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秋正義
-
2 # 沉默的二蛋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這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承東漢獻帝禪讓,建立魏作為起始,到隋朝統一長江以南的陳朝為止,共計三百六十九年曆史。
說這個時代是亂世,請看以下資料:
1、 曹氏建立的魏國(公元220年-公元266年),曹氏享國46年,傳五世皇帝。滅蜀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四十六年裡面,平遼東的戰爭,和東吳的數次戰爭,司馬氏專權等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裡面。各種宮廷的政變,流血都在這段時間裡面上演!
2、 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司馬氏享國50年,這是個神奇的朝代,自司馬炎開始,只傳了四代皇帝,而且自第二代皇帝開始,也就是公元290年,晉朝享受了24年的和平年代,開始走下坡路,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八王之亂就開始了,八王之亂持續了16年,想象一下,一個國家存在了50年,其中的16年都在打仗,人民吃什麼,喝什麼?怎麼從事勞動生產?怎麼參與經濟發展?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一直到316年之前,匈奴人對晉都洛陽,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俘虜晉懷帝司馬鄴。兩年後,最終匈奴人的大軍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3、 五胡十六國和東晉並存時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在北部中國無比混亂的15年裡,一共出現了大大小小超過十六個政權,其中包括:
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
匈奴人,鮮卑人,羯人,氐人,羌人在北中國橫衝直撞,肆無忌憚的橫行了一個多世紀。期間也有蕩氣迴腸,響徹宇內的英雄故事。投鞭斷流的大帝苻堅,叩囊底智的慕容垂,殺胡令的武悼天王冉閔,還有唐朝的遠祖西涼國的隴西李氏。在這段150年的時光裡,幾乎沒有一年不是在打仗,地盤兼併,宮廷政變,帝位的爭奪……遠在長江以南偏安的東晉王朝,也沒閒著。成天不是清談,就是吃點五石散,終於有個人醒悟過來順手滅掉了成漢,最後也沒落下個好下場。
4、 第四個階段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39年-隋朝立國),北魏立國不久,孝文帝就開始漢化了,並且把都城遷了,服飾也改了,就連喪葬也改了,然後,改革的成果並沒有惠及廣大的勞動人民,於是北魏被分裂成兩個國家,史稱東魏和西魏。分別有兩個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掌控著東魏和西魏的政權,時間不長,做不得冷板凳的二人,把皇位寶座上的皇帝拉了下來,自己當皇帝,這就是北齊和北周。這是北朝!
南朝的東晉在建鄴建都後,很長時間內都深受五斗米道的影響,後來五斗米道形成氣候,北府軍首領劉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先後消滅孫恩,盧循起義,桓楚叛亂,滅西蜀,滅後燕,滅後秦,使得南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局面。終於,劉裕也篡晉稱帝,於是南朝宋齊梁陳也各自立國數十年。
最終,北周的外戚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其子楊廣滅南朝陳,這才將369年的魏晉南北朝歸於統一!各位讀者,雖然我已經寫的儘可能的簡短了,可是即便是聰明的你,看著都有點亂吧?
接下來,再來說說黑暗吧!
道德盡失。歷史上王朝兼併,對外戰爭,弱肉強食,倒也能說是道法自然。但是就在這不到四百年的時間,軍隊沒有軍糧,居然殺活人充軍糧,人易子互食,卻也是常見!
宋 莊綽《雞肋編》卷中:“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人倫盡喪。老國王死後,兒子繼承王位,將老國王的妃子全部納入麾下,甚至將自己的至親,都納入後宮,充當妃嬪,以滿足自己的肉慾。
回覆列表
政治上:分裂;戰亂
東漢末年,天下下分,從公元184黃巾起義至公元581年,近400年間,華夏大地經歷了30餘次政權更迭,光三國時期便發生戰爭上百次,更遑論五胡亂華、南朝北朝對立時期。
這段歷史時期可簡單劃分為:魏蜀吳並立——西晉——東晉——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南宋、南齊、南梁、南陳),僅有的大一統王朝西晉,存在時間極短,僅四帝,國祚37年,並且發生了司馬氏相互廝殺的“八王之亂”,大大削弱了中原政權的實力,使得早已內遷的遊牧民族擺脫了政府的鉗制,趁機發動叛亂,俘虜了晉愍帝,西晉亡國,中國北方從此陷入民族衝突和政權更迭的屠戮中。
南方由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延續國祚,並在淝水之戰中擊潰前秦,為東南的經濟發展保持了相對安定的環境。但南朝政權主要由庶族和寒門子弟把持軍權,雖偶有英主,但國力日漸下降,接連爆發了皇室內亂和持續的糜爛生活,後被隋朝所滅。
經濟上:災荒;飢餓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飢”這四個充滿絕望哀怨的字在史書中越發頻繁地出現,足以見得當時的農民面臨的是怎樣的絕境。
由於氣候由暖轉冷,北方曾經大片適合於耕作的農田變成更適宜放牧的草原,而更偏北的草原被凜冽的極寒徹底封鎖,中國的農牧交界線也在此消彼長中南移。這也是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遊牧民族受北方嚴寒封鎖,草原無糧不得已內遷,與農耕文明爭奪生存空間。
永嘉三年,夏,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涉。”公元309年,即永嘉三年,旱情席捲全國,中國版圖內的兩條大河——長江、黃河——及其部分支流竟出現斷流,曾經只有靠船橫渡的天塹在當時甚至可以步行而過,以至於後人將這一景象稱為“亙古未有之災”。同時,史書中竟然出現了“自太康以後無年不旱者”這樣的記載。這場旱災直到公元291年才暫告一段落,前後竟然持續了10年之久,這369年間共計發生災害619次,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區區169年內就遭災315次,平均每年遭災1.87次,幾乎沒有一年平安無災。
無論是乾旱、洪水、地震,還是蝗災,在那個靠天吃飯的時代,毫無疑問都會對農業生產帶來直接的衝擊,也會動搖整個社會的基石。而嚴寒則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主旋律,我們從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諸多記載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時的氣候是多麼嚴酷。
南北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中心南移,北方的殘酷殺戮,使得大量人口南遷,為江南的經濟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
文化上:佛教;清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古詩,生動地解釋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情景。佛法主依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境界,主張“三世因果輪迴報應”。倡導一種永恆的觀念,更關注人的內心。這些就符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的心理。統治階級生活奢華糜爛,富甲天下,但物質的豐富掩蓋不了他們內心精神的空虛與恐懼,他們急需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實際上,佛教一直在草原盛行。直到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大軍西征,部分汗國為適應當地信仰才改宗伊斯蘭教。到了清初,蒙古部落仍然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主流。因此他們入主中原以後,也把佛教信仰帶到了北方。
而南方的統治者,一方面生活糜爛,內心空虛,需要佛教的避世來撫慰。另一方面“魏晉風骨”,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隱士,拋棄了漢代的尊儒傳統,一時間社會風氣以消極不問世事為主流,這也是對國家分裂、物質匱乏的黑暗所做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