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充教育視界

    當然!我只要一有空都要回去瞧瞧,不為啥,就是看看,就是讓她們看看我。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頭,家在那頭

    ……

    人到中年,越來越感覺到這首詩的內涵。小的時候,母親代表的是溫暖的懷抱、擔心、洗衣做飯、陪伴輔導。長大後,母親就是一句句嘮叨,嘮叨要好好吃飯,天涼加衣,好好工作,催著成家立業。到現在,母親就是一份濃濃的牽掛。作為兒女的我們,陪陪母親吃一頓飯,給母親打一個電話聊聊天,這是最好的禮物!

  • 2 # 產業觀察者

    《媽媽積攢一年的錢,有一半換成了我們的新衣服》

    朱湖從來都不是窮鄉僻壤,除了豐富的農作物和湖裡各種野味,服裝也是朱湖人的一大追求。

    我出生的那年,我的曾外婆80歲,把我帶到8個月大的時候,她就去世了,彌留之際留給我一句話:“聽話呢,小,我再也不能帶你了。”

    我不知道我是真的記得,還是因為外婆和媽媽重複太多被定格了,我趴在曾外婆被子上被囑咐的那個畫面一直在我的腦海,成為我生命中第一個烙印:承載生命的囑託。

    曾外婆是湖南的一個大家閨秀,早年為了她外出謀生的侄兒也就是我們的表舅公,帶著外婆和姨外婆來到湖北,開墾土地,新建家園。

    曾外婆留下很多生活經驗和家訓,連打架的時候如何一上去就制服對方的方法都有,所以人們傳說我媽是會武功的。

    但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那句“腹中無食無人知,身上無衣被人欺”。

    難怪連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都是先照顧衣服再照顧食物:“賣碳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外公外婆之所以能夠將周邊的人吸引到湖區,一是因為他們率先證明了這塊土地的肥沃;其次是,外公是一個手工裁縫,能帶給周圍的人溫暖與美好。

    沒有縫紉機的年代方圓十幾公里的衣服都是外公做的,當然那時候人煙稀少,不然手工很難做的過來。

    外公在當地小有名氣,而姨媽、媽媽和小姨又因外公的手藝穿得很好看,她們因此被稱為“環庭伯的女兒”,“環庭”是外公的名字,“環庭伯的女兒”就彷彿帶著光環的明星。

    我還記得外公的烙鐵熨斗、裁剪刀、畫粉、頂針、針線……,記得他口含清水向鋪在裁衣板上噴水的樣子,儘管到我們出生的年代機器已經開始替代手工,但家裡還是有些衣服是外公手工縫製的。

    我上小學之前,我們村來過一戶人家,男的叫蔣子民,女的只聽過“肖碧芙的媽”,女兒叫肖碧芙,他們既不是公安人,也不是湖南人,這樣的人被我們視為外地人。

    他們家住在我們隊最北邊,距離我家有兩三里路,聽說他們家有縫紉機,我就專門跑去看。

    縫紉機可真是稀罕東西,比外公的手工快太多了,機器縫製布料的聲音極其美妙,我覺得蔣師傅踩縫紉機的樣子很是了不起。

    但對於衣服,最激動人心的是進入縫紉機年代後裁縫到我們家來做上工的那些日子。

    那時候每年媽媽都給我們做新衣服,那是跟商店買衣服完全不同的感受,有一種非常溫暖的儀式感。

    進入臘月會約裁縫到家裡來家裡做全家人過年的衣服,叫做上工。一般一年做兩次,上半年做夏秋裝,臘月做冬裝和春裝,一般裁縫到家裡來要做兩天。

    臘月的裁縫非常緊俏,約裁縫之前從鎮上匹頭門市部買回所有的布料,準備好做棉衣的皮棉,一旦約到媽媽就在頭一天晚上把裁縫的縫紉機、熨斗挑到家裡來。

    第二天早上裁縫上門來的第一件事是除錯縫紉機、給機器上油,我們一起從家裡取下房門做成裁剪臺,然後裁縫用皮尺給我們一一量尺寸,然後開始兩天的裁剪、縫製、熨燙。

    裁縫將布料鋪在裁剪板上,用尺子量出尺寸,用彩色扁扁的畫粉畫出服裝的裁片,裁縫的剪刀刀口很長很有力,手柄部分上面是圓型,下面是隨手型的弧形,跟外公那把剪刀幾乎是一模一樣,裁縫握在手上嫻熟而優雅,刀口切至布料發出的聲音清脆而順暢。

    最歡快、最激動人心的是縫紉機縫製衣服的聲音和情景,坐在縫紉機前,左手扶著兩片疊合的裁片送至縫紉機臺面的針頭下,右手除錯縫紉機的針頭對好布料,然後將針頭放下,然後踩動腳踏板,縫合好的半成品或衣服便從縫紉機頭下流出,彷彿一氣呵成。

    最後是把做好的衣服用熨斗燙平。那時候依然沒有電,也沒有電熨斗,要先把燒好的炭火放入熨斗,熨斗下去前,裁縫含一口清水,向鋪在裁剪臺上的衣服噴一口水,形成均勻的霧狀噴泉。

    然後看見熨斗在衣服上經過發出滋滋的聲音,而且熱氣升騰,妙不可言。

    重要的是,這些動作是外公曾經做過的動作,它讓我感受到傳統匠人一脈相承的技藝。

    最後是給我們一一試穿,這就是我們老家的一句俗語“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的序曲了。試穿的衣服一直留到大年三十,吃完年飯後每個人洗完大澡換上新衣服,準備迎接新年……

    那時候的棉布大約三毛多錢一尺,標準的布匹幅寬一米,一般全家人的褲子可以用同一塊布料,我和妹妹的棉襖和外罩也可以用同一塊面料,其他就不太一樣了。

    每次做衣服全家人的面料差不多要花掉十幾塊錢,裁縫每天五塊錢,每次做兩天,一共要花去二十多塊錢。

    儘管媽媽早晚工不斷,我和哥哥假期到田裡幫幫忙,但我們家依然是超支戶。

    不過媽媽的辛苦畢竟還是卓有成效的,我們家每年超支不到十塊錢,有時還能基本打平,比起一些雙勞動力還超支好幾十塊錢的家庭,我們真的算是一個奇蹟了。

    媽媽有時候還能買一點苕種到隔壁大隊;我有時也能弄一點小收入,收雞糞到隊裡賣,每斤五分錢,夏天在水稻田將一種害蟲在水稻葉子上產下的蟲卵摘下來可以到隊裡直接換錢,我還可以賣知了殼和柳樹條。

    媽媽賣苕種最多可以賣到十幾塊錢,我賣一些七七八八的東西一年最多收入三塊多錢。

    我們兄妹三人上小學的學雜費、書本費、筆和本子,每個學期差不多十幾塊錢,我和哥哥上初中後就多了一倍。

    媽媽幾次向校長請求等賣了豬再給學費,校長總是很爽快地答應下來,還愉快地把媽媽介紹給我們的班主任老師。

    吃的東西我們幾乎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媽媽出工掙口糧,主要是水稻和紅薯,蔬菜、肉禽、油鹽都是奶奶從菜園、雞籠和豬圈裡經營出來的。

    我們全年的收入一半用於做衣服,一半用來交學費。我們家對服裝的支出也是卓有成效的,同學們總是說我的衣服比他們的做得好看。

    後來我問媽媽:“為什麼同樣的裁縫,他們總是說我的衣服更好呢?”媽媽說:“我買的布料顏色跟他們不一樣啊,而且裁縫做上工的時間是有限的,做得好就做不多,做得多就做不好。我們要質量,他們要數量。”

    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人是需要在有限的資源裡作選擇的,關鍵是,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更想要什麼。

  • 3 # 嚁月

    謝謝邀請!母親節將至,相信不同的人都會以不同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有人會為母親做點事儘儘孝道。有人會買些禮物送母親。有人會盡量找點時間陪伴母親,聽母親嘮叨。甚至還有些人是遠離母親的,那麼一個電話也是對母親的思念。個人認為,孝敬母親在於日常,而不是過母親節的。我們對母親的孝敬是一種義務和責任,母親節是喚醒大家對母親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機滑行到跑道盡頭卻起飛失敗的案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