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收割後脫谷與聯合收割機收割那個產量高?這的在同一塊地、相同的收割面積來比較。但是就以傳統的收割與先進的機械化收割來講,還是傳統的收割方式產量會高一些。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就在於一個收割損失率的問題。收割效率與收割損失率基本上是呈反比的情況,收割速度越快,收割損失率也會逐漸的增加。不信您試試用同一臺收割機、用不同的作業速度來比較一下看看收割後的地面就瞭解了。

    傳統的收割方式是人工收割,在田間自然晾曬之後在用脫穀機進行脫粒作業。這樣的方式收割效率非常低,但是損失率也是最低的。人工收割不管主莖、分櫱還是晚生分櫱,都能被打進稻捆裡,不會出現丟穗、掉穗的情況。而且,農村使用的那種小型脫穀機的風力比較小,一些灌漿不是很充分的籽粒也不會被吹出去,脫粒過後的產量自然要高一點。

    而機械收割呢?收割的損失率普遍在3-5%之間,這還是收割條件相對理想的情況下。如果是使用一些老舊的機型比如葉尼塞進行收割,損失率有可能會超過10%,這就意味著一畝地100多斤的產量就沒了;如果是收割倒伏的水稻呢?損失率超過15%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您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收割機收割之後的田地,把上部的秸稈弄走之後地上全是水稻的籽粒,有空殼、有灌漿不充實的、還有就是被秸稈裹出來的水稻籽粒了。所以,收割機收割的損失率一般都不會低於5%,除非是自己的車收割自己家的水稻。也可以說,相同的機型,收割的速度越快、喂入量越大,收割損失率就越大。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2 # 秦淮東魯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心存疑慮,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過去有個農業八字方針,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其中保字是指小麥生長期的合理保墒,工字是要對農業生產工具的更新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而這個八字方針中,除了保、工,其餘六個字都對水稻的產量有直接影響。由此可見,水稻的產量與收割、脫粒的方式基本沒有影響。我作為一個農民,幾十年的種糧經驗,也評估分析過收割機作業過程中,稻穀的撒漏情況。得出的結論是與人工收割、脫粒,造成的稻穀損失差不多。那麼,既然問題是這樣問的,下面就不同的水稻收割、脫粒方式,作個簡單的介紹:

    先說收割機,機械化作業,收割、脫粒一次性完成。作業過程中,不斷有穀粒向外拋撒,其密度基本上與我們撒播小麥的密度差不多或略高。也就是說每畝田30~40斤這個樣子(當時的小麥播種量30斤)。

    再介紹一下我地的水稻收割、脫粒方式的演過程及各種方式造成穀粒損失的估計。人工割稻好像除收割機之外一直沒有變化,且各地都一樣。而這個過程也會造成穀粒損失,損失大小與水稻品種有關。脫粒方式,不同區的差異蠻大。就從我們地區說起,我記憶中的最老方式是摜稻,五十歲以下的人可能沒見過。這個時期,由於糧食比較精貴,農民的重視程度較高,為此造成的穀粒損失也相對較少。從我們小時候揀稻、掃稻的收穫情況加上不可收拾的少量拋撒,估計也會有每畝田20多斤。大約在七十年代初期,水稻的脫粒方式更為:腳踏式脫粒機,這種方式脫粒的穀粒拋撒現象較摜稻稍重。再後來就是將人工腳踏改為機械動力。作業過程中谷粒向外拋撒現象更為嚴重。這時候以摜稻的損失為基數推算,每畝田也不會低於30斤。

    最後說一下問題中提到的脫粒方式,我所知道的大別一帶。是將稻(連桔杆),用不同的方式運到稻場上,用石滾碾壓。他們稱之碾場,這個過程穀粒有多少損失我不清楚。不過,從割稻到運輸過程中都會造成穀粒損失是肯定的。脫粒沒有收割機乾淨也是肯定的。

  • 3 # 田俊超白

    可以說產量,基本相差不大,如果不是有機稻,很少有人收割後在打穀,再有,現在的聯合收割機很先進,今年賣水稻的時候,看見一種外國進口的收割機,叫698,收地師傅開得非常慢,地裡很乾淨,稻杆與地下,沒有糧食粒,就連沒上成的稻粒,吹地下的都少,並且稻子還非常乾淨。

    水稻收割後再打穀有以下缺點:

    記得小時候,我家都是在十月一以後才割水稻的,稻田地很乾,只要秋雨不大,家家地裡都旱出大地裂子,這樣才利於農民用鐮刀收割。要收割後再打穀,地得提前晾乾,就要旱出地裂,出地裂的水田地,就沒有不出地裂的水田地產量高,提前晾地的水稻,掌控不好就容易旱死。用刀割的稻穀,必須要等到稻杆幹了,稻杆不幹,割後得天天晾,否則堆在一起,有可能整堆發黴,得稻杆都晾乾了,才能打穀。在打穀之前,地裡的水稻,會經過耗子咬,麻雀吃,別小看這些動物,地裡什麼都沒有了,只有你這裡有糧食,會有不少動物來吃的。稻杆幹了以後,稻粒也就幹了,來回裝車倒堆,稻粒也掉在地上不少,還有是,在人工打穀的時候,噴出去的稻草裡,也含稻粒,不可能一點沒有,除非再過一遍機械才能乾淨。我們小時候,家裡都會再過一遍,俗稱土稻子。收割後再打穀的水稻,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糧太乾了,水稻要想高產,水分也佔一部分,一般在16個水,產量高,收割後再打穀的水稻,連13個都沒有,還很容易碎米。

    直接收割的缺點:

    半喂入收割機有個缺點是,稻穗一邊齊收割的好,如果有後上成的小穗,幾乎是都扔了,收割機打不到它,完全浪費了。全喂入收割機倒是沒有這個毛病,就是前期收割,稻茬收割低了,稻草裡有粒,稻茬收割高了,乾淨是乾淨,但不適應現在的形式,不讓燒荒,稻茬高了打不了包,翻地又扣不進去,第二年種地不好處理。

    收割機會變得越來越先進,尤其是收地機損率這一塊,誰能創造出機損率低的機械,誰就能大賣,收割機拼到最後,無非就是收割速度與收割的乾淨程度,這兩個一個是收割機主期盼的,一個是農民期盼的,但它們又是相對的,收割快了,地一定埋汰,所以我認為最後收割的乾淨程度會大過收割速度,一切都會以農民的需求為主,再快的機械,沒有農民用,也是白搭。

  • 4 # 拖拉機跑得快

    相同條件下,還是收割後再打穀的產量更高一些。

    主要原因是水稻損失率的大小不同,聯合收割機的損失率比收割後再打穀損失率大一些。這裡有資料可借鑑的,聯合收割機的損失率指標是3%以內,但實際收割過程中,收割機的損失率往往會遠高於這個數值,有的甚至達到6%。而收割後再打穀的損失率在1.5%左右。

    造成收割機損失率高的原因

    一個是收割機本身結構問題,尤其是全喂入的收割機,脫粒時由於秸稈和稻穀一起攪拌、打擊脫粒,會有部分稻穀隨秸稈一起排出,造成稻穀損失。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收割機的操作問題,有的收割機駕駛員為了追求收割的數量,在收割水稻時一昧的快速收割,過快的收割速度會導致更高的稻穀損失率。

    這兩種收割方式,並不是損失率低就一定適用。

    先簡單算一筆賬:按照水稻畝產800公斤計算,1.5%的損失率是1.2公斤,3%的損失率是2.4公斤。目前水稻大約3元/公斤,也就是3.6元和7.2元的區別。

    從效率來說,一般收割機收一畝水稻,直接收割也就十來分鐘的事情,收完了可以直接拿稻穀回家;

    而水稻收割後再打穀,相當於做兩遍工作,還要考慮水稻轉場的時間耗費,收割機的油耗也增加。要是完全人工收割和人工打穀,時間和效率更是沒有可比性。

    所以,收割後再打穀的收水稻方式,已經很少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s暗黑3十六賽季亡靈法師套裝選拉斯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