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筆疾史
-
2 # 呸i啥也不是
“陳橋事變,黃袍加身”。說的的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大將趙匡胤的歷史故事。當年,年幼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但是,軍隊在陳橋駐紮的時候,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一眾手下把黃袍披到他的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史稱宋太祖。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由此而來。那麼,我們知道,在趙匡胤稱帝的過程中,弟弟趙光義可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了。那麼,我們來看看趙光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後來,哥哥趙匡胤當了皇帝,他為了避諱,改名字為趙光義。早年間,一直追隨在軍隊裡當差的哥哥趙匡胤,後來,在陳橋兵變的時候,他和趙匡胤的部下擁立哥哥趙匡胤為皇帝。等到後來趙匡胤稱帝后,他也一直被重用,後來,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晉王。
當然,談到趙光義,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燭影斧聲”。那麼,“燭影斧聲”又是什麼意思呢?“燭影斧聲”又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自為之”。第二天宋太祖趙匡胤就死了,後來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關於這件事,直到現在,都爭議不斷。
那麼,我們來看看當了皇帝后的趙光義是個什麼樣的。
一、繼位後的趙光義在科舉制原有的基礎上,大大又完善了科舉制,比如說,擴大了取士人數,讓更多有才能的盡其才。
二、繼位後的趙光義開始南征北戰,平定各種勢力,完成統一大業,使當時有了一定的穩定的社會秩序。
三、繼位後的趙光義也制定了一些關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推動當時社會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趙光義這個人還是可以中肯的。
-
3 # 明離子
宋皇后是趙匡胤的皇后。
趙匡胤與趙光義深夜飲酒,在趙光義離去不到一個時辰,身強體壯的趙匡胤就去世了,這“燭影斧聲”成了千古之謎。
但宋皇后的一個舉動,讓趙光義非常忌憚,宋皇后第一時間通知了趙德芳。
趙匡胤雖然有傳弟不傳子的言論,但當時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已經成年,所以皇位由誰繼承真的不好說。
宋皇后年紀很小,比趙匡胤小二十多歲,比長子趙德昭還小1歲,比趙德芳也才大7歲,這也是為何第一時間通知趙德芳,而不是趙德芳的原因,是因為和趙德昭歲數相差太近,為避嫌。
但是宋皇后的這些舉動都沒有攔得住趙光義對皇位的渴求,她的內侍出賣了自己,將此事報告給了趙光義,趙光義在第二天早於趙德芳入宮。
宋皇后覺得大勢已去,看到趙光義進了宮門,便跪下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承認了自己的失敗,而趙光義承認則回答:“共保富貴,無憂也。”
但趙光義卻並未兌現承諾,趙德昭與趙德芳相繼被其逼死,從此宮門緊閉,閒雜人等不得入內,他是怕其他人給他來上一次“燭影斧聲”。
但是,對於宋皇后,趙光義卻在她生前不敢造次,可能是對大哥以及兩個侄子的愧疚,想在皇位坐穩後給予補償來平復自己的內心,趙光義將宋皇后遷入東宮,將其親戚都提拔到很高的官職。
可見,宋皇后的言論決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自己殺害侄子的事實,讓趙光義對其更為忌憚,但宋皇后沒有了趙德芳等人作為籌碼,其實已經心灰意冷,所以晚年趙光義對她的忌憚,應該是趙光義想多了。
宋皇后死後,趙光義終於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不允許宋皇后和趙匡胤合葬,不許她入太廟,但越是這樣的舉動,越是讓“燭影斧聲”的傳聞顯得更真實,這個夢魘不僅伴隨了趙光義的餘生,更是流傳到了今天。
-
4 # 阿森的五千年
趙匡胤是陳橋兵後當了皇上,這在五代亂世很常見,一般都是權反在下,為上者不得不這樣被擁戴加冕當皇上。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出現將軍控不住下面士兵被擁戴。趙匡胤被擁戴,趙光義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亂世之中這種事情再常見不過。
雖稱帝但也很多不由衷之處,不可能不顧及其他人會怎麼想,萬一哪裡沒處理好,就會萬劫不復。所以趙匡胤凡事都要小心。
趙匡胤的死,留給後人諸多迷。諸多說法認為是趙光義謀殺了太祖,是與不是隻有問問光義本人了。
古代封建觀念是很很重的,長兄如父,嫂子就是母親。對待嫂子,那肯定要嚴肅點,要尊重。光義怕嫂可以說成尊敬長輩。
其次,皇后原本是想讓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繼承皇位,不曾想被人陽奉陰違搶先去通知趙光義進宮了。宋皇后也很識相,見大勢已去,當即跪下希望光義能保平安富貴。
光義繼位是否合法,皆憑送皇后一張嘴了。光義對皇后會有忌憚。
有很多陰謀論說光義害死了太祖,如果可以害死太祖,為何不直接弄死皇后和太祖之子?
歷史離我們太遠,光義也想為自己辯個清白。
所以,光義對宋皇后是尊敬,或許也忌憚自己的名聲會不好。
回覆列表
“陳橋事變,黃袍加身”。說的的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大將趙匡胤的歷史故事。當年,年幼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但是,軍隊在陳橋駐紮的時候,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一眾手下把黃袍披到他的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史稱宋太祖。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由此而來。那麼,我們知道,在趙匡胤稱帝的過程中,弟弟趙光義可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了。那麼,我們來看看趙光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後來,哥哥趙匡胤當了皇帝,他為了避諱,改名字為趙光義。早年間,一直追隨在軍隊裡當差的哥哥趙匡胤,後來,在陳橋兵變的時候,他和趙匡胤的部下擁立哥哥趙匡胤為皇帝。等到後來趙匡胤稱帝后,他也一直被重用,後來,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晉王。
當然,談到趙光義,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燭影斧聲”。那麼,“燭影斧聲”又是什麼意思呢?“燭影斧聲”又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自為之”。第二天宋太祖趙匡胤就死了,後來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關於這件事,直到現在,都爭議不斷。
那麼,我們來看看當了皇帝后的趙光義是個什麼樣的。
一、繼位後的趙光義在科舉制原有的基礎上,大大又完善了科舉制,比如說,擴大了取士人數,讓更多有才能的盡其才。
二、繼位後的趙光義開始南征北戰,平定各種勢力,完成統一大業,使當時有了一定的穩定的社會秩序。
三、繼位後的趙光義也制定了一些關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推動當時社會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趙光義這個人還是可以中肯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我的這個問題:當了皇帝后的趙光義為什麼會對怕宋皇后呢?
我們知道,在趙匡胤生前一共有3位皇后,前倆位都英年早逝了,第三位也才24歲。後來,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繼位,當了皇帝,可以,他卻對他這位年輕的皇后嫂嫂卻有些懼怕。
其實吧,在古代,有句話說:長兄如父。由此,嫂子的地位相當於母親,這是古代的倫理思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
所以,宋太宗對宋皇后不是懼怕,更多的是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