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屋乾理布衣陽
-
2 # 凱撒視界
自己中諸葛亮之計,身陷重圍,命在人手,這還罷了。
老母也落入諸葛亮之手,這就難辦了。盡忠則不孝,盡孝則不忠。正在猶豫彷徨無計可施時,被諸葛亮和老母聯合勸說:諸葛亮代表的大漢才是正統,魏乃篡漢之賊,不降反是助逆,投降才是真的忠。
於是一下子豁然開朗,一條忠孝兩全的金光大道擺在面前,不降是傻子。
-
3 # 雲淡風輕天地寬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人,是蜀漢後期十分重要的將領。姜維幼年喪父,其父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由此,姜維小的時候,曹魏還沒有篡漢自立,也即名義上,姜維是東漢王朝的子民。特別是姜維的父親姜囧,也是東漢朝廷下的天水郡功曹。在父親戰死沙場後,姜維被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但姜維後來轉投蜀漢,被諸葛亮重用。從當時三國的實力對比,魏國國力遠強於蜀漢,為什麼姜維還要背叛魏國呢?
據《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建興六年(228年),丞相諸葛亮出師祁山,當時天水郡太守馬遵外出巡視,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一同隨行。馬遵聽到蜀軍將到而各縣都紛起響應,懷疑姜維等隨行諸人懷有二心,因此當夜逃亡去把守上邽,姜維等發覺太守已去,追趕不及,趕到上邽城門下,城門已閉,太守不讓他們進城。姜維等又一同返還冀縣,冀縣同樣不收留他們。於是姜維等只好到諸葛亮那裡。正趕上馬謖在街亭戰敗,諸葛亮帶領西縣一千多戶及姜維等收兵返回,因而姜維與母親失散。
不過實際上姜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在魏國遭到猜忌,如果繼續待在境內恐怕會被當做叛徒緝拿,最後的下場或許難逃一死。而設下這個陷阱的人就是諸葛亮,看來諸葛亮是有意要將姜維收編麾下。
據《魏略》記載,天水太守馬遵帶領姜維和其員隨雍州刺史郭淮從西縣到洛門巡視,正好聽說諸葛亮已到祁山,郭淮對馬遵說:“這是來者不善!”於是驅車向東回到上邽。馬遵想到自己所在的天水郡治冀縣也在西邊,又恐怕冀縣的官吏百姓響應蜀漢軍隊,於是也要跟著郭淮東去上邽。當時姜維對馬遵說:“郡守您應該返回冀縣。”馬遵對姜維等人說:“再也不能信任你們了,你們都是些亂臣賊子!”說完就自顧自走了。姜維對馬遵沒有辦法,而自己的家在冀縣,就與郡吏上官子修等回到冀縣。冀縣的官吏百姓見他們回來,非常高興,便一致推舉姜維和上官子修兩人去拜見諸葛亮。他們身不由己,就來到諸葛亮處。諸葛亮見到他們,十分喜悅。但是還沒來得及派他去迎接冀縣城的百姓,諸葛亮的前鋒就被魏國打敗,於是就攜帶姜維等撤退了。姜維不能再回冀縣,就到了蜀國。魏軍攻打冀縣,抓到姜維的母親和妻子兒女。魏軍也認為姜維原本並沒有背叛魏國投奔蜀漢之意,所以沒有處死他的家人,只是把他們拘留起來作為人質,以招引姜維返魏。
曹操起家的核心地區就在兗州、豫州一帶。之後才一步步地控制了其他地方。而直到曹操五十多歲的時候,才控制了關中和隴西一帶。所以,曹魏對這一帶地方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這個地方常年遭受戰亂,經濟一直沒有復甦。再加上曹魏的戰略重點都在東線一帶,對蜀國不是特別在意,防禦比較薄弱一些,這種情況下還是得依靠當地計程車族來維護統治。
然而曹魏把這些民風彪悍的雍涼士族都當作是未開化的蠻夷,並且把所有選官和選人的權利都交給了中原士族。雍涼地區沒有擁有與中原士族一樣的待遇,在曹魏朝中混的最好的是楊阜,一個沒有封地的關內侯,而且就他一個。所以這片地區計程車族對曹魏的不滿都很嚴重,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一來,大家都投降了。這就是為什麼天水太守不太信任這些本地士族出身的人,而姜維投降後,曹魏對雍涼的政策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姜維會那麼輕易投降蜀國,而對蜀國卻忠心耿耿了,到最後也一直沒有背叛。面對一個時刻把你當作賊子來防範的政權,誰還會願意盡心效力?
姜維原本是一個足智多謀、聰明伶俐的人,但他一直沒有受到賞識,對此諸葛亮十分高興,畢竟這種懷才不遇的人才有心理上的不平衡,才有可能另投明主。既然姜維來投,肯定是要重用的。據《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徵姜維為倉曹掾,官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當時年紀二十七歲。諸葛亮又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說:“姜伯約對自己的職任忠心勤奮,思考問題詳細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紹和馬良等也不及他。此人的確為涼州的上等士人。”又說:“應先交給他五六千禁中兵卒。姜伯約非常敏於軍事,既有膽略勇義,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於大漢,而且才力過人,將軍事大權交給他,宜派他進宮朝見主上。”後來姜維被升任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蔣琬執政後,姜維隨他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五年後,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四年後,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兩年後,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
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率領數萬兵力多次北伐曹魏。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身為降將,劉禪從沒有懷疑他,打仗時從不派人監視他,姜維打敗仗也沒有懲罰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存在“士為知己者死”的觀點。就諸葛亮來說,之所以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亮之於姜維,同樣有知遇之恩。在諸葛亮之後的北伐過程中,多次重用姜維,並將其提拔為徵西將軍等官職。而對於蜀漢後主劉禪,依然沒有在意姜維本來是魏華人,而是將兵權交給姜維,並最終任命他為蜀漢大將軍。由此,對於諸葛亮和蜀漢後主劉禪,都沒有絲毫懷疑姜維的忠心,這無疑是讓姜維感激的地方。最終,公元264年,雖然蜀漢已經滅亡,但姜維依然在試圖恢復蜀漢。
-
4 # 歌星王司徒
你說姜維老母關係投降蜀國,那有必要那麼為蜀國拼命嗎,完全可以學徐庶一樣身在蜀營心在魏。
主要天水西涼那塊地方曹魏徵服的晚,對他認同感不強,姜維未必把魏國當自己都母國看待,他遭到猜忌,本事也無從發揮。諸葛亮把他當接班人,知遇之恩當湧泉相報。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此問題,說及背叛這個詞,我覺得不是姜維的背叛,是姜維的無奈之舉。怎麼說呢,一方面,姜維大概是出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是沒有魏國,蜀漢這一說的,從這一層上,姜維應該算是漢人,三國分立後,劉備,諸葛亮一直在為復興漢朝而殫精竭慮,單從事件上面,姜維歸了蜀漢,更像是回到自己家鄉的感覺,不算背叛;另外一方面,說到姜維歸降蜀漢,不得不感謝一個叫馬遵的人。三國分立後,姜維一直居住在魏國的地盤,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己也在老家擔任了一官半職,生活無憂,然而,也就是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姜維負責的片區,就是現在的甘肅那一塊兒,當地百姓素問蜀漢的惠民政策,對諸葛亮表示出了極大的歡迎傾向,不料,時任太守馬遵懷疑姜維帶領群眾配合諸葛亮軍隊謀反,三更半夜率一幫隨從逃往上邽,也就是現在甘肅天水,然而,諸葛亮率軍進攻,姜維不敵,退往上邽,誰知,馬遵這廝,緊閉城門,還在城門上說姜維就是叛徒,早已投降蜀漢之類的話,姜維左右為難,只好轉投冀縣,不料,冀縣的守將也不知道是誰,搞的跟馬遵事先透過氣似的,也不讓姜維進城,無奈之下,姜維投降了諸葛亮。所以後來,姜維也算是成為了諸葛亮的關門弟子,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姜維跟諸葛亮一樣,到死都在為蜀漢復興,而鞠躬盡瘁,所以他們的相遇更像是一種緣分,一種命中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