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之柏

    關公被東吳埋伏捕殺後,對蜀國的打擊非常大,特別是使蜀國計程車氣非常低落,舉國沈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特別是劉備根本就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僅關公是蜀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軍,更是桃園三結義的二弟,他們都關係情同手足。張飛為全軍穿孝衣悼念關公,性急暴打做衣服的的人,結果也被一夥人襯其熟睡之機將其殺死……。劉備接連損失兩個兄弟,也是兩員大將。因此,劉備的報仇心切。

    不僅是蜀國的君臣們非常悲傷,就是我們這些愛看巜三國演義》的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心情十分沈重,誰也不願意關公出現了這樣的悲慘意外和結局。因為我們誰都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三國,誰知道誰也不願接受的事情又發生了。由於上述原因,劉備在無比悲痛中決心討伐東吳,他調兵遣將親自率領部隊出擊,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不在身邊,身邊的有些將領即使提出不同的意見也不被採納。劉備避開水路,因為水路是下行,怕走水路船將來不好反回。劉備行軍的路線是崎嶇的山路,樹木叢生,安營紮寨也是隨這些山林草之地,而且營寨也是樹木乾草,非常危險的境地,地利因素十分不利。而且時間又是炎熱的夏天,連續安營紮寨7一一8個月沒有決戰,劉備也十分著急。這個時候,東吳派出的將領確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陸遜,這個小年輕人十分有戰略眼光和頭腦,按照當時的東吳和蜀國的力量對比,蜀國更勝一籌,劉備取勝的把握非常大,可是他沒有水陸並進,而是選擇崎嶇的山路林地。陸遜洽洽看到了劉備的破綻,立即上報孫權他有把握打贏這一仗。他仍然採用司馬懿的“拖字訣”,不與劉備接戰和決戰,等待時機。一直拖了八個月左右,陸遜發現劉備沒有什麼戰略有利因素,反到是不利因素非常多,主要是天氣炎熱,紮營地是山林草地和竹木營盤,決定小試一仗,便選擇近處的營盤發起進攻,而且主要是用火攻結果湊效,燒燬了一坐營盤後,陸遜如法泡置,如是全線攻擊,主要是火攻,結果火燒連營700裡,劉備大敗,兵將損失殆盡,在殘兵的保護下逃向了白帝城。從這個戰爭的原因來看,劉備的歩署上有很大的問題,“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蜀國,駐紮地選擇在利於敵方火攻的地方。而陸遜則選擇以逸待勞,以拖待變,以火攻為主因而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果。

  • 2 # 江南俗士1972

    劉備集團實行的“隆中對”戰略,註定了孫劉聯盟好景不長,雙方必有一戰。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有二個,一是聯孫抗曹;二是佔據荊州益州,分路出兵攻取中原。完全是自相矛盾。既然要聯合孫權,就必須考慮孫權的利益;既然要考慮孫權的利益,就必須放棄東吳的命門所在——荊州。如果放棄了荊州,又何來的分路出兵?

    老司機劉備被毫無實踐經驗的諸葛亮忽悠之後,深信不疑地執行著隆中對戰略。但是,他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放棄荊州,如何分路進兵中原?如果攻打荊州,如何聯孫抗曹?

    這時候,始作俑者諸葛亮反而清醒了,寧肯放棄荊州,也要聯合孫權,畢竟曹魏集團才是心頭大患。但是劉邦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嚴重誤判了三方實力,認為曹魏不可怕,孫權更不足為道。他寧願與孫權反目成仇,也不願放棄荊州。但實際上,劉備實力並不強,漢中之戰實際上他還是輸了。曹操帶走了當時最重要的資源——人口,劉備得到的只是一塊荒地。相比後世戰略大師,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劉備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戰略失誤是劉備失敗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對局勢的誤判。

    劉備不是庸才,他看到了孫權的壓力。孫權如果不投降,有可能會腹背受敵。而曹丕剛篡位不久,須鞏固新政權,只會落井下石東吳,不會偷襲蜀漢。但是他沒有料到,孫權會名義上投降曹丕,給急需得到承認的曹魏新政權送上了超級大禮包,使得曹丕沒有趁火打劫攻打孫權,而是坐山觀虎鬥。孫劉兩家既要防備曹丕,同時不得不正面硬扛。

    第三個原因,劉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的軍事能力。歷史上的劉備不像演義裡那樣不會打仗,他是蜀漢集團最有統兵能力的帥才(其次才是關羽)。除了曹操、周瑜,劉備在軍事上不怵任何人,但是沒有想到會遇到軍事天才陸遜。

    劉備戰略失誤、錯判形勢、低估對手,失敗是必然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檢討了隆中對的錯誤,果斷放棄了荊州,與東吳再次結成戰略聯盟,同意“二帝並稱”,保住了蜀漢政權。但是承認孫吳政權的合法性,使得蜀漢政權徹底失去了“光復漢室”的大旗,失去了道義制高點,尤其是在益州土著的心裡失去了執政的合法性。因此,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為,也要持續出兵。只有這樣蜀漢政權才能生存下去。

  • 3 # 冷月鉤沉

    1

    公元221年,剛登基稱帝的劉備起兵伐吳,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夷陵之戰。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劉備的愛將關羽被殺,劉備頓時大怒,決定親自帶兵攻打東吳。

    當時的蜀漢剛立國,國內針對是否伐吳,出現了兩派,主戰派是以劉備,李嚴為首的益州派,主和派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諸葛亮提出,目前天下,陛下最大的敵人,依然是曹魏政權,所以此時起兵伐吳,恐怕不妥,這個觀點得到了大多數荊州派的支援。

    而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則認為魏強吳弱,先消滅東吳,然後再北伐曹魏,是最佳的選擇。而且關羽是陛下的結拜兄弟,又是五虎大將之首,此仇不報,讓天下人恥笑。

    劉備採納了李嚴的建議,宣佈御駕親征,命令諸葛亮在成都總理朝政,此去不消滅東吳,誓不為人。

    2

    諸葛亮見劉備已經下令,再勸劉備就顯得不識趣了。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大軍進入東吳境內,很快就佔領了東吳重鎮秭歸。孫權一邊準備迎戰,一邊給曹魏寫信,表示願意歸順曹魏政權,只求在和劉備作戰時,曹魏不趁火打劫。

    曹丕爽快的答應了孫權,於是孫權可以專心迎戰,沒有了後顧之憂。

    孫權任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總領三軍兵馬,迎戰劉備,陸遜見蜀軍兵鋒正盛,覺得現在不是和劉備決戰的時候,於是選擇主動後撤數百里。劉備見決戰不成,只能先立下營寨,和東吳打陣地戰,準備慢慢蠶食東吳。當時正值酷暑難耐,劉備下令大軍進入山林中避暑,等進入秋季後,再和東吳一決雌雄。

    劉備選擇讓大軍一字排開,荊州水軍全部上岸,數十萬大軍連綿八百里,陸遜聞訊後,覺得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劉備營寨在山林中,天氣乾燥,數月以來都沒有下過雨,陸遜覺得采用火攻再好不過。

    3

    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中了陸遜的火攻,數十萬軍隊損失殆盡,劉備率領數十騎一路逃到了白帝城,劉備伐吳以失敗告終。

    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不光損失了兵馬,像馬良,沙摩柯戰死,黃權投降了曹丕。

    不僅沒有攻下東吳,反而損兵折將,蜀漢積攢下來的家底基本打光了。夷陵之戰以後,徹底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劉備次年在白帝城含恨而終,蜀漢正式進入諸葛亮理政的時代。

    諸葛亮重新提出東結孫吳,北攻曹魏,南收蠻夷的方針,蜀國國力逐漸恢復,諸葛亮終於有了北伐曹魏的實力。

    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滅掉曹魏,究其原因就是當初的夷陵之戰失敗,蜀國已經沒有了逐鹿中原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南北戰爭中,如果英國等歐洲強國干涉,是否能徹底分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