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指心肌中有侷限性或瀰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變。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對發病率不斷增加。病情輕重不同,表現差異很大,嬰幼兒病情多較重,成年人多較輕,輕者可無明顯病狀,重者可併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炎是心肌發生的侷限或瀰漫性炎症,可原發於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諸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免疫反應,以及物理、化學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最常見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腸道病毒,尤其是柯薩奇B病毒感染最多見。
其他致病條件因素
1、過度運動、運動可致病毒在心肌內繁殖複製加劇,加重心肌炎症和壞死。
2、細菌感染,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時,可能起協同致病作用。
3、妊娠:妊娠可以增強病毒在心肌內的繁殖,所謂圍產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4、其他:營養不良,高熱寒冷,缺氧、過度飲酒等,均可誘發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有很多人還不是很瞭解什麼是心肌炎。那麼心肌炎早期症狀有哪些?
1、胸痛
多數的患者疼痛比較的劇烈甚至難以忍受,有瀕死感,持續時間有的時候不是很長,但是有的時候疼痛好幾天。
2、疲勞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長期的疲勞引起的,很少有患病以後感覺渾身是勁的情況,不同疾病引起疲勞的程度也不一樣,有些疾病表現比較的明顯,有時可作為就診的首發症狀。
3、噁心
噁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也可單獨出現。表現上腹部特殊不適感,常伴有頭暈、流涎、脈緩、血壓降低等發走神經興奮症狀。
4、發熱、咳嗽
心肌炎患者在發病前1-3周,常有發熱、咳嗽、咽痛、腹瀉、肌肉酸癌等症狀,患者中以女青年居多。
心肌炎是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侷限性或瀰漫性炎症。傳染途徑多從口入,偶爾也可由空氣傳播。
心肌炎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青少年和壯年居多。一般病程小於半年為急性期,半年至2年為遷延期,病程大於2年則屬慢性期。一般來說成人預後優於小兒,大多數成年患者可在數週或數月內恢復,5-20%的病例遺留永久性心臟損害,個別嚴重病例可發生死亡。
據統計,心肌炎患者不在少數,而且心肌炎還容易反覆發作,所以專家從多方面尋找治療心肌炎的措施,患者除了一些常備一些口服藥之外,還要採取適當的家庭治療,注意營養與飲食療法。
1、避免緊張
保持情緒穩定,似免給脆弱的心臟再增加壓力。
2、常規治療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口服一些抗病毒藥物如病毒靈。中藥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風溼性心肌炎患者在風溼活動期進行抗風溼治療,如給以抗生素靜脈點滴等,梅毒性心肌炎患者需同時進行驅梅治療等一系列措施,以去賒或控制導致心肌損害的病因。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3、適當使用激素
適當應用激素可控制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症狀。對於病情危重或反覆發作的心肌炎患者及病毒血症明顯,或經一般治療無效的患者,採取早期、足量、短程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方法,可明顯緩解病情。但在病毒急性感染的最初10天內應避免使用激素,以免造成病毒擴散,使病情惡化。
當暴發性心肌炎以心外症狀起病時,如發熱、疲乏、咳嗽、噁心、嘔吐、腹痛、氣促、煩躁不安、暈厥、抽搐等,往往不能早期診斷,常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或顱內感染等,加之該病病情進展迅速,使患兒錯失治療良機,導致死亡。所以,避免漏診、誤診暴發性心肌炎至關重要。
需從臨床症狀、體徵和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三方面入手。
從臨床表現上
大多數患者病前2周內有明確的前驅感染史,而後以發熱、噁心、嘔吐、腹痛、咳嗽、氣促、煩躁不安、暈厥、抽搐、乏力等症狀為首診,在每個患者只有幾分鐘的就診時間裡,多不能引起醫師的注意。
所以,對於以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來診的患者,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並對症處理治療無效者,或病情進行性加重伴有不能解釋的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等症狀時,需考慮他系統危重症的可能。
從查體上
因暴發性心肌炎進展快,就診時體徵可能不明顯,然後病情可突然加重,體徵也隨之出現明顯的改變,重點查體在肺部、肝臟及心臟的體徵上,並且強調動態觀察。
曾報道一例以發熱嘔吐為首發症狀的重症心肌炎,經補液後症狀加重,查體雙肺滿布大中水泡音、肢端肘膝以下發涼,CRT4~5s,考慮為休克。在機械通氣呼吸支援、擴容補液及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後,病情再次加重,出現心率快、心音低頓、心界擴大、呼吸增快、肝臟呈進行性腫大等體徵,這一切都提示著心臟泵功能的衰竭,而患者一開始便經歷了急性胃炎、肺炎、休克(低血容量性?感染性?)等診斷。可見認真查體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
從輔助檢查上
心內膜心肌活檢是診斷暴發性心肌炎的金標準,但為有創檢查,限制了其臨床運用及推廣,未能及時行心電圖及心臟彩超檢查,導致誤診誤治,所以,必要時完善相關檢查至關重要。
實驗室檢查:有Mb、CK、CK-MB、cTnI、AST、BNP等升高。其中,Mb升高最高,但特異性低,所以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作用;相比之下,肌鈣蛋白是診斷心肌損傷的首選標誌物,但心肌酶學的水平高低與臨床表現輕重多不呈正比關係。而AST、BNP水平過高、cTn初始或峰值>1ng/mL為患兒預後差的預測指標。
胸片:心影增大。
心臟彩超檢查:左心室內徑增大、室壁運動異常、瓣膜反流、左室射血分數降低、心包積液等表現,其中,左室射血分數降低是暴發性心肌炎患兒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
心電圖檢查:ST-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機缺血表現;期前收縮、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等,並且,有學者認為,心電圖改變可能較肌性損害酶學改變出現更早。如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樣,一般無急性心肌梗死時的鏡面效應,無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電圖的動態改變。
總結
暴發性心肌炎常以心外症狀起病,且缺乏特異性診斷方法,早期診斷多不容易,所以,要避免誤診、漏診則需要將臨床表現、體徵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相輔相成。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侷限性或瀰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變。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對發病率不斷增加。病情輕重不同,表現差異很大,嬰幼兒病情多較重,成年人多較輕,輕者可無明顯病狀,重者可併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炎的原因
心肌炎是心肌發生的侷限或瀰漫性炎症,可原發於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諸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免疫反應,以及物理、化學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最常見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腸道病毒,尤其是柯薩奇B病毒感染最多見。
其他致病條件因素
1、過度運動、運動可致病毒在心肌內繁殖複製加劇,加重心肌炎症和壞死。
2、細菌感染,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時,可能起協同致病作用。
3、妊娠:妊娠可以增強病毒在心肌內的繁殖,所謂圍產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4、其他:營養不良,高熱寒冷,缺氧、過度飲酒等,均可誘發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早期症狀心肌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有很多人還不是很瞭解什麼是心肌炎。那麼心肌炎早期症狀有哪些?
1、胸痛
多數的患者疼痛比較的劇烈甚至難以忍受,有瀕死感,持續時間有的時候不是很長,但是有的時候疼痛好幾天。
2、疲勞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長期的疲勞引起的,很少有患病以後感覺渾身是勁的情況,不同疾病引起疲勞的程度也不一樣,有些疾病表現比較的明顯,有時可作為就診的首發症狀。
3、噁心
噁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也可單獨出現。表現上腹部特殊不適感,常伴有頭暈、流涎、脈緩、血壓降低等發走神經興奮症狀。
4、發熱、咳嗽
心肌炎患者在發病前1-3周,常有發熱、咳嗽、咽痛、腹瀉、肌肉酸癌等症狀,患者中以女青年居多。
心肌炎是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侷限性或瀰漫性炎症。傳染途徑多從口入,偶爾也可由空氣傳播。
心肌炎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青少年和壯年居多。一般病程小於半年為急性期,半年至2年為遷延期,病程大於2年則屬慢性期。一般來說成人預後優於小兒,大多數成年患者可在數週或數月內恢復,5-20%的病例遺留永久性心臟損害,個別嚴重病例可發生死亡。
據統計,心肌炎患者不在少數,而且心肌炎還容易反覆發作,所以專家從多方面尋找治療心肌炎的措施,患者除了一些常備一些口服藥之外,還要採取適當的家庭治療,注意營養與飲食療法。
1、避免緊張
保持情緒穩定,似免給脆弱的心臟再增加壓力。
2、常規治療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口服一些抗病毒藥物如病毒靈。中藥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風溼性心肌炎患者在風溼活動期進行抗風溼治療,如給以抗生素靜脈點滴等,梅毒性心肌炎患者需同時進行驅梅治療等一系列措施,以去賒或控制導致心肌損害的病因。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3、適當使用激素
適當應用激素可控制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症狀。對於病情危重或反覆發作的心肌炎患者及病毒血症明顯,或經一般治療無效的患者,採取早期、足量、短程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方法,可明顯緩解病情。但在病毒急性感染的最初10天內應避免使用激素,以免造成病毒擴散,使病情惡化。
當暴發性心肌炎以心外症狀起病時,如發熱、疲乏、咳嗽、噁心、嘔吐、腹痛、氣促、煩躁不安、暈厥、抽搐等,往往不能早期診斷,常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或顱內感染等,加之該病病情進展迅速,使患兒錯失治療良機,導致死亡。所以,避免漏診、誤診暴發性心肌炎至關重要。
如何避免漏診、誤診暴發性心肌炎?需從臨床症狀、體徵和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三方面入手。
從臨床表現上
大多數患者病前2周內有明確的前驅感染史,而後以發熱、噁心、嘔吐、腹痛、咳嗽、氣促、煩躁不安、暈厥、抽搐、乏力等症狀為首診,在每個患者只有幾分鐘的就診時間裡,多不能引起醫師的注意。
所以,對於以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來診的患者,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並對症處理治療無效者,或病情進行性加重伴有不能解釋的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等症狀時,需考慮他系統危重症的可能。
從查體上
因暴發性心肌炎進展快,就診時體徵可能不明顯,然後病情可突然加重,體徵也隨之出現明顯的改變,重點查體在肺部、肝臟及心臟的體徵上,並且強調動態觀察。
曾報道一例以發熱嘔吐為首發症狀的重症心肌炎,經補液後症狀加重,查體雙肺滿布大中水泡音、肢端肘膝以下發涼,CRT4~5s,考慮為休克。在機械通氣呼吸支援、擴容補液及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後,病情再次加重,出現心率快、心音低頓、心界擴大、呼吸增快、肝臟呈進行性腫大等體徵,這一切都提示著心臟泵功能的衰竭,而患者一開始便經歷了急性胃炎、肺炎、休克(低血容量性?感染性?)等診斷。可見認真查體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
從輔助檢查上
心內膜心肌活檢是診斷暴發性心肌炎的金標準,但為有創檢查,限制了其臨床運用及推廣,未能及時行心電圖及心臟彩超檢查,導致誤診誤治,所以,必要時完善相關檢查至關重要。
實驗室檢查:有Mb、CK、CK-MB、cTnI、AST、BNP等升高。其中,Mb升高最高,但特異性低,所以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作用;相比之下,肌鈣蛋白是診斷心肌損傷的首選標誌物,但心肌酶學的水平高低與臨床表現輕重多不呈正比關係。而AST、BNP水平過高、cTn初始或峰值>1ng/mL為患兒預後差的預測指標。
胸片:心影增大。
心臟彩超檢查:左心室內徑增大、室壁運動異常、瓣膜反流、左室射血分數降低、心包積液等表現,其中,左室射血分數降低是暴發性心肌炎患兒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
心電圖檢查:ST-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機缺血表現;期前收縮、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等,並且,有學者認為,心電圖改變可能較肌性損害酶學改變出現更早。如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樣,一般無急性心肌梗死時的鏡面效應,無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電圖的動態改變。
總結
暴發性心肌炎常以心外症狀起病,且缺乏特異性診斷方法,早期診斷多不容易,所以,要避免誤診、漏診則需要將臨床表現、體徵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