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回聲

    大漢王朝四百年江山,先有西漢,後有東漢,中間一個新朝。歷代王朝亡國,都離不開外戚干政和宦官亂政。漢朝也不例外。

    自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先有呂后干政,大肆屠殺劉氏子孫,提拔呂氏子孫。幸得劉氏諸侯和朝中老臣聯合,這才消滅了外戚呂氏;西漢末年,王政君王太后掌握朝政,重用自家孃家人,先後有王氏五人封侯。之後侄子王莽篡漢自立,建立了新朝。

    不過時間並不長,僅僅維持了十幾年,就被光武帝劉秀給推翻了。有了西漢敗亡的前車之鑑,劉秀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防止外戚干政。

    光武閔傷前代權臣太盛,外戚與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後族陰、郭之家不過九卿,親屬榮位不能及許、史、王氏之半耳。

    這句話出自於《東觀漢紀》。我們都知道,東漢王朝。其開國功臣基本出自於南陽、河北豪族。建國後,為了抑制這些外戚、加強皇權,於是就有這樣一個命令。言外之意,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

    不僅如此,他還把西漢呂后之位搬出了宗廟,改祭祀文帝生母薄太后。並下詔:

    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然其呂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呂祿)產(呂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

    光武帝劉秀下的這道詔令,已經很明顯是在防止外戚干政的局面再次發生。以呂后干政的例子,來警告后妃外戚,不得干政。

    不過這並沒有起多大作用。

    到了東漢中後期,外戚的勢力又漸漸抬頭。其中很大原因在於繼任的皇帝都太過年幼。

    年幼的皇帝自然是無法處理朝政的,所以只能讓太后處理,也就是聽政。而太后呢?要想掌握朝政,則必須依靠自己的孃家,也就是外戚。這就是一個死迴圈。

    從漢安帝,到質帝、桓帝,再到靈帝,他們都是依靠外戚的力量,才得以繼承大統。年幼的皇帝不得不依靠後宮的太后,而太后不得不依賴父兄,這些外戚因此得以掌握朝政。而權力一旦掌握,就很難讓出去。一旦小皇帝長大了,有想法了,自然就想奪回權力。怎麼奪回呢?依靠宮中宦官的支援。

    皇帝日夜都待在深宮,接觸最多的自然是宦官。所以和帝、順帝、桓帝都是依靠宦官,才得以從外戚手中奪得大權。不過在解決一個問題後,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宦官亂政。

    所以東漢外戚問題,不是單憑皇帝防範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政治和制度的相互配合。雖然依靠宦官來誅滅外戚,採取暴力解決,但也產生了宦官亂政的問題,又進入了下一個死迴圈。

    終東漢一朝,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此起彼伏,一直到滅亡。

  • 2 # 劉一千五

    漢朝"以孝治天下",由此決定,兒子必須孝敬父母。皇家也不例外,也是父母生養的。等孔子的"尊尊,親親"那一套,即是從上朝下貫穿的,帝王庶民概不例外。

    最典型的就是漢高祖,神化之後,當了皇帝也得把自己的老爹崇為太上皇,母親為太皇后。後來的朱元璋,當了皇帝,尊祖修陵,死了的也沐浴皇恩,為歷朝罕見。這說明,父親的宗室,母親的外戚,在當位皇帝看來,都是倚持,偏向一方都不利於"家天下"的統治秩序。

    漢朝四百多年的持繼,離不開外戚的支撐。間或有宦官的出力,主流的有宗室扣廷臣,那是正人君子的模樣出現的。他們是正統的"忠臣",與外戚和宦官不相能。這在兩漢非常突出。

    漢朝之所以有外戚長久專權,又瞬間消滅的痼疾存在。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皇帝小,少不更事,只得讓依賴母族支援。也就是事理不起事,讓母族勢力膨脹。二方面是皇帝能力弱,母族又無能,權臣當道,皇權旁落。

    這兩方面,前看不致命,江山不變色;後者致命,被改朝換代。

    縱觀兩漢外戚霸權,盛極一時,又相繼破滅的,大致有呂太氏,竇太后,王太后,孝元皇太后,東漢竇太后,梁冀家,何太后。這些外戚得勢,就在於皇帝弱而且小,他被母家挾持,於宗法,法理上講得通,走得過。因為這也是"孝"的表現形式。母家不靠,他靠誰去?

    如果皇帝能幹,能幹的皇帝如漢武帝,不要說外戚得不了勢,宗族也不敢出頭,他要大臣辦事,又容不得大臣犯錯。終四百年漢家,漢武帝才是"不孝",祖母竇家,母后王家田家,皇后衛家沒有敢出頭的,這一朝的政通人和,國民一心,就在於漢武帝強力,外戚沒有發展空間。其餘各代皇帝,或多或少有外戚干政,宦官弄權,權臣當道。根本原因是"主少國疑",外戚勢力乘慮而入,造成朝政混外。

    西漢的霍光家,權臣一族,雖然主觀上不危害皇權,但在客觀上,形成一股震動朝廷的勢力。他老婆連皇后都殺,威勢該有多大。:東漢竇憲一家,橫行不法,傾動朝野,連泌水公主的湯沐邑也要霸佔,這才引起漢章帝不滿。外戚竇家才有所收斂。和帝十歲執政,這期間,竇憲徵匈奴立功,回朝後結黨營私,招致長大後的漢和帝憤怒,逼迫他們自殺。漢順帝繼位後,梁皇后的哥做了大將軍,梁冀連殺漢衝帝漢質帝,立了漢桓帝。把權利全抓在手中達20餘年,他若不殺漢桓帝的寵妃可能沒事,但他殺了。漢桓帝找了幾個宦官,一塊兒把梁冀給殺了。然後清除他的勢力,清除後,朝堂空出一大半,這勢力大不大?

    注意,殺梁冀的不是宗室,不是大臣,而是宦官。這皇帝不親左右,又親誰?

    總之,外戚是皇帝依賴的力量,但不能放任不制約。過頭了,小者危害國家,大者顛覆朝堂,王莽就顛覆了西漢,實在縱容而不加制約的禍患。

  • 3 # 第一排的馬小跳

    從漢和帝開始,也就是東漢第四帝開始,外戚專權和宦官亂政接替上演,皇權被嚴重架空,在歷朝歷代中也頗為罕見。

    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短命。東漢14帝,除了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獻帝劉協之外,沒有一個皇帝活過36歲。

    皇帝死的早,與之相伴的一個問題就是儲君都是年幼繼位。如此一來,就出現了母后臨朝、垂簾聽政的情況。

    儘管西漢的時候,從呂后、竇太后到王莽,諸多教訓已經表明外戚專權的危害性,漢武帝、光武帝以及漢明帝也時時防禦外戚專權,但畢竟沒有將其作為一項制度實行下來,依靠的全是帝王個人的能力。

    肥水不流外人田,母后臨朝,自然找的都是孃家人。譬如,東漢第一個把持朝政的外戚是竇氏。竇氏是漢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後,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以竇太后的哥哥竇憲為首的竇氏家族自此掌握了政權。

    外戚專權,皇權受到侵犯,皇帝當然也不會同意。年幼無知的時候還好糊弄,一旦皇帝長大成人,開始主張自己的意志,在皇帝和外戚之間,矛盾和衝突就在所難免。

    考慮到外戚又往往是功臣名宿之後——就拿東漢最主要的“馬、竇、鄧、梁”四大外戚家族來說,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漢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漢和帝的鄧皇后,是功臣鄧禹的孫女;漢順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統的後代。

    既有祖宗蔭庇,現今朝堂之上又大多是外戚的爪牙,皇帝要想打破外戚的勢力,第一時間想到的難免是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太監。

    不能說太監就是壞人的代名詞,但從大機率上來說,由於身心與正常人有別,知識文化水平較低,沒有什麼道德自律,一旦有朝一日鹹魚翻身,得勢之後,往往會把自己最醜陋、最粗鄙的一面暴露無遺。

    霸佔土地,強取民財,略取民女,胡作非為。不管是外戚專權,還是宦官亂政,普通老百姓都是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花花生油全成了白絮絮是怎麼回?