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書共讀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一群出生入死的兄弟幫忙,僅靠個人能力是很難打下江山的,然而皇帝坐擁江山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身邊的弟兄開刀,這是為什麼呢?

    一、遇人不淑,下場悲慘

    能夠坐上皇帝寶座的人必定是心思縝密、聰慧過人的,“臥榻之旁 豈容他人鼾睡”!皇帝對名將懷有戒備之心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些皇帝卻對他們嚴厲打擊。

    如,漢高祖劉邦。劉邦剛剛登基的時候,為了籠絡人心,報答一干弟兄,一口氣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最後又將他們全部幹掉。

    連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發小盧綰都沒放過。大統帥韓信更慘,被劉邦老婆揹著自己偷偷拿刀捅死,劉邦表面婉惜,但心中卻興奮不已。

    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狠,發動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各種文字獄,受牽連的人多達幾萬人,可以說是將開國功臣趕盡殺絕了。

    而且朱元璋手段極其殘忍,朱亮祖被用鞭子活活打死,徐達被用食物害死,馮勝被用毒酒毒死,傅友德被逼自殺,藍玉被剝皮萱草,每個名將都下場悽慘。

    縱觀兩個皇帝,他們都出身貧寒,劉邦是個潑皮無賴,朱元璋也是位居最底層的小人物,做過乞丐做過和尚,他們的內心極其自卑,心胸狹窄,沒有寬容的肚量,名將遇上他們也只能自嘆命不如了。

    二、樹大招風,引火燒身

    有一句話叫做“槍打出頭鳥”,說的是做人不要太招搖,要懂得收斂。

    名將手握兵權,位高權重,不被君王猜疑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辦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會惹禍上身。

    年羹堯是清代前期的著名武將,戰功顯赫、威鎮西陲,滿朝文武無不服其神勇,他在康熙朝便為平定西藏立下漢馬功勞,又是擁護雍正登基的大功臣。

    他的妹妹是雍正的貴妃,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此時的年羹堯可謂是地位顯貴的皇親國戚、官宦之家。

    然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年羹堯就從權力的頂峰跌入死囚牢中,在47歲的年紀裡被逼自縊身亡。

    年羹堯性格居功自傲,得勢之後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他功高蓋主,已經引起了皇帝的猜疑。

    在形勢逆轉之時不懂得急流勇退或者稍作收斂,還貪贓受賄、用人為私,建立了自己的小團體,為了鞏固皇權,雍正不得不對他痛下殺手。

    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說明了在帝王身邊行為處事必須小心謹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時刻保持大腦清醒,懂得慧眼識人,懂得察顏觀色,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三、甄別真偽,殺雞儆猴

    “打江山易,保江山難”,為了確保江山萬代,每一個皇帝都會絞盡腦汁思索著身邊的功臣們,哪個是忠誠的,哪個是懷有二心的。

    人性都是自私的,在無法甄別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策略,想借此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四、威望過高,性命難保

    開明的皇帝會採取雙贏的方式,既能與功臣共享富貴,又能讓自己放心,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就是成功的典範,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功臣都願意交出兵權。

    而且,有些功臣雖然交出了兵權,但他的威望、才幹、關係網、勢力集團是無法上交的,這一類的功臣必死無疑。

    比如韓信,雖然上交了兵權,閒賦在家,可是連劉邦老婆呂后的妹夫樊噲仍然對他畢恭畢敬,如此高的威望,怎能讓劉邦放心,最後只有誅了他三族,劉邦才能安枕無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2 # 笑談千古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殺功臣呢?這個要看實際情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皇帝殺功臣大多因為功高震主,其實我們很多事情應該從更深的角度來考慮,這些功臣當初跟隨皇帝征戰天下的時候,大多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個人號召力是非同小可的,振臂一呼,則千軍萬馬蜂擁而至,如若戰時,大家上下一心,為了共同的目的,則並無不妥。如若天下已定,共同的目標已經實現了,絕大多數人不會侷限於已有的成就而不再進取,而是再希望另有所圖,有的人可能只是圖個富貴,圖個爵位,而有的人仗著曾經的功勞,多行不法之事,危害社會的穩定。而有的人可能時間長了,就不再願意久居人下,可能會生出為何咱們拼死打天下,卻他一人坐天下的想法,有了這種想法,在一定條件的引誘下,可能會變為事實上的行動,從而威脅皇權。

    雖然可能開國皇帝在的時候不敢咋樣,可是誰能保證接班人繼位之後,又能不能控制的住呢?如何避免功臣在天下大定後的潛在威脅,就成為了歷代帝王的頭疼之事。處理不好,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開國的皇帝,都是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所謂真命天子,他的位置誰都能坐得。所以但凡殺功臣的皇帝,之前的身份肯定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了,甚至比不上他的功臣。比如劉邦,之前就是亭長無賴,比如朱元璋,還做過和尚。他們能當皇帝,他們的手下為何不能?所以他們肯定要殺功臣的。

    而劉邦,朱元璋對自己對功臣大開殺戒,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想將潛在的威脅剷除掉,為自己的晚年以及後繼之君留下一個沒有威脅的環境。

    而劉秀,以文帝后裔,宗室身份中興漢室,既有名又有實,沒有比他更能服人心的,所以他不用殺功臣。李世民,祖上就是北周八柱國,和楊廣祖上平起平坐,而後和楊家也是親戚關係,其父李淵受禪得到的皇位。他們的功臣有誰能有這個條件,所以他們不用擔心那些功臣。

    北宋趙匡胤則處於兩者之間,成皇帝前就有了殿前都點檢,並且,他的功臣只是擁戴的功臣,並沒有太大的功勞,所以只用杯酒釋兵權就可以了。在這裡總結一下皇帝殺功臣的原因。

    一、臣子權力太大,威脅皇位

    最為典型代表人物:劉邦和呂后。必須加上呂后,劉邦除外姓諸侯王時,呂后可沒有少出力,譬如殺韓信,從除掉外姓諸侯王之後約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擔心禍害下一代可能也是劉邦想到的,但更是因為劉邦擔心他自己可能都會收到威脅!不殺強臣殺誰?

    二、為子孫後世之計也

    代表人物:朱元璋,朱元璋才不怕強臣造反,強臣再強,到他這也就一般般,但因為自己出身不好,疑心比較重,還是容忍不了臣子威脅到自己權力。另一方面他殺功臣也是在給太子朱標(性仁善)、太孫(沒勢力又沒資歷)做鋪墊的。其實對於朱標來說,雖然他仁義,並不心狠手辣,但是他有資歷,得位正統啊,等他登基,只要他勤政愛民不傻不狂,老臣大機率也不會反,但朱元璋還是擔心害怕,所以殺吧。

    三、功高震主,不殺不行

    代表人物:漢宣帝及霍光。臣子太過牛逼,牛逼的讓主子都害怕,成語“芒刺在背”寫的就是漢宣帝和霍光,雖然霍光在世時無事,謹小慎微的,然剛死兩年就族誅,說是霍氏造反,實際上怕不是如此。

    四、侍功而驕,目中無主

    代表人物:雍正和年羹堯。功勞沒有高到伊霍那般震主,但排場倒是過甚了。作為臣子,目中無主,驕橫專擅,絕對大忌!不殺,皇帝還要不要面子?

    五、冤深似海,枉殺忠良

    代表人物:宋高宗和岳飛,明英宗和于謙。臣子都是好臣子,君王是不是好君王就兩說了。高宗殺岳飛,因為岳飛活著擋著他求和了。英宗殺于謙,因為于謙活著他復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一個為了投降議和保平安,一個為了反攻倒算有名義,反正都不是好鳥,枉殺了忠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輸給鵜鶘的比賽,湖人隊暴露出了什麼問題?怎麼做才能調整好狀態繼續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