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鵬友學習
-
2 # 漢史鉤沉
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平定荊襄之後,已經佔據了天下大半的的土地,人口更是接近全國三分之二。最富庶的中原、河北盡入他手,有影響力的世家在其治下足足有五分之四,江東豪族和川蜀本地士族和中原、河北、荊州、關中的世家貴族相比,不論底蘊、影響力、人才數量、財力物力都不可同日而語。不管比規模,還是比質量,都相差太遠。此時曹操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絕對蓋過其餘所有殘存諸侯的總和。
再看看他剩下的對手,隴西的馬騰、韓遂就像一群馬匪,成不了大氣候;遼東公孫度和交州士家更是苟延殘喘,依靠路途遙遠殘存,毫無戰鬥力;劉璋更不用說了,困守川蜀,和漢中張魯相愛相殺。唯一有點前途的劉備,毫無立足之地,長坂坡後連一直成建制得武裝都沒有了。孫權的江東,山越四亂,陸軍戰力羸弱,全靠長江保生存。
曹操就是看清了這樣的局面,才大張旗鼓的南征,覺得先滅東吳,之後剩下的一群諸侯傳檄可定天下。正是這個雄才大略地美夢毀滅了絕對的優勢,他低估了東吳水師得厲害,高估了荊襄水師的戰力。在湖澤遍地,山嶽連綿的江東地區吃了大虧。
最後他也低估了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影響力,導致自己赤壁兵敗之後,荊州大半很快落入劉備之手,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如果劉備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就算是孫權佔據荊州,也會遭到荊州世家豪族抵制,再次南征也很簡單,這也是戰後孫權願意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劉備的原因。至於之後雙方決裂,原因是劉備發展太快,完全出乎東吳的意料。
-
3 # 放棄的回憶
不能。歷史事實也說明了這個結果,而即便統一如晉朝,也是十分短暫的,甚至可以說晉朝就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曹操的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改變時代的大趨勢。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時期,這是時代的侷限,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
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大分裂時期,歷經五百餘年。同時,春秋戰國時期也是鐵製工具出現並且普及,各個封國先後進行變法,開發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在各個封國水利設施建設完畢,人口達到最大值。
中華文明從河流定居時代邁入大陸擴張時代完成,國家意志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地理環境用來開發,從而滿足國家與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個時候,秦國才能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同時發動對外擴張,被擊匈奴,南平百越。
東漢末年,鋼製工具出現並普及,以往不能開發的北方長期冰封的凍土以及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也能得到開發。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新的經濟因素不斷出現,在地理環境的開發尚未完成之前,各個地區都要率先完成自身的建設,文明中心無力統御各個地區。分裂與區域性統一才是時代的大趨勢。
二:晉朝的短暫統一,推行的也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分封制。
晉朝的分封制,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使得西晉和東周的春秋戰國一般。然而,時代是進步的,分封制無法維持像東周一般的表面統一,分裂才是最終的結果。西晉統一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這是分封制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推行分封的朝代都出現過這樣的戰亂。
時代階段演進的同時,中華文明的文明中心也在逐漸轉移,傳統的文明中心衰弱,新的文明中心崛起。沒有一個強大的文明中心,就無法實現國家的統一。與東周的分裂不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中又有區域性的統一,眾多政權混戰的局面時間較短,以地區性的經濟中心為力量,實現區域性統一是這段大分裂時期歷史的主要特點。
三:歷經東漢末年的諸侯爭霸,曹操基本上實現了北方的統一,這是符合時代需要的。
區域性統一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所以曹操才能統一北方。對於百姓而言,需要結束北方諸侯混戰,然後可以安心生產。經歷了東漢末年上時間的諸侯混戰,北方人口大減,這個時候,國家的需要是穩定下來,致力於發展生產,恢復人口。
對外進行戰爭,不符合國家的需要。與北方百姓的意志相悖,南方百姓也不願進行這樣的統一戰爭。時代的發展,人類社會可以開發更多的土地,但是因為戰爭,導致了人口銳減,缺少足夠的勞動力。
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對外戰爭,獲得土地,而是安定下來,發展人口,繁衍生息。統一與否在於人民的意志。
-
4 # 小白趣談綜藝
我想大概能吧,因為劉備在當時沒有多少人馬,將不過關張趙雲,諸葛亮剛被請出山。再看看馬騰韓遂,公孫度,再就是劉璋張魯,他們都不足為慮。最後是孫權,他的南方很不穩定,步兵騎兵很弱,唯一就是水軍和長江天塹還行。如果曹操要是佔荊襄州後,先安定民心,發展經濟,站穩腳跟後,劉備就沒有了生存空間,東吳孫權也會在高壓態勢下俯首稱臣,這樣一來,何談三足鼎立呀
-
5 # 愛歷史君
曹操如果在平定荊襄後穩紮穩打,是能擊敗東吳統一天下的。
(曹操劇照)
當初曹操在208年南下,快速佔領荊州要地之後,曹操的謀士賈詡勸阻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賈詡的意思是穩紮穩打,不要急於推進,而時安撫百姓積蓄實力,然後“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孫權集團自然就投降了。
這個策略是對的,因為只要曹操能安撫荊州的百姓,真正把荊州納入自己的統治下,就處於對孫權集團的巨大戰略優勢了。因為荊州人口和兵源眾多,最重要的是佔據孫權集團的上游,只要曹操能穩定荊州,然後水陸並進,滅孫吳不是問題。但是曹操的失敗就在於“太急了”,還沒有真正佔領荊州——沒有得到荊州的民心,沒有完整整合荊州的水軍,就和孫權開戰,結果水戰不利,喪失了很多既得戰果,最要命的是此後孫權和劉備勢力不斷做大,還想統一天下就很困難了!
(赤壁之戰讓曹操統一之夢化成泡影)
回覆列表
假使曹操平定荊襄後穩紮穩打,曹操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首先,擊敗劉表後,為傳統儒門大族所支援的割據勢力已經被清理乾淨了。
比較大的割據勢力:
遼東的公孫氏和交州的吳巨、士氏屬於土著豪族,本身實力不強。
西北的馬騰、韓遂和江東的孫權一樣,屬於當地一等家族為了維護利益,而推舉的擁有武力的二等豪族,本身不具備與曹操爭雄的實力。
益州劉璋為漢室宗親,在曹操還擁立獻帝的情況下,是不敢和漢室正統對抗的。
至於劉備,在假定成立的情況下,如同流寇一般,不足為慮。
那麼,隱患是在哪裡呢?
內部。
我之前在回答別的問題上分析過,官渡之戰後,曹操依靠不斷的勝利,有效的壓制了傳統儒家大族勢力,使他們只能支援於他。但是為什麼之後會轉而支援司馬懿呢?就是因為以赤壁之戰為起點,曹操開始了接連不斷的失敗,而且在失敗的同時導致原先跟隨他起家的非儒門寒族將領的隕落,從而出身儒門大族的將領逐步掌握了兵權。
同時,在假定成立的情況下,大量的非儒門寒族會隨著政局的穩定,逐步轉變為新的貴族階層,此時他們的利益就會變得趨近於傳統儒門大族,進而增加他們的實力。導致原先堅定支援曹氏的非儒門寒族不斷削弱減少。這一點從正史中是有體現的。
因此,不論是真實歷史上曹操的失敗,還是假定中曹操的穩紮穩打,戰爭的勝負只是起到助燃劑的效果,真正的問題隱患出自其本身的階級屬性,只不過是曹操是否能夠及時發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