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分註定833
-
2 # 環球網
所謂諡號,指的是人去世之後,後人用比較簡短的文字對其的一生進行概括性的評定。諡號最早起源於西周。秦朝時期,秦始皇將其廢除。而後到西漢時期又恢復了諡號的制度。
一般來說,諡號多見於古代的帝王、諸侯以及官階較高的王公大臣等。例如漢武帝劉徹的諡號是孝武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是唐文帝,順治帝福臨的諡號是章皇帝。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下一任皇帝參與下擬定的,而末代皇帝的諡號則是由下一個朝代的帝王追贈的,比如東漢的最後一任皇帝劉協,他有兩個諡號、一個是曹魏政權追贈的“孝獻皇帝”,另一個是蜀漢政權追諡的“孝愍皇帝”(因當時盛傳漢獻帝劉協已被殺害)。
除過帝王,一些功績卓著的王公大臣也會有諡號。這些諡號一般是由禮部官員擬定,再由皇帝進行賜諡。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赴任途中去世,宋仁宗親賜諡號“文正”,追封其為楚國公,並親書“褒賢之碑”。
除過上面的幾種諡號,還有一種私諡。私諡指得是有名望的人在去世之後,其親友給予的諡號。例如東晉詩人陶淵明,他在去世以後,友人給予其的私諡為“靖節”,因而後人也可稱他為“陶靖節”。
最後,在諡號的擬定方面,大致分為三類:具有褒獎意義的上諡法(賢、文、武、恭等);具有憐憫意義中諡法(懷、哀、愍、悼等),具有批評意義的下諡法(戾、煬、靈、厲等)。
-
3 # 小史感
諡號是死去的帝王、諸候、大臣(以及一些地位較高的大人物)總得來講就是給於那些戰功無數,功不可沒的文武大臣,諡號的起初於酉周,從周穆王開始有諡號之封!當然如果說周文王,其次這並不是諡號,而對於一種稱呼。然而在夏商時代,用於帝王不同,多數用於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慶,帝幸等!諡號其在古代是一些君主死後,臣給議論,後太子登基封給父的諡號,這裡說到的不包括,秦朝、為什麼?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覺得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除諡號,用簡單的一世,二世,千世萬世來代替。不過傳到二世就已經滅亡。直到漢朝恢復諡號!孫權得諡號
漢高祖時,恢復諡號之後,直到劉協時代漢朝末年滅亡演上三國這個局面,但諡號依然存在,孫權,得一人,周瑜,周瑜以赤壁之戰,擊敗曹軍,此得安定一國之後,孫權不建新宮殿,用簡沿的舊將軍府為宮,至赤烏十年(247)腐朽損壞仍僅武昌宮加以重建,可見愛惜民力,得以為人節儉,說到這些,評價也極為重要,對其人物的口贊有。劉備,曹操,諸葛亮,司馬光等。多位讚揚,諸位則是。這樣評價孫權!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諸葛亮: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司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止岸之惜,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擾魏賤不能渡江,非力有除而利不取也。難於得到這三人的評價,不僅僅三人的贊口,後人也無數贊同!孫權能封諡號,吳大帝,也是在中國最絕不僅有的。諡號不僅在三國以上有,且直到清朝都有在用,君主有,臣也有諡號,當然在古代最尊貴的諡號,而清朝僅有八位獲得過。這八位包括有、
湯斌得文正號湯斌(公元1627—1687)清初理學家名臣,崇禎十四年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等書,然輔導太子,改任工部尚書,朱一月憂懼而死,著有(湯子蠱書)等湯斌得文正也是情有可在的,以漢人知識率入滿清並推行了文化政策,生活中也是那般的簡樸,為當世人稱,一生清恭謹,體恤民艱,弊絕鳳清,同稱,偽道學,當官的湯斌,也是為民著想,為官清正,百姓稱,天下第一清官,被這所稱,豈能不為文正也?
劉統勳被封諡號劉文正(1698——1773)字廷清,號爾純。(1724年)中進士,歷任於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劉文正官至宰相,四十餘載清正廉明,敢於直諫。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上朝暴時死。當然劉統勳也以“計利應計天下利,成名當求萬世名”,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計天下,得萬世名。不愧是劉統勳,連乾隆皇帝都感嘆失去股胘忠臣,可惜也,皇帝都難受不已,感到惋惜,如此大臣、忠臣、忠國愛民,封諡號劉文正也言之有理
朱珪能獲文正出生於1731年,死於1827年然而,朱珪為官清正、端肅當然,也是嘉慶皇帝的老師。朱珪是個愛民如子的清官,嘉慶皇帝曾評價有內有守,無偽無私,朱珪去世時,嘉慶痛苦失聲,死後屬於最高級別的諡號。朱珪的一生清貧,最後被皇帝封為“文正”諡號,又怎能不體現朱珪的清廉!
曹振鏞的諡號公元(1755年—1835年)字儷生,號懌嘉這位曹振鏞也不是一般的人,在朝中做官五十二年,史料中說,曹振鏞用法,多磕頭,少說話安穩的走過三個朝代皇帝,當時人們稱之為,巧官,在曹振鏞死時,道光帝得知,十分悲傷,還親臨吊哀,則賜諡號,文正,入禡賢良祠。
杜受田的諡號1788年——1852年咸豐帝師,清朝重臣,字:芝農,山東濱州舊城人。談清廉,杜受田,愛民如子,忠孝兩全,難得的一見,有著“不染似連花,經世何妨出世,真如水月,禪機既是文機,被多人所贊,無窮的哲學和辯正法”死後的杜受田,咸豐帝得知後。十分悲痛,然後予諡文正。
曾國藩受諡號公元(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條生,是一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相對來說,曾國藩對,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深運的瞭解與影響,世稱,晚清中興四大臣,所說的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在1872年3月12日,去世,去世後被後世人稱,曾文正,得以功有成名。
李鴻藻的諡號
公元(1820年—1897年)字蘭蓀.、號石孫,河北保定人。在同光同年的,清統領袖,晚清主戰浱重臣之一,在鴻藻時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直到最終李鴻藻代表清朝與日本簽訂表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過在李鴻藻的日誌能看出來,這辱國條約,也是被逼無奈,其次在民眾心中,李鴻藻也是一位愛國之人,死後任得諡號,
孫家鼐最後一位得諡號
生於道光七年(1827)1909年去世,在清朝末年,清困民窮,李家鼐提議,國家要強,民族要興旺,李家鼐提出,首先要開辦學堂,在那年代有著這樣思想,已經足以呈現李鴻藻的才華,得諡號,不足為奇。
總之在古代中,諡號,除帝王之外,還有諸候,大臣(以及地位高的人物)可擁有諡號,正如孫權,則是吳大帝,是眾多人的口贊而得諡號,相比下,清朝這八位就不一樣,這批大臣,忠臣,都是透過皇帝的認可,才得以封號,所見,古代人,只有能被世人讚不絕口,才真正能成為,明君,清官,的諡號!
回覆列表
所謂“諡號”就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皇帝,大臣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的諡號,用來概括一個人物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