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太宗

    不會

    朱元璋個人性格偏向自大,脾氣又爆,而且朱元璋小時的經歷告訴他當官的都不是好東西,也正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朱元璋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都信不過。既然都信不過,何來聽從?就算信得過,按魏徵那種上諫方式,十條命都不夠朱元璋殺。

    魏徵擔任諫議大夫時期,不止一次讓李世民在文武百官面前難堪,比如李世民有一次想納鄭仁基已經許配給陸爽的女兒為妾,被魏徵知道後,上早朝時,魏徵絲毫不顧及君臣之間本該有的本分,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上諫,皇上身為天下黎民百姓的父母,竟然想納自己女兒為妾,這是為何?魏徵這一問,把李世民聽蒙了,低下頭,滿臉羞愧的回答魏徵,此事作罷,魏徵才不再進諫。下朝之後的李世民越想越氣,恨不得把魏徵給斬了,多虧長孫皇后勸解,李世民的氣才慢慢壓下來。

    這要放在朱元璋時期,恐怕魏徵當場就被斬了,要知道,朱元璋的暴脾氣在歷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暴,連朱元璋的親生兒女都畏懼朱元璋的暴脾氣,不敢頂撞朱元璋,按魏徵這種進諫方式,估計只進諫一次就被朱元璋殺了。

  • 2 # 落枔

    如果魏徵在朱元璋的時代,直言上諫的話朱元璋會聽,但是會不會按照魏徵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許刺痛了朱皇帝的軟肋,殺了他也不一定。

    魏徵

    魏徵

    魏徵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之一,對唐朝的貢獻是很大的,李世民繼位之初,封魏徵為左丞相,對魏徵是信任異常,魏徵也不服聖望,前後直言上諫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採納。

    《舊唐書·魏徵傳》: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

    魏徵還對皇帝的私生活進行勸諫,皇帝想得到那個女人豈不是一句話的事,但是在魏徵這就要直諫,估計這在那個朝代估計都能把皇帝氣死。

    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二年,賢惠的長孫皇后發現了一位鄭女才貌雙全,傾國傾城,便親自向李世民推薦,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李世民一聽,正中下懷,立刻下詔許聘。宮廷內外緊張起來,上上下下的官員們開始張羅著如何把這樁好事辦好。唯有魏徵得知後,有些不高興,立即入宮進諫說:“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無飢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無家室之歡。現在鄭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這是為君著該做的事嗎?”太宗聽後,依依不捨地收回了成命。誰知,房玄齡著手調查後,發現鄭氏許人之事純屬子虛烏有,所以堅持詔令有效。這時候,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宣告並無訂親之事。太宗的花心又盪漾起來,但魏徵卻毫不留情地說:“人家否認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於是太宗便死了這條心,一樁“美事”就這樣被魏徵無情地攪黃了。朱元璋

    這在朱元璋那裡,是得不到的待遇,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乞丐一步一步的直到開國,因童年經歷,導致對於那些當官的都不太信任。

    電視劇:朱元璋

    就拿朱元璋封自己兒子為藩王這件事舉例,明代以前發生過很多藩王作亂的事情,但是朱元璋過於自信,規劃好了大明未來的藍圖,將自己兒子們紛紛封王守疆。

    明朝的監察御史的職責就是上諫,按理來說諫言應該沒有什麼生命危險,因為朱元璋設立這個官職的初衷就是讓御史監察百官,對於一些危害朝廷或者貪贓枉法之事進行上奏彈劾。

    但是在朱元璋這,只要牽扯到他定的事情,聽不聽是一回事,御史能不能活命都很困難。

    最能體現朱元璋對於直諫的言官的一個例子:

    在皇四子朱棣大婚的宴席上,官員們紛紛勸諫朱元璋將皇子們封王,朱元璋也有這個打算,只不過一直不好說,但是接著這個藉口,正好將皇子封王的事順水推舟。不過有一個人反對,就是監察御史陳懷義,朱元璋壓著怒火問陳懷義理由,陳懷義說歷史上藩王作亂,為了皇位互相殘殺的事情曾出不群,希望朱元璋借鑑歷史上發生的事情,認真對待這件事。但是朱元璋聽到陳懷義這麼說之後,當即叫人將陳懷義裝進麻袋,活活摔死,場面慘不忍睹。雖然陳懷義上諫的時機不對,在皇子大婚的宴席上,但是說的也是事實,最後慘死。

    明成祖:朱棣這個事情上就能看出,朱元璋對待直言的官員的態度,只能說他開國後變得過於自信,覺得自己規劃的藍圖就一定能實現,可惜現實就正如陳懷義所說的那樣,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得到皇位,打破了朱元璋規劃的藍圖。

    魏徵如果在明朝,朱元璋給不給他諫言的機會都是一回事,所以直諫也要分人,遇到合適的領導,才能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 3 # 朱昌步字上旭

    天生英武之君以取世,必生異能之臣以輔之。在國家大計,魏徵如為國家長治久安之前題,朱元璋會納諫如流的,國家安,則民眾安。給予朱元璋抹黑的都是什麼人哪!朱元璋在元朝暴政的情況下,起兵的。跟隨在他身邊的文臣武將在後來都幹了些啥。有的居功自傲,有的功高震主,有的陰謀叛亂,敗壞君王法典,像胡帷庸:藍玉,李善長等。朱元璋從底層出身,深知人間疾苦,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對己經威脅自己帝位的亂臣,不到萬不得己,沒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步,還是以他理智的忍,扭轉乾坤,轉變了局勢。這是何等的聰明才智。統一江山後,讓老百姓修生養息,微服私訪,親到民間,體恤百姓疾苦,減賦稅,發展生產,阜民之財,節約開支,省民財力,為老姓作了一系列好事,是老百姓稱讚的好皇帝。有些針對權利,也是為了他的統治利益,是針對朝廷和對你的帝位有威脅的高官。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在歷史的煙雲中,你還是一個匆匆的過客。拋開你治理朝政兇殘,依然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草根巾,依然是百姓敲起母指稱讚的千古一帝。

  • 4 # 慈海覺林1j2T

    朱元璋不會聽從魏徵的諫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首先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皇覺寺出家為僧的最低層的人經過不懈努力成為最高統治者磨鍊他乾綱獨斷,剛毅果敢,猜疑心重的性格。在他眼裡絕不容許出現忤逆他意思的人。

    其次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坐上皇位後更加珍惜其來自不易的至高權力與統治,他會想方設法除掉任何潛在的威脅。

    第三朱元璋坐上皇帝后心理發生很大變化,好弒殺,刑法嚴峻,並不相信大多數人尤其是朝中大臣。

  • 5 # 長青大俠在線上

    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真是有這樣的情形的話,個人認為如果魏徵是朱元璋的臣子,最終的結局就是被殺,這是朱元璋的出身所決定的。朱元璋當皇帝之前受盡磨難,這導致他養成了很堅毅的性格,而且這個人很自付,在登大寶之前還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但一切都是奪天下為目的,坐上皇帝之位後就獨斷專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維護朱家的地位,就濫殺開國功臣。

    據統計,朱元璋是歷史上誅殺開國功臣最多的皇帝之一,包括胡惟雍案,牽扯了幾萬人。試問,這麼一個弒殺成性,疑心病重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從善如流,而魏徵這種敢於直諫的忠臣,也絕不可能退群,所以就只能是雞蛋碰石頭而已。

    所以說,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宿命,不可否認,明朝也是歷史上的偉大朝代,朱元璋也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但是歷史人物自有其侷限性,正所謂成王敗寇,至於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李鴻章深諳用兵之道,那他為何要冒大風險提拔半路出家的丁汝昌?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