始終邁不過去,究其原因是世家大族不支援,作為曹操他總不可能把曾支援他的所有世家大族全部殺掉。他提出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是唯才是舉。唯才是舉,最終傷害的是誰?是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因為這一個給了寒門晉升的機會。寒門有機會上升,就代表的世家大族做官的名額減少,他們當然不同意。

    原來唯才是舉上來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他們也已經成為新世家,所以他們對曹操的唯才是舉論也是持否定和不支援態度,新舊世家都不支援曹操。後來曹丕跟陳群商量弄出來一個折中的辦法。用九品中正制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很快所有的世家大族都轉而支援曹丕稱帝。

    所以曹操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他稱不了帝,所以他只是感嘆說我當週文王。

  • 4 # 江葉叔叔讀歷史

    第一,名義考慮。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豪傑並起。面對這樣的亂局,曹操最聰明的策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透過這一策略,曹操討伐四方,招納賢士都有了最好的旗號。當然,既然打了忠於漢室的旗號,如果貿然代漢而立,就會丟掉這個最有利的旗號。也可以說,是打臉自己。你不是說,是為了漢室嗎?如果稱帝,就是打臉曹魏政權,打臉曹操自己。曹操作為梟雄,還是很看重自己的名譽的,不能落下一個出爾反爾的名聲。所以,不能稱帝。

    第二,民意考慮。當時還是三國鼎立,局勢還不是特別明朗。漢朝對百姓的影響太大了,我們現在還稱自己為漢人,所以,人心思漢。如果稱帝,就會失去民意,失去人民和天下賢士的支援。本來,蜀漢就一直宣稱自己是正統,給曹魏政權上眼藥,稱帝之後蜀漢的宣傳就更有憑據了。曹魏還需要天下的支援,不能這時候出岔子。所以,不能夠稱帝。

    第三,沒必要。這個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原因了。當時的趨勢很明顯,曹魏是最具統一天下實力的。就漢室來說,漢室形同虛設,就是個旗號,不需要考慮。當時,曹操也和帝王沒什麼區別,帝號只是個稱號而已,和魏王只是叫法不同。曹操作為梟雄,當然不會在意一個稱號。同時,曹操知道,曹魏照這樣的趨勢下去,肯定統一天下,他只是說他忠於漢室,並沒有說他的兒子孫子也忠於漢室,他不作保證的。曹丕雄心大志,接了他的位置後,肯定會稱帝。他不在乎這些,這些名義上的東西,就留給後人吧。

    對於曹操,江葉是非常佩服的,確實是一代梟雄。他為的是一統天下,不是這些簡單的名利。

  • 5 # 高山流水116820061

    作為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曹操肯定是一心想當皇帝的。之所以到死都未稱帝,絕對不是因為其對漢獻帝忠心耿耿,而是有很多其它原因。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先後擊敗袁紹等多支大小軍閥後,又揮師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孫權、劉備,從而統一天下。但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遭遇慘敗,從而事實上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這時,曹操廢掉漢獻帝自己做皇帝是可以的。曹操沒用選擇這麼做,主要是感覺還不到時候。曹操志向遠大,統一華夏是其最終目的。保留漢獻帝的名號,可以繼續向諸候發號司令,征討時也會師出有名,這會更有助於他的統一大業。

    曹操自出道時就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佔了很大便宜。他在世時,強敵環伺,一旦稱帝,便會讓這些人有了口實,反倒對自己很不利。其實,當時的漢獻帝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軍政實權完全掌握在曹操手裡,當時的曹操儼然就是一個沒有名號的實際皇帝,所以稱不稱帝並不很重要。如果曹操在世時已經統一了全國,他肯定會加冕當皇帝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大,壯心不已的曹操終未完成夙願,所以他到死也未稱帝。但在他死後不久,其子曹丕就迅速廢掉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

  • 6 # 第二老土

    跟忠心無關。從東漢察舉制開始,已經形成了官僚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對於魏蜀吳三國都影響巨大。三國的領袖都不是出於士大夫階層,曹操出於宦官家庭,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后代,實際就是個草根出身,孫權他爹孫堅早年就是個縣裡的普通官員,也不是士大夫。

    這三個位老大既需要士大夫集團為他們賣命,又不希望士大夫集團成為他們當皇帝的絆腳石,因此他們既打擊士大夫,又要依靠士大夫,從而使得抑制這個集團的法令制度無法徹底得以實施。曹操遇到的也是類似的問題,比如荀彧的問題上,曹操的做法就很矛盾。荀彧為曹操賣命,又不願意曹操當魏王,實際上是不想曹操一家獨大,而損害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從長遠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曹操他想要抑制士大夫階層,但是國家處於分裂階段的時候,不適合幹這種事,否則人心盡喪,沒人替他賣命。曹丕登臺之後,顯然是背叛了他老爹的策略,跟士大夫集團取得了共識,確立了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士大夫階層也就支援他當了皇帝。實際上,正是這個制度讓司馬懿家族崛起,從而導致了曹魏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高祖皇后呂雉、唐高宗皇后武則天、遼蕭太后和清孝莊太后這四位誰更有治國之才?應該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